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十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0 18: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1:13
我读《史记》的目的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世事纷纭中记录主线及个别代表人物,或偶尔从个人的感知出发稍作评说,有精彩篇章也稍作提示,让自己有空时再去阅读。这仅仅是个人的阅读记录。我只想尽量精简,若有未读过《史记》的过路朋友匆匆浏览后,亦可以了解大概,若想深究,还是需要阅读原著。
“本纪”的记录还比较容易,“十表”“八书”就比较困难了。这是太史公独创的记史体裁,对后世的文体创作和学术发展影响巨大。
太史公把他之前的历史主要分了五个阶段,即黄帝、尧、舜、禹,夏、商、周为一段,是为“三世一表”;春秋与战国各分一段,是为“十二诸侯与六国年表”;秦楚八年战争为一段,是为“秦楚之际月表”;刘邦建汉至武帝为一段,五段分列“十表”,这就是“表”的来历。当然,汉表占了一半多,包括功臣将相等,就另当别论了。
其中太史公采用了很多孔子于《春秋》中的记述,以及《尚书》中的部分内容。
“表”从黄帝开始记录,世袭罔替,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发展,其意义都是深刻而弥远的。
“十表”中,开篇“序”言是每一表的重点,它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很多文字也是精辟独到,异彩连连,现记录如下:
比如 表一 “序”开篇借用对话的形式。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 言契、 后稷皆无父而生。 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 父皆黄帝子也, 得无与《诗》 谬乎?”(虽是古文,但一看就明白。前些时候,我在读“周本纪”中,还记了“每见帝出生必有奇事”一言)。褚先生说:“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馀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然后,他又解释说:尧封契为子氏,子就是兹,是发展壮大的意思。商是事物本体的意思,是殷的美号。
表二 序尤其重要。太史公感叹:“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意思是纣王做了一副象牙筷子,使得箕子哀叹。周道缺失,诗人根据床席间的事作了《关雎》。仁义衰败,就有人作《鹿鸣》来讥刺。)然后,他还说:厉王以后,强欺弱,挟天子以令诸侯。孔子阐明王道统治,却没人真的任用他。因此,孔子的“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yi去声,同“抑”)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后人据此编写了“《左氏春秋》 、《铎氏微》 、《虞氏春秋》、《吕氏春秋》 ”等。太史公说:“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意思是说,把《春秋》、《国语》研究盛衰的要旨写在篇中,为想做学问和研究古文的删取其要)。
表三 序中有这么一段:“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 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 汤起于亳,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我在近代的一些作品里也看到这种类似的说法。就是说:“东方万物生长,西方万物成熟。做事起于东南方,实际成功者常于西北方”。这好像是五行学说,但我没有研究。
表四 序,秦楚战争,刘邦兴汉,只在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太史公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虽是古文,但太史公用字作句,简洁明了,真值得我学习啊。
表五 序的末尾,太史公说:“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 ”意思是说:记录历朝历代盛衰一览。形势强时,也要以仁义为本。表序清晰的说明了分封制对巩固的加强,实为后世仿效。
表六 序,开篇“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思想言论)曰劳,用力(武力)曰功,明其等(礼仪规范等级)曰伐,积日(长年累月尽心干事的)曰阅。”这是长知识的不可不记。末尾一段:“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自我借鉴)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标准),岂可绲(gun三声,约束)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最后一句话,就是太史公作表的目的,后世的人可以借这个表观览与展开讨论。
后面的表序就不再一一记录,将来阅读世家、列传,自然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