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4 03: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55
我国目前治病是中、西药并存,中药治疗有重要地位,很多疾病通过中药治疗,可达到根治、缓解、抑制、修复、调理等作用。历代中医名家认为,万物皆可入药,把中药放对位置,用对症状,确实有效。
而且神奇的是,有的中药不仅能治病,还可以直接吃, 养生 保健作用明显。
中药在现代的食用方式,主要是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丸剂,各有千秋和缺点,但汤剂更加深入人心一些。在人们观念中,无论是医院还是药店,那一排高大整齐的中药柜里,藏着很多神奇的组合,加水煎煮,喝了就能祛病强身。
但“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能不能长期喝?
中药汤剂,喝了身上有“中药味”,靠近就能闻出来,更深刻的体会是:苦涩,苦得难以下咽。现代研究表明,“苦”的原因是糖苷类成分引起,但自古以来就有“良药苦口”的道理。
中药成分里,是中医师的加加减减配制的,通过望闻问切,急症一付一调,正常药方三付一调,补药多为七付一调,要吃一段时间。如果是慢病,徐徐图之,时间会更长一些。但医生不建议一直喝,中间会叮嘱停几天。
有人认为中药比较“毒”,怎么个“毒”法,要用剂量来考量。任何药品,使用过量就会走向反作用,或中毒,或致死。中药所引起的中毒,多见于肝损伤、肾中毒、肠痉挛、胃受损、脑萎缩、肌无力等。中药中毒的原因,无非有两大类:
一是药品本身有毒,如含有马兜铃酸的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含有生物碱成分的川乌头、雷公藤等,或者本身药品就是毒物,如朱砂、雄黄等。一些中成药如含牛黄的解毒药片、养血生发类胶囊、壮骨丸等有引起内脏损伤的成分,在说明书上有提示。
二是民众的误解,误认为中药是草本精华、天然药品,安全无毒,将中药等同于“保健品”。实际上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加上产地、采挖、炮制、配伍、煎煮等方面操作不当,增加了中毒的风险。
但中药引起中毒,并不是中药本身的问题,而是有的中医术业不精,中药汤剂配伍考虑不周,有的西医不会辩证,中成药大量使用,或患者迷信验方、偏方等,把大量中毒的因素甩在中药身上。
身体出现问题,喝中药,无非是两个结果:
1、用药对症,身体逐步恢复,这个过程短的几日、数周,长的半年,身体调理好了,但如果继续用中药,会造成既有的平衡打破,又出现新的问题。
2、用药不对症,导致雪上加霜,或病情延误,病情加重了,要赶紧停药,调整用药方案。
所以,中药长期喝,是没有必要的。长期喝会造成一定副作用,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说不上哪里疼痛等。如果身体有某些慢病,不想吃西药,想通过喝中药长期调理,应该遵医嘱用药。
但有的中药材,同时也是食物,如枸杞、菊花、金银花、决明子、红枣等,很多人喜欢泡水喝。这种情况也不要一直使用。特别是中药的药方,讲究的是不同药物之间的增减、配伍、协同。
用中药调理身体,是一个系统调理的过程,不像西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解决就完事。在调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仅现在的病症减轻,可能以前困扰的一些其他毛病,也明显减弱或消失了,这就是中药和中医的魅力。但喝中药需要时间解决,急不得,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又陷入乱用药、超量服药的怪圈。
用中药治疗,要考虑和遵守3条铁律:
1、患者自觉配合。比如,明明告知不可吃辛辣生冷,却忍不住;告诫不要熬夜晚睡,永远在保证明天就改正;明确一天几次药,什么时候吃,就是不听,自己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效果当然比较差。
2、中药的熬制、服用有要求。熬制不可用铁器,连舀、盛的容器也要避开铁器,用陶瓷、不锈钢材质都可以;熬药的水量要严格按要求,控制不好会对药效有影响;前期用大火,后期用小火;服药要问清空腹还是饭后服用,或是睡前服,千万不可自行加减服用量,等等。
3、任何中药材,都有适宜病症和禁忌人群,用对了才有效,用不对就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