我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保护野生生物的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3 17: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11:28
东北虎反偷猎公众教育与参与式保护项目
项目背景
中国是虎的发源地,在其长达200万年的生存和进化中,虎的分布逐步从中国扩散到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1996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俄罗斯开展的全面调查显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约为350头左右。在中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组织中、俄、美三方专家于1998~1999年间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先后展开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境内东北虎仅剩不到15头并无“常住个体”,野生华南虎已消失或濒临灭绝,我们若不下决心,我们就不能保证华南虎的情况不在东北虎上发生。
冬季是最容易发现东北虎活动踪迹的季节,静静的深林里,皑皑的雪面上,东北虎那巨大、美丽的足印既显眼又神秘,即令人紧张,又令人激动。冬季又是野外巡护清山工作任务最重、最容易出成果的季节。目前中国的东北虎由于公路交通和生产活动,单只的老虎被分割在不同区域的山林中,呈片段化、岛屿化的倾向。而只有在发情期雌雄老虎才会相聚繁衍后代,片段化、岛屿化后,老虎相聚很难,这也是中国东北虎繁衍十分缓慢的一个原因。
目前老虎的活动区域都有人类的活动,东北虎的保护就显得困难和复杂。当地偷猎现象严重,一些不法份子用套猎、铗捕、堵洞穴、设陷阱等来进行偷猎活动。对大型兽类来说,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铁丝套猎捕。猎具简单,携带方便,隐蔽性强,不易发现,给管理造成困难。另外设置套子数量多,常年放在山上,持续危害。铁丝套大多是用来套猎狍子、野猪等大中型兽类,有时虎在追赶野猪捕食过程中也会偶尔会误入圈套,甚至死亡。例如:1995年动机迎春林业局五泡林场29林班,有一个套野猪的铁丝套子套住了一只东北虎。最后导致这只虎的死亡。在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和2005年都发生过非法狩猎者用钢丝套猎杀东北虎和远东豹的违法犯罪案件。
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一直没有得到向大熊猫、藏羚羊、白暨豚等动物一样的重视。学会希望通过清套活动,可以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有效遏制和震慑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和防止非法猎捕工具对野生动物的危害和伤害,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意识,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及国土生态安全。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意识,使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东北虎及其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了解并宣传保护事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项目目标
(1) 消除套子等非法狩猎工具,最大程度上消除其对东北虎及其狩猎的威胁;
(2) 通过此次活动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遏制和震慑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3) 使广大人民群众重新正确地认识东北虎以及认识到自己对保护东北虎的责任。
(4)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保护区及其周遍当地能够理解并亲自参与东北虎的保护;并希望能通过宣传加大*和国际组织对东北虎保护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11重要奖项: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
中国的陆地国境线长达21000多公里,其中包含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但在这些地区,野生动物却面临着非法盗猎与走私犯罪的威胁,而边境地区艰苦的执法环境更使得当地的保护工作及其复杂。2008年,WCS中国项目启动了中国第一个针对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的奖项——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该奖项旨在激励、表彰打击盗猎、控制野生生物*界非法贸易,为中国野生生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促进边境地区相关人员在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工作上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能力。
2008年12月,首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25名获奖者。获得相关执法设备等物质奖励之外,获奖者还参加了WCS在新疆举办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培训,并赴柬埔寨、泰国、老挝三国进行考察,参观学习当地先进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经验。
2009年10月,WCS启动了第二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5名卓越卫士奖、5名杰出卫士奖以及15名优秀卫士奖获奖者。2010年1月25日的第二届“卫士奖”颁奖仪式被英国《卫报》誉为“奥所卡式的野生生物保护颁奖典礼”。
2009年10月24日,11月27日,2010年1月25日,WCS联合搜狐网先后三次举办公益访谈,呼吁公众拒绝消费野生生物制品,支持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著名演员陶虹、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访谈。
