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3 0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22
我们调查的几个省(区)在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对“商业跟进”与“基金衔接”孰先孰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在“价款”收取、“基金”的使用中也做法各异,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反映出在地质找矿中,*的定位和作用的不同,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找矿*和机制。
1.河南省构建找矿联盟
河南省*“勘查基金”同社会资金混投的地质找矿项目通常都是风险很大的类型,企业资金不愿意单独投入,有*勘查基金陪伴,企业合作的意愿大大增强,取得的成果,由企业支配。这就消除了“基金衔接”和“商业跟进”孰先孰后的矛盾。2010年*基金投入16亿元,安排250个地质项目,拉动社会资金30亿元。
这种“找矿联盟”形式的合作勘查,较之*基金独立找矿有很多优越性,较好地解决了*基金独立运作所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难题。
1)它解决了*基金独立找矿对商业跟进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如今是多种资金并进,不存在谁挤出谁的问题;
2)它解决了*基金独立找矿,对承担技术劳务的地勘单位所产生的“打工仔”效应,如今是地勘单位也有了自己的股份,为自己找矿;
3)它解决了*基金独立找矿,在获取找矿区块上、在矿业权的核算上的不公平竞争。如今是一个经营主体,享受相同待遇,执行相同制度;
4)它解决了*基金独立找矿在一些领域(比如已设矿业权深部、边部)难以进入的障碍,如今通过合作勘查都可以顺利进入。
这种合作勘查,对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的找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出资找矿有三个目标:一是摸清矿产资源家底,评估资源潜力;二是通过*投入,减少商业投资风险,促进招商引资;三是通过投入,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因为不是公益投入)。实现这些目标,合作勘查都比独资勘查更具优势。
首先,合作勘查更有利于摸清资源家底,摸清资源家底涉及三个空白区,即地面的找矿空白区、地下深部的找矿空白区、矿区外围的找矿空白区。其中后两个空白区,如果不与相关企业合作很难付诸实施。而合作勘查把相关的关系都能打通,对于摸清资源家底非常有利。
其次,合作勘查有利于招商引资,既可以直接拉动社会资金进入,又可以在获得勘查成果之后,作为合作伙伴的矿业企业,立即投入开发,进而延长矿业的产业链,迅速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三,可以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在合作勘查成果的转让中,*可以分得股份;另一方面合作勘查获得大量的资源家底信息,*和企业都可以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黑龙江省地质找矿实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
黑龙江省在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中不设基金,真正做到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
黑龙江省针对大兴安岭地区覆盖层厚、找矿难度大的特点,早在2008年即以省*的名义,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第一批合作项目大兴安岭12万km2调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8月又启动了小兴安岭的航测,2010年又与*地质勘查基金合作,安排22个项目,总投入达1.33亿元。当前正在扎实地推进“商业跟进”。特别是在地质找矿新机制提出之后,省*修订了《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规划》,提出了“整装勘查、系统规划、集约开发、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定位。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黑龙江省加快找矿突破的战略行动和总体目标,强调“围绕资源搞产业、以资源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确定“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地质找矿。对探矿权的管理,不片面追求“价款”收入,而是降低门槛,让社会资金进入。这是其他省(区、市)所少有的,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体现“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的投入顺序。他们规定:
1)对具有甲级矿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与大型企业组建联合勘查开发实体的,可优先取得探矿权;
2)对矿山企业利用原生产系统开发矿山周边或深部矿的,可以通过协议取得探矿权;
3)根据地勘单位找矿能力和业绩,通过申报和协调,可公平、公正地配置部分探矿权;
4)优选5个大型矿业集团,到省内合作,为其配置矿业权,起引领、示范作用;
5)在1∶5万矿调项目中,筛选部分成矿条件好的,投放市场。谁出资找矿,谁可以优先取得探矿权。
3.贵州省以整装勘查区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找矿
贵州省以划定的整装勘查区为平台,把*公益投入、商业投入和基金投入结合一起,对区内已有的矿业权,在尊重原有权益的基础上统合起来,统一部署,分头实施,既满足了商业利益的要求,又符合*的意图,把地质找矿新机制用活了。以务正道整装勘查区为例:该区面积1970km2,以铝土矿为主,确定8个重点勘查区。区内现有探矿权14个,采矿权13个(各自的面积比较小)。区内的空白区由省地勘基金出资,体现了在空间上基金与商业跟进的衔接。具体做法:
1)对区内实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根据整装勘查区域大、勘查主体多、涉及面广以及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的特点,为有序快速开展勘查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坚持对整个勘查区统筹规划,制定了《贵州省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总体实施方案》,对相关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划和规定。为统一、规范整装勘查区矿业权管理,省国土资源厅还专门编制了《贵州省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快速开展。
