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3 1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6:52
太古是个地方,它位于宇宙的中心。
它由四个天使守护,它拥有城镇和森林。
它简单的如同你我生活的地方,复杂的如同你我的生活。
太古,是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时间》里的世界。
在作者的书里,太古是个充满神话般的原始村庄,而实际上,它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现代性与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永恒冲突的寓言。
故事开始于1914年,一直延续到如今。而小说用小标题的方式,章节化的展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图景。
格诺韦法是第一个登场的人物,她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小磨坊,本来可以生活无忧,但因为战争,丈夫离家参战,生死未卜。
奥尔加说: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的人生悲剧,就是由战争引起的。在丈夫失踪的日子里,她从最初的等待,到绝望死心的过程中,爱上了年轻的小伙埃利,正当两个人爱的火热,难舍难分时,格诺韦法的丈夫,米哈乌回家了。
格诺韦法选择回到米哈乌身边。
小说里,她和埃利的一段对话,看的让人心疼。
她对埃利说:你走吧,只要我看到你,我就没法儿入睡。
埃利说:而我看不到你,就没法儿活。
格诺韦法说:一切都迫使我们分手,你年轻,我是老太婆,你是犹太人,我是波兰人,你是自由之身,我则身为人妻。你不停地在移动,我却恒久停留在一个地方。
回到米哈乌身边的格诺韦法,彻底断绝了和埃利的联系,开始了平凡人妻的生活。
爱情潜藏在她心里,她浸泡在柴米油盐里。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她亲眼看到曾经的爱人,犹太人的埃利,死于德*官的*杀中,她痛苦到跌倒在地上,从此,再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从此,她只能一天一天萎缩下去,活着和死去,变得没有分别。
埃利曾对她说,真正的爱情,永远不会死去,但是,如果爱人死了呢?
小说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和非传统的。
以格诺韦法,和她的女儿米霞为代表的女性,展示的是传统女性的生活境遇。
而以麦穗儿和她女儿鲁塔为代表的女性,展现的是非传统路线的女性,她们的探索和出路。
最后,所有人,殊途同归。
因为,正如作者所言:上帝在关注,时间在流逝,死亡在追逐,永恒在等待。
米霞在父亲米哈乌的宠溺中长大,父亲无微不至的呵护着她,母亲,也为家庭,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长大后的米霞,爱上了贫穷木瓦匠,老博斯基的儿子帕韦乌。
帕韦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看不起*的父亲,讨厌手脚和长相都粗笨的姐姐们。他信奉的人生真理,像极了我们大多数普通人。
帕韦乌说:人总得活着,得养育子女,得挣钱,得受教育,得往高处走,得向上爬。
他热烈的追求米霞,因为米霞出生一个非地主,却很富裕的小康家庭,是他努努力,可以够得上的家庭。
他将米霞比喻成小巧精致的瑞士手表,而手表,是男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后,故事的发展,和很多故事没有差别。
帕韦乌通过努力,投机取巧,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然后中年出轨,和米霞感情破裂。米霞,像所有中年女人一样,因为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身体走样,变得笨重粗糙。
但两人的关系,因为家庭,深深的联结在一起。
小说里有一个情节,当女儿生病时,米霞焦虑不安,绝望无助,而帕韦乌从黑市买来药,治好女儿的病,那天夜晚,米霞睡觉时,紧紧的抱住了她。
对于年轻女孩来说,爱情是了不得的事情,而对于中年女人来说,男人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爱情,还是家庭重担和责任的分担者。
他可以是不合格的丈夫,只要他能做成合格的爸爸。
米霞的妥协,何尝不是大多数女人的妥协。她可怜吗?
也没有,童年父亲给予了绝对多的爱,她一生都在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我们看来,丈夫的行径让她的人生很可悲,可是,也许自从有了孩子后,丈夫也不再是她人生的重心呢?