第二届“卫士奖”期间,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应邀担任WCS野生生物保护形象大使,与WCS一同呼吁更多公众关注我国的野生生物保护。*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07-2010) 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塘地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景观之一,有着丰富和特有的野生动物资源。但是,该区域内持续增长的人口和家畜的数量,导致原先没有被人类利用的地区也开始被人类所利用。牧民们原来的帐篷换成了房屋,马匹也换成了摩托车。这些变化导致了羌塘地区的人——野生动物冲突的不断升级,包括家畜被捕杀、草场的竞争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错位。家畜和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重叠同时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疾病的传播。而且,新建成的青藏铁路直接连接了拉萨和北京,加速了羌塘地区的发展,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该项目将通过*部门间的合作,制定和加强执行相关的计划和*。特别是本项目将推动制定一个项目区内全面的景观水平上的保护管理计划,并将被整合到关键经济部门的现有*和发展计划中。这样,该项目将支持对该计划所需信息的收集,帮助建立必需的监测机制来跟踪保护的效果。该项目将和当地牧民合作,提高他们了解更多的保护信息,帮助他们发展可持续生产活动。
目前关于环境方面的*和牧民的工作生产习惯的改变,将被结合到这个管理计划中,并受到培训项目的支持。培训、教育和宣传-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项目 传统中医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近十几年来,中医药中动物药的需求和濒危动物的保护产生了矛盾。以虎为例,尽管虎制品贸易被明令禁止,仍有不法之徒参与虎制品贸易,同时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虎制品的疗效,因此供需关系依然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于公众消费动物药起了重要的作用,WCS一直注重与中医药界的联系和合作,并把中医药界专家和相关权威人士以及中医药大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WCS在ACCP项目的支持下,自1997年以来共举办了15次“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讨会,足迹遍布上海、云南、四川、海南、湖北、广西、江苏等地。研讨会邀请中医药界著名专家、中医药杂志主编、林业局和有关主管部门*等参加。在这些研讨会上,项目人员对濒危动植物现状做了详细介绍。研讨会为中医药界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学家、*主要*等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通过这些系列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医药人员达成共识,共同来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此期间,WCS先后根据研讨会的发言以及专家的投稿汇编成《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中药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两本书。
WCS同时积极参加与濒危药用保护动物相关的研讨并积极资助相关研讨会的召开,如资助了1999年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动物药学术研讨会,其后的全国第四届生药研讨会,第五届中医药和濒危药用动物保护研讨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会议,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成为中医药界的一种共识。所有这些研讨会的目的是一致的:呼吁中医药人士与我们共同努力,为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覆盖更多的中医药人群,WCS也尝试把目光投向普通医师。1999年WCS在《药学实践》杂志上连续刊登了“请不要使用濒危野生动物入药”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杂志《未来在你手中》也有6期被发送到中医药医师的手中。同时2003年8月在长春举行的研讨会上,WCS也邀请了部分普通中医药医师积极参与研讨。
中医药大学生在今后会成为正式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他们的态度对于消费者将有直接的影响。项目对这些未来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也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活动,形式上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譬如2000年11月WCS在上海组织了以“濒危物种入药利弊孰大”为主题的研讨会,得到了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生的积极响应。随后,在合肥、长春、桂林等地相关的辩论赛和其它形式的活动也被组织起来,并附有拯救野生动物的签名仪式等。同时,WCS也十分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曾支持了四川和安徽的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野生动植物考察和保护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普遍对于野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WCS计划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向CEPF申请经费。
乔治·夏勒
1933年生于德国柏林,野外保护生物学家、作家,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曾担任WCS科学与探险部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乔治·夏勒博士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野外生物学家,对于许多大型濒危物种,如大猩猩、非洲狮进行先锋性研究。他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是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揭示了许多保护问题,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他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同公众交流、*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及其现状告知世人,并协助多个国家的地方*推动当地的野生动物及景观水平上的生态系统保护事业。[2]
20世纪80年代初,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国家林业部的邀请,乔治·夏勒博士成为
乔治·夏勒
