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2 02: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08
艺术生涯:“ABA”的三部曲式
杨鸿年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可是这位名震国际合唱界的大师级人物却是一个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杨鸿年形象地把它比喻为“ABA”的三部曲式。A代表指挥,B代表作曲。解放前,杨鸿年在上海跟随德国专家利兹曼学习指挥。1953年,大学还没毕业的杨鸿年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6年,调到北京工作。在此后的近20年间,他教授的多是诸如和声、作品分析,甚至单弦牌子曲、河南梆子的曲式结构等一些与指挥无关的课程。一直到1974年*音乐学院恢复指挥系之前,杨鸿年一直和杨儒怀、吴祖强在同一个教研组教作品分析。但只要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都愿意做,每一门新课都意味着打开音乐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些都为他日后出神入化地驾驭合唱埋下了伏笔。
再次“回到A”是一个偶然,1974年正在为恢复指挥系寻找合适的人才而发愁的院领导,在档案中发现作曲系的杨鸿年原来是学指挥的,于是便让他和黄飞立老师一起负责重建工作。筹备工作完成之后,杨鸿年便提出不担任何行政职务,专心负责指挥教学工作。终于,杨鸿年完成了他人生三部曲的完美再现。
少年合唱团:倾注了全部的音乐理想
每当谈起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杨鸿年就会像父亲提起自己的孩子一样显露出自豪的神情。他说关于这个团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2003年12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舞台上,杨鸿年讲道,这个合唱团有我童年时候的梦想,有我青少年时代的希望,有我中年的泪水和坎坷,也有我老年的幸福和欢乐。
谈起少年合唱团创立的经过,杨鸿年历历在目。1983年,北京官园艺术培训中心的领导想办一个中国水平最高的少儿合唱队,便找到指挥家李德伦。李德伦向他们推荐杨鸿年,说他对乐队和合唱都很在行。杨鸿年爽快地答应下来,并承诺:让合唱团一年之内变成北京最好的,两年成为全国最好的,三年跨入国际行列,四年达到真正国际水平。
后来,正当合唱团蒸蒸日上,并开始取得国际声誉的时候,合唱团遭到解散厄运。时任*乐团指挥的严良堃得知后,毅然支持杨鸿年在*乐团名下将这个合唱团重新恢复起来,并建议在少年之后又加上女子二字,合唱团这才又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而所有的活动经费都是杨鸿年和家人自己负担。
20年过去了,走过了无数艰辛坎坷的合唱团足迹踏遍世界各地。面对鲜花和掌声杨鸿年说,“创办合唱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给大家提供一片音乐的净土,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的心。每次获奖之后,庆功会上杨老师和团员们都会举杯庆祝,每当这个时候,杨鸿年就会对大家说把过去的荣誉忘掉,我们从零开始”。
合唱艺术:感觉第一位
杨鸿年因其合唱指挥艺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而被国际上赞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了解杨鸿年的人都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合唱团经过他的调教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一直名不见经传的新疆师大音乐系的学生合唱团,经过杨鸿年的定期训练,第一次出国就在意大利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赢得了三项大奖,而这之前很多学生连火车都没有见过。杨鸿年认为合唱艺术第一位的应该是感觉。杨鸿年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都在从事着一样工作———塑造声音。这个声音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心灵的声音。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只有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更需要它发自心灵。神奇之极,具体之极。”指挥应该把感觉放在首位,而后是帮学生把握住音乐的风格,再其后才是表现。在国内讲学人们总是问他:您怎么训练声音的?而在国外,人们问得更多的则是:这个作品你为什么这样处理?这反映出两种音乐观念的差距。
在杨鸿年的合唱团你听不到mi、mi、ma、ma的练声,一般是上来就排作品。即便练声也都是一些趣味性、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每一个练习曲,都要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仍在稚声区的孩子们天生有真声和假声的分别。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养成一种合作关系,演唱不同的作品自觉地使用不同的音色。当然这其中老师的指导也十分重要。
近段时间来,国内合唱团的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业余合唱团的发展大有超过专业合唱团的趋势。杨鸿年认为,这反映出国家文化管理*的变革,对合唱事业来说是一个好现象。现国内合唱发展也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合唱团往往注重模仿他人好的演唱,却忽略了自己风格的养成。一个好的合唱团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指挥。尽量去了解国外合唱发展的经验,有选择的吸收。总之,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