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书收获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6
都让开,让我来!
本人毕业论文就是写《活着》。
实话说,那时候虽然论文是完成了,但是现在看,那时根本没有读懂!
这十几年来,每当遇有困难,我就拿起《活着》来读一遍。篇幅不长,半天足以读完。然后又能重拾活着的力量。
我最近一次看,并不是我遇有困难,而是心态平和时,这次,我好好地读了序言,余华在每次再版时的自序。
然后,我以前的理解根本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作品的再创作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我,我在某一刻仿佛和作者对话,了解了他的心意和苦衷。
人们曲解了《活着》,作者解释地很累,他很痛苦。
基于我这些年心理学的学习,我终于在再读《活着》时,总算尊重了原著的写作哲学。
废话了半天,再来谈谈“活着”,简而言之:
亲人一个一个死去,福贵经历一次一次命运的击打。他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不要给他附加什么道德的、伦理的、你意淫的任何东西。没有什么自我慰藉,自我救赎,心怀希望,屁都没有,就是明天睁眼了,天亮了,肚子饿了,吃饭了,劳作了,如此而已。
埋着头活下去,就像太阳日日东升一样。福贵也是。如果富贵来到你的面前,你问他,他也会如此回答。
这点在作者余华的笔下的叙述语气可见:当作者采风遇到福贵,听他幽默又神采奕奕地讲述他的一生。并没有表露出痛苦,而是重点说了发生的事,以及他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他很乐于回忆并重温那些家庭成员的爱意。
从心理学上看,余华写作时是和福贵高度共情的,他附着在主人公身上,全神贯注的表达,爱和美。
而全世界读出了悲伤与难过。
所以,余华每次再版,一次次自序解释,时间长了,估计早就烦了。
而我,庆幸,终于在文学和心理学的作用下,在生活的暴击下,读懂了余华先生,并会始终和他站在一起。
啥也不说,一句话:关我,一起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6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好好活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6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
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