了第一位来到中国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此后,他更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他也是第一个将“沙图什”贸易和藏羚羊数量锐减联系在一起的人,从而揭示出藏羚羊被大量猎杀的事实*。乔治·夏勒博士在中国的足迹遍及四川、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所研究的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藏羚羊、雪豹、马可波罗盘羊、普氏原羚、孟加拉虎等多个物种。
乔治·夏勒博士先后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国际宇宙奖、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印第安纳波利斯奖、中华环境奖等多个奖项。他发表了众多的科学论文,出版了15部书籍,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而《最后的熊猫》一书则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关注、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初启蒙。
乔治·夏勒博士如今已近80岁,却依然工作在中国荒野的第一线。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乔治·夏勒博士一直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1933年他生于德国柏林,从大学开始,至今每年仍有8个多月都在野外度过。
从非洲的狮子、大猩猩,到亚洲的野羊和藏羚羊,他是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和保护问题的揭示者,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 执著和敏锐使他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之一,并先后获得国际宇宙奖(日本)和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2007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迄今,他已经发表了众多的科学论文,出版了15本书,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他写的《最后的熊猫》一书曾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心中对野生动物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最初启蒙。
他是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专家;
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
乔治·夏勒博士
他是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他第一个将“沙图什贸易”和藏羚羊的锐减联系在一起,1984年,乔治治夏勒博士开始在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他的著作《青藏高原上的生灵》和最新出版的《*生灵》(Tibet's Hidden Wilderness-Wildlife and Nomads of Changtang Reserve)将帮助你了解那片土地。
解焱
[3]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1994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系硕士,2000年中科院动物所生态学博士毕业。
她从小热爱动物和大自然,从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就开始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由她负责统筹的“中国物种信息服务”(CSIS)、“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网站”、《世界自然保护信息》刊物和野生生物保护阅览室坚持向全国各地的保护管理人员、保护研究人员、教育人士以及保护爱好者、自然爱好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她的一些研究引导了新的保护理念的传播,包括保护地、外来入侵种、天然植被恢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等。
此外她长期坚持国际合作,与国际保护界保持着密切联络,曾经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生态安全课题组和保护地课题组协调员,现任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会成员,曾任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东亚地区副*、全球GAP分析项目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GEF项目专家。
她参与编写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中国生物多样性地理图集》、《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国的保护地》、《生物入侵和中国生态安全》、《中国外来入侵种》、《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大自然的精灵》等书成为保护界人士的参考书和宣传教育的材料。
伊丽莎白·贝内特
Elizabeth Bennett获得剑桥大学马来半岛灵长类生态学博士学位。曾在马来西亚及其所属沙捞越工作达18年。起初,她同时为WCS和WWF马来西亚组织工作,首次开展了长鼻猴的生态与保护需求方面的深入研究。之后又参与了WCS和沙捞越*组织的多个项目,包括沙捞越全境野生生物调查,捕猎及木材砍伐对野生生物影响的详细研究,最终担任考察队的领队,与WCS和沙捞越*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综合野生生物*,随后担任*一个部门的领导,负责监督*的执行情况。包括为新的野生生物与保护区立法提供技术帮助,通过广泛宣传和巩固项目的方法完成计划,协助沙捞越*制定保护区体系。*的核心及实施包含了多种途径,从而可以控制沙捞越不断出现的捕猎与野生生物贸易活动。
Elizabeth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培训工作,从研究生管理到培训沙捞越、沙巴、缅甸、中国台湾和*从事野生生物研究人员。她已出版了85个科学与普及出版物,包括合作编写的一本关于热带雨林狩猎综合议题的著作,以及合著的涉及同类问题的世界银行*论文。1994年,荷兰Berhard Prince授予她“金文学”奖,2003年她又获得沙捞越*颁发的“Pegawai Bintang Sarawak”奖,2005年获得英国女王陛下伊丽莎白二世为她颁发的“英国最杰出人物勋章”,这些都对她在野生生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点击阅读Elizabeth1发表于2006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沉寂的荒野——记录全球野生动物消费》