她一生为家庭,为孩子劳碌,充实而踏实。她死后,所有人都不习惯,最先垮下去的,再也站不起来的,是帕韦乌。
米霞依赖他而生存,他何尝不依赖米霞而生活。
很多家庭,表面看起来,是在外面赚钱,威风凛凛的男人是家庭支柱,而其实到最后才能发现,女人,才是一个家庭的支撑。
她的女儿回来后,只带走了米霞的小咖啡磨,那是米霞的父亲赠予她的,米霞的一生,无论多么繁忙,都会给自己留出喝手冲咖啡的时间。
那是她为家庭奉献之后,留给自己的快乐时光,那是女儿唯一带走的,未来将在女儿生命里,延续的东西。
小说里,米霞的父亲米哈乌,是个让人感动的人物。他一早看穿了女婿的居心,却挡不住女儿的自愿,所以,为了拖延婚期,也为了让女儿婚后居住的舒服,他用了三年时间,为女儿建了整个太古,最大最舒适的房子。
和他形成对比的,是帕韦乌的父亲,老瓦木匠博斯基。他因为未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对生活境遇不满,就将所有愤怒都发泄在女儿身上。
当得知米哈乌为女儿建立大房子后,虚荣心作祟的他,非要在旁边也为自己的女儿建立一座房子。
一座明亮,一座背光;一座温暖,一座背阳;一座高大,一座低矮。
当有不明来历,但英俊富有的男人,追求自己女儿时,他想不想就立刻同意了。后来这个男人,抛妻弃子,四处游玩,不问家庭。
对于老博斯基来说,女儿只是为她挽回尊严的工具,一定程度上,他促使了女儿后半生的悲剧。
所以,父母们,不要担心孩子以后生活的不好,要担心在她还很小的时候,你给的爱不够,不够多,不够纯粹,不够支撑她怡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麦穗儿,在小说中,代表了那一类非传统女性。
她是人们心中的*,居住在森林里。因为和一种叫做欧白芷的植物交合,生下了女儿鲁塔。
年轻时的麦穗儿,叛逆而特立独行,年老后的麦穗儿,却洞若观火,知悉一切生活的困难,发自内心的同情每一位无助的人。
弗洛伦滕卡,是个悲剧性的老太婆。
她的丈夫喝醉酒掉进河里淹死了,她的9个子女,死了7个,她一次一次流产,因打胎差点死去,她幸存的一儿一女,离她而去,消失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老太婆在不知不觉中发了疯,她在夜里失眠,头痛不已,明亮的月亮妨碍了她的睡眠,她认为是月亮诅咒了自己,自己的人生,才会陷入不幸。
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的描写,也代表了很多过去女性的生存境遇:女人越是强壮,生的孩子就越多;生的孩子越多,女人也就变得越发虚弱,到了生命的第四十五个年头,弗洛伦滕卡的身子,才从不断生育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自行达到了不育的寂灭境界。
可是,此后,新的人生灾难在等待着她,她深陷过去的痛苦之中,无法走出来。她每天和月亮吵架,诅咒月亮的狠毒。
如果不能将愤怒和不满,发泄给月亮,她能发泄给谁呢,上帝吗?那是渎神。
所有人都以为她是疯子,只有麦穗儿理解她。
她给老人讲了个故事,告诉老人,月亮托梦给她,让她替自己道歉,因为自己老眼昏花,智力昏聩,犯了很多错误,导致老人一生凄苦。并说,月亮为了补偿她,让麦穗儿做她的女儿,麦穗儿的女儿鲁塔,做她的孙女。
老人听后,慢慢释然了。
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痛苦,她只是想要命运,给她一个解释,一个道歉。
而深陷在过去的人,容易抑郁疯狂;沉迷于未来的人,容易焦虑迷茫;只有生活在现在,才能享受平静的生活。
原谅命运,放下过去,没有未来的弗洛伦滕卡,以后过着最为安逸而静谧的,此时此刻的生活。
第三代人物,以麦穗儿的女儿鲁塔,和米霞的弟弟,也就是格诺韦法的儿子,伊齐多尔为代表。
格诺韦法,和麦穗儿同一天生孩子。
格诺韦法,生了一个脑水肿的儿子,叫伊齐多尔。他比米霞小很多岁,医生说他很可能活不久,也很难正常发育,所以,即使米霞出嫁后,也一直带着弟弟生活,将弟弟当作自己的孩子养。
而鲁塔,跟着母亲麦穗儿,生活在森林里。
机缘巧合,伊齐多尔和鲁塔,相识相恋。伊齐多尔教鲁塔识字,鲁塔教伊齐多尔认识大自然。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军队入驻太古,鲁塔遭到玷污,倔强热烈的少女,不再可能嫁给伊齐多尔,她表达爱的方式,是告诉他自己所有的秘密。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富商,只是为了可以穿漂亮衣服,她也想过,要去爱这个男人,但这个男人,不想得到她的爱,只想控制她。
男人打心眼里,看不起她。
大胆的鲁塔,离开了太古,逃到了古巴,成为第一个离开太古的人,也成为了伊齐多尔,永远思念的人。
在小说里,被认为是发育障碍的伊齐多尔,是唯一一个思考人的出路,生命意义的人。
而思考最透彻的人,是地主波皮耶尔斯基。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过富裕,也经历过战后苏联重建,他的全部财产被充公。
面对人生的波谲云诡,他起初感慨:我生得太晚了,世界正在走向尽头,一切都玩儿完了。
最后,他发出质疑:世界上的恶是从哪里来的?上帝既然是善良的,为什么允许恶存在?莫非上帝不是善良的?
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有心理学背景,但是她的小说主题,似乎涉及一个更为庞大的哲学探索,和神学研究。
小说的核心人物,始终在人生真正意义的探索中,蹒跚着前进,而宗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
神学家声称,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他把光与黑暗分开,天空与水分开,然后创造了陆地、植被、行星和动物,以及人,第七天他休息了。
科学家却很迷茫,因为他只相信,显微镜和望远镜里的世界。
普通人更迷茫,他们在经历了生活的欺骗后,发出了地主波皮耶尔斯基的质问,上帝真的存在吗?
