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下的沟通方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3 04: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22:15
社交媒介的日益壮大为我们了解全球各地文化提供了快速通道。通过这条通道,我们接触到了不一样的国家以及它们的文化,但是,我们认知上的进步还跟不上社交媒介的发展,所以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化差异引起一些摩擦或冲突。那么文化究竟影响了哪些沟通因素?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可能发生的冲突?我想通过一本书来与大家讨论这些问题。
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作编写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堪称社交沟通大字典,作者从沟通者自身、沟通者以外的信息及关系的演变出发,详细地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沟通产生的影响。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此次阅读中我发现作者在书中不断地强调文化对沟通的影响。作者从沟通的各个因素切入,如:知觉因素、情绪因素、语言因素、亲密关系因素等,客观地阐述了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1.对知觉的影响
知觉,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我们如何与他人交流事物或想法,知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知觉与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经历、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知觉差异会导致沟通的不同走向。
对东方文化来说,我们从小就受到“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沉默也是一种沟通方式。然而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他们喜欢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认为沉默带有负面价值,不提倡沉默这种方式。这导致了西方人认为我们东方人木讷、呆板、不好相处,而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开放、太直接、情商低。
2.对情绪的影响
情绪也是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正面的情绪会营造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而负面的情绪会营造紧张、压抑的沟通氛围甚至引起冲突。
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 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日本,是以集体的利益为先。个人情感在集体利益面前都要放一边,不允许表达有可能扰乱群体成员关系的负面情绪。而个人主义文化,如美国、加拿大,比较注重目标、权利和个人需求。这种现象导致了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人视以个人主义为主的人比较随便,过度流露自己的情感;而以个人主义为主的人视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人不够坦率真诚。
3.对语言的影响
我们都清楚语言对沟通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以沟通方式也不尽相同。其差异体现在直接或间接、详尽与简洁、正式与非正式等语言形式上。
1)直接或间接
语言形式在直接程度上的变化体现在 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 上。低语境文化,如北美文化,重视直接、高效地表达,不喜欢拐弯抹角;而高语境文化,如亚洲文化,则比较含蓄,会维护对方的面子,讲求说话的艺术。
2)详尽或简洁
语言形式还会在详尽和简洁程度上带来的差异。书中举了一个阿拉伯人的例子:“激烈的主张和夸张的言谈,是阿拉伯语一个常见的特征,但听在说英语的人耳里,会觉得很荒谬。”简洁表达的极致体现就是前面提到的沉默的语言,这种表达形式估计会让健谈民族很受挫折。
3)正式与非正式
第3种差异体现在正式与非正式的表达形式上。亚洲文化强调长幼尊卑,尤其是韩国,韩国人在对待长者与下位者的行为处事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刚见面就要询问对方的年龄以分清长幼。我们看美剧也知道,美国很重视自我意识,所以对待长辈、上司就像朋友般相处。而这种行为在韩国人看来就显得粗野不礼貌。
4.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一段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影响沟通的形式。我们与家人、爱人、朋友相处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沟通方式也要分关系。
而不同的文化也有各自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集体主义文化 的成员特别重视集体的利益,秉承着“家丑不外扬”的则准,在群体外人面前保持着有距离感的待人接物。就好比我们公司办公室,表面上大家都是其乐融融,实际上私底下建了好多个群悄悄联络。而注重个人感受的 个人主义文化 的成员,如美国,则恰恰相反,他们与陌生人表现得更加亲密,也愿意交流更多的私人信息,这也是典型的“鸡尾酒派对健谈家”。
面对不同的文化带来地沟通上的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判断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1.刻板印象
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看待文化差异可能会形成刻板印象 ,即为了支持自己不准确的信念,我们通常会搜刮一些孤立单一的事件或行为作为例证。
就从近的说,我们身边的也存在次文化差异,即南北文化差异。南方人对北方人的固有印象是豪迈、粗线条还不爱洗澡。反之,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刻板印象是不大气、小心思多等。在这种认知模式下,我们容易把这些印象通用在每一个北方人或南方人身上,形成刻板印象。两方的这种刻板印象,引起了不少南北双方的冲突,甚至有些互不对付,这些冲突也体现在社交网络上的口水战中。
2.阅读体验
阅读也是一种沟通形式,借助书籍了解各民族文化。我在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明明两三句对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却要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写个几页篇幅的对话,啰啰嗦嗦的,读起来冗长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我容易质疑作品的水准或是翻译者的水平,很可能就中途放弃阅读。
如果不考虑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我们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时就会缺少代入感,可能也就错过了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
3.对思维的影响
理论学家提出了 语言相对主义 的概念,指出一个文化的世界观是被属于这个文化的语言使用者所塑造和反映出来的。
我以前学英语笔译,发现中文与英文的语序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语序是把评论性描述或重要的事情放在句首,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地表达。中文的语序是先讲次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所以更加注重全局观。
比如:It's important for me to get there before Friday .
对我来说在周五之前赶到那里是很重要的。
语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在看待客观事物上的差异,即思维模式的差异。这会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处事,尤其在沟通上,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可能会带来相应的困扰。如,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主体性比较强,沟通时会先解释自己的行为再描述事情;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讲求事实论据,注重客观性。这会导致沟通时出现一定程度的情感差异和偏见。
1.保持同理心
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很难认同一些不一样的文化。而同理心是指如同对方那样去感受与经验对方的处境,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沟通能力,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人“社交智力”的本质。
当然,同理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认同他人的观念和思想,而是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理解他人的言行,更好地理解不一样的世界,让社交沟通更顺畅。
2.学会控制情绪,少用评价性言论
当文化差异已经造成了沟通上的困境,我们要做的是承认差异的存在,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避免防卫性的回应,让沟通不再恶化。
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双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其次,理性区分对方话语中的事实部分与评价性部分,对于事实部分我们可以接受但不代表认同;最后,尽量用描述性和保留面子的方法来和对方继续谈话,分享我们的看法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当沟通演变成防卫性地回应,不过是在彼此伤害,沟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3.合作解决
沟通是双方的,沟通模式是沟通者双方共同造成的。所以当问题或者冲突已经出现时,我们应该使用合作模式来解决它们。比如:双方冷静后再次安排沟通;双方各退一步采用双赢的方法,商议解决之道等。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客观地阐述了文化是如何影响沟通的各个因素。只要存在文化差异,沟通的问题就会存在,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也不用害怕接触它们。在全球统一化的今天,社交网络与旅游业日益发展,文化引起的沟通差异正在逐渐减少,这也是大势所趋。沟通是门艺术,文化的差异不会成为全球沟通的长期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