Joel Berger
保护事业从大角羊开始
1978年,Joel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专业后,就投身于保护事业。他关注的第一种动物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大角羊。大角羊喜欢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多岩干燥的山区。它是对付硬东西的专家,那又长又宽的臼齿是在长期磨碎食物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之前几乎绝迹的大角羊,现如今数量得到了很大恢复,最近还允许了猎杀。管理当局通过颁发严格控制的狩猎许可证进行管理,人们可以凭证猎杀老羊,并用获取的收益来改善大角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紧接着,他画出一幅动物图让记者猜他保护的是什么,在记者表示猜不出来后,他又模仿着那种动物的叫声,原来是非洲的犀牛。
保护非洲犀牛的方法并没成功
在100年前的非洲大地上,生活着3万多头犀牛,而现在不到4000头,盗猎像癌症一样蔓延。角是犀牛的
防御武器以及搜寻食物时翻土的工具。东方将犀牛角粉视为珍贵的退烧药。据说,有一半多的犀牛角会经黑市由阿拉伯的货船运到一个叫北叶门的国家,制成男人们腰间佩刀的刀柄。在北叶门,拥有犀牛柄的佩刀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会得到所有人的羡慕,一把犀牛角的佩刀最高可以卖到1.5万美元以上。
90%的非洲犀牛因此被杀,于是Joel考虑割去犀牛的角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五六年后,被割去角的犀牛会重新长出角来。“但这样做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失去角的犀牛妈妈不能保护小犀牛被猎狗吃掉,所以这个方法并不很成功。”因为调研和保护的需要,Joel的足迹踏遍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
1991年~1994年,Joel将视野投向麝牛和赛加羚羊。麝牛曾经在欧洲和亚洲北部都有分布,而如今它们的身影只能在北美和格陵兰岛的北极圈区域才能看到。19世纪末,人类曾试图在俄罗斯、北欧和阿拉斯加等地重新引入这种古老的动物。
麝牛是更新世留存的古老物种,曾经与猛犸、野马和剑齿虎生活在同一地区。麝牛是羚牛的近亲,尽管像牛,但是许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说是一种超大型的野羊。Joel研究麝牛是在阿拉斯加接近西伯利亚的地方,当地人在两方面利用麝牛:麝牛的肉可以吃,毛发也非常暖和。他说,研究麝牛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北极动物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驼鹿和狼的故事
1995年~2004年,Joel转而研究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的驼鹿。他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东边的阿拉斯加没有老虎而有狼,Joel就放老虎的声音;远东地区没有狼而有老虎,Joel就放狼的叫声,结果发现,阿拉斯加的驼鹿已经不认识狼的声音,而远东地区的驼鹿不认识老虎的声音。
继而,Joel又在狼已灭绝的美国黄石公园评估了驼鹿对狼的反应,结果发现驼鹿也不认识狼,遇见重引入的狼不会逃避,从而被狼吃掉。但这批驼鹿的下一代认识到狼是他们的天敌,会想办法逃掉。这两个实验,验证了驼鹿是会后天学习的。
保护叉角羚的迁徙路线
除此以外,Joel还在美国本土研究动物迁徙路线,并进而保护。在黄石公园和一块空地之间,有一条长75公里、宽2公里的叉角羚迁徙通道。叉角羚是北美特有的有蹄类动物,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Joel从钱包里拿出它们的照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浅*的叉角羚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着。
自1万年前北美猎豹灭绝后,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天敌存在了。羊羔为了躲避其他动物的攻击,依靠身上的保护色静静地趴在地上,以避免被敌害发现。叉角羚完美的自我保护,使它的天敌都不能对它构成真正的威胁,除了人类。
作为美洲*上迁徙路径最长的哺乳动物,每年秋季,黄石国家公园中的叉角羚都会沿着固定的路线进行240公里的往返迁徙。这条古老的迁徙路线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如若不能迁徙,叉角羚很可能因为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不能生存而灭绝。而由于石油开采的加剧和其他人类干扰,这条古老的迁移路线可能消失。之前,叉角羚进出黄石公园的8个迁徙通道,已经有6个不复存在了。自2003年以来,Joel和项目组深入研究了经济发展对叉角羚的迁徙行为造成的影响,对当地居民如何在保护叉角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提出了有效建议,“叉角羚之路”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这*了当地油井开采和围栏的兴建,同时为其他地区保护叉角羚提供了借鉴。
2008年1月,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以及美国森林保护管理局代表公开发表声明,支持WCS的叉角羚迁徙路线保护工作。他们修订了1990年的森林计划,该森林计划对美国森林保护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叉角羚迁徙路线进行保护。根据修订计划,修建围栏等基础设施需要事先进行设计,为叉角羚留出通道。在各种保护力量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下,一度减少至不足3万头的叉角羚,目前已经恢复到200万~300万头以上(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叉角羚已成为美国西部常见的动物,也是美国狩猎的主要动物之一。
从事保护工作30余年,Joel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野外的狮子、大象都是大型动物,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研究犀牛时,只在夜间活跃的犀牛会冲向你,很危险”。“但是,最危险的不是动物,而是人!”Joel说。
喜欢动物、赞美欣赏人生的Joel也热衷于做科普,The better to eat you with: fear in the animal world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
Joel说,从事保护工作的最大动力,就在于自己的研究能使*改变法律等规定,使之变成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看得见的成就感,让他永不疲倦地奔波在保护生物的路上。追问什么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