上帝存在,恶也存在,痛苦也存在,战争也存在,绝望也存在,那么,上帝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现实世界里,波兰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波兰无从幸免,战后又在德国和苏联的夹缝里苟活,所以小说里,上帝的形象,遭受了重创。
但这不是一部讨伐宗教的书,它更有趣,更现实,因为关于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作者给了另一重猜想。
在《圣经》里,上帝将人类逐出伊甸园,上帝抛弃了人类,可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不是上帝将人类,从一个完美世界,赶到一个荒凉,贫瘠,痛苦的世界,而是,人类主动离开了上帝,远离了上帝,乐于去追逐一个没有生命景象的世界。
否则,如何解释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呢?
人间不如天堂,但也是宜室宜家的地方,但人类主导了生灵涂炭的战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悲剧。
是人类,抛弃了上帝。
两百多页的书,七十余年的时光,我们跟随着太古人,见证他们经历了:房屋建成后倒塌,家庭团圆后离散,得到之后失去,战争后和平,和平后战争。
鬼魂游荡,尸体腐烂,上帝注视着一切,在时间的长河里,世世代代,生生世世,不断轮回。
有人说,这部小说像极了《百年孤独》,但是,《百年孤独》的结局,当古老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丁,也从世界上消失后,作者说,这样的家族,世界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
可是,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小说里,跟任何地方一样,人们参与了,包括痛苦、疾病、死亡,爱和黑暗的*,人生的起起伏伏。
他们不是英雄,没有特异功能,但是他们会生存下去,不管有多难,因为他们是永恒的,连绵不断的,他们就是我们。
现实中的波兰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被占领;中国人何尝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两次被占领。
谁的血泪史,会比谁的多,谁的苦难,又会比谁深刻。
但民族一代一代的血脉,依然延续着。
一同延续的,是不变的生活轮回。
有人迷恋金钱,有人享受自然,有人听从上帝的旨意,有人寻求人生的意义,有人纵情声色,有人沉迷书籍和游戏。
然而,只有一件事是确定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会走到尽头,即便世界没有尽头,时间没有尽头。
你也许能够逃离某个地方,但你被困在这轮回之中,你可以选择如何度过剩下的日子,但你无法决定,你可以拥有多少时间。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这本小说,是一部关于时间的书,整个人类的历史,也不过是一部时间的历史。
一切都在消逝,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上帝也老了,唯有时间永恒。
圣经上有一句话:有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有生育和死亡的时间。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悲剧,都在于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没有正确的对待时间。
所以,小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了家用电器,代步的小汽车,但是,这些东西,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
变老的循环,丑态百出的生活,依然笼罩着每一个人。
一代人正在死去,另一代人正在接管着充满失望的生活。
时间在流逝,死神在追赶。
在时间的循环里,在现在和未来的交汇处,人类还没有找到,好好度过这一生的办法,或者他们太笨,或者他们,自作聪明。
总之,他们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生命。
如果说,神学家,关心我们的信仰;道德家,关心我们的良知;科学家,关心我们的正确认知;心理学家,关心我们的自我意识。
那么作家,就是所有领域的安全阀,他要确保,当这些领域发生争论时,人们不会陷入疯狂,不会陷入极端。
一定程度上,作家要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认知更全面。
这也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提出的[整体观],作家的[全局观]。
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发表诺贝尔获奖感言时,她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教会了她,如何看待整个宇宙,如何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去拓展人类认知的极限。
然而可悲的是,现实世界,现代世界,却不断的损耗人类的想象,不断的禁锢人类的眼界。
当互联网兴起时,人们以为,这为所有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资讯和知识的机会,将为人类带来智慧,但相反的是,我们看到了日益*的部落主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逛各种电商平台时,平台会根据我们的浏览历史,只推荐相似的东西;我们看新闻时,网站会因为我们的阅读喜好,只推荐我们感兴趣的事情。
最后,我们以为的世界,就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我们只想看到,他们也只让我们看到的世界。
我们彼此隔阂,深陷部落,滋滋窃喜。
我们嚷着真实,嚷着自我,可是,局部真实,是否是全部事实,不自知,不正确的自我,是否也是你真正想要坚持的自我。
我们,在迷失和孤独中四处游走,被不可理解的命运所束缚,被轮回的主要力量所玩弄,我们的灵性在消失,变得狭隘和肤浅,沦为各种简单力量,金钱,地位,声名的追随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样的世界里,活着的人,和僵尸有何区别?
托卡尔丘克认为,这场危机,源于阅读,也应该从阅读开始解决。
她建议所有叙述者,用【第四人称】的方式,也就是跳出来,用一种可以看到所有角色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只有作者具有全局观,才能让读者产生整体感。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发文,经常有读者读完一篇长文后表示,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
你看,我们的读者,已经习惯了新媒体作者,传递一个观点,但其实任何写作者,不只是传递观点,更重要的是,唤醒思考。
也许,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但每个人,可以努力培养上帝视角。
你看到的越全面,你活得越真实,你越有资格,谈论自我,坚持自我。越容易,在时间的轮回里,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