2)实行多元主体、多种资金有序合作,前期勘查与后期开发有机衔接。在整装勘查区内,拥有投入和矿业权益的单位,有*地勘基金、地方地勘基金、省地矿局、有色地勘局、紫金矿业公司和中电投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多元合作的勘查开发机制。在项目开始之初,先由省地勘基金启动。为实现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前期勘查与后期开发相衔接,在整装勘查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整合勘查与开发,为务正道地区建立铝土工业基地奠定了资源基础。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国有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整装勘查总体规划方案及8个重点整装勘查区块项目设计、施工,均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省地勘基金安排的其他项目也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都投入到整装勘查中去(包括其他整装勘查区)。在该整装勘查区内,地矿局和有色地勘局原各持有4个探矿权,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省国土资源厅又给他们各增配1个探矿权。同时,同意他们把部分矿业权转让给企业,实现部分现金收入以解决勘查资金投入之需。省地矿局大竹园铝土矿探矿权,以价款3.34亿元转让给中电投贵州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按转让价的30%获取现金,其余70%作为股份进入合作公司;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与紫金矿业公司合作的瓦厂坪铝土矿详查,探矿权以价款1.5亿元转让给中电投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色三总队在与紫金公司合作的公司中占20%的股权,获3000万元现金收入。这显著增强了地勘单位经济实力和加快改革发展的动力,也激发了地勘单位的积极性。
4.甘肃省把“基金衔接”放在“商业跟进”之前
甘肃省明确提出,要把“基金衔接”放在“商业跟进”之前,目的是对所有新出让的矿业权,统由省*掌握。*省*对地质找矿非常重视,一方面强化对矿业权的管理,矿业权的设置和变动需要*常委会讨论,这是其他省(区、市)所少见的;另一方面加大对地质找矿的直接投入,省*通过*和地方两级基金的投入,把新增矿业权全部掌控起来,取得可观的收益,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在甘肃,矿业权出让所获得的价款,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一项重要收入,形成了强有力的利益驱动。从2005~2007年,该省两权价款已进入了财政视野,2008年以后,这项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收入31.68亿元;2009年收入29.74亿元;2010年收入44.17亿元;2011年收入92.21亿元,实际收入100多亿元,尚有10亿元收入未入当年收益。这项收入实行的是省、地方、县*分配,比例是20%、40%、40%。所以地方的积极性很高。
收取价款,名义上是*投入所得,实际上*投入的成本很低,且多是公益性支出,早已核销,相当多的是无成本的*收益。这种利益驱动,对推动地质找矿投入,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会带来一系列弊端。
5.青海省坚持“两依靠”,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青海省的特点是充分依靠*对该省的找矿投入,充分依靠地勘单位的矿业权、勘查技术和勘查劳务,全面掌握矿业权,用来招商引资,做大矿业,促进经济发展。
青海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在投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矿产勘查工作,才能有效地拉动社会资金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近年来,青海省积极争取*投资,发挥青藏专项优势,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推动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08~2010年,青海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27.25亿元,安排各类地勘工作39项,其中国家财政投入8.8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8.7亿元,社会资金投入9.74亿元。基础地质调查的持续加大投入,使得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推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圈定各类异常2000 余处,发现矿(化)点及矿化线索343处,优选出一批找矿靶区。通过对9个整装勘查区勘查,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新增资源储量金108t,铜铅锌324万t,铁矿石1亿t,煤炭2亿t(截至2010年)。
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地勘单位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积极性,一是每年给省国有地勘单位配置一定数量的探矿权;二是出台《青海省地质找矿成果分成奖励办法》,对地质找矿成果价值按一定比例对地勘单位进行奖励;三是允许国有地勘单位以探矿权资金投入等形式,参与财政出资项目,矿业权价款转让收入5年内,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四是省财政投入对地勘单位的技术装备进行更新,2008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国有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国有地勘单位也充分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
青海省把这“两个依靠”所取得的矿业权,全部由*掌控起来,对外招商引资。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取得很多的收益,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自治区依靠*财政投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商业勘查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自然地质条件特殊和民族地区特点,*自治区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有别于其他省(区、市),独具特色。
一是依靠*投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艰苦,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寒冬季节长的特点,造成每年的地勘项目有效野外工作时间不足200天。一般项目周期要比内地同类项目增加半年至1年时间,大型地勘项目约增加2~3年时间,设备投入、人员费用也相应增加。这种现象造成该省、区在引进社会资金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方面有一定滞后性,国家、省(区)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还不能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需要*在完成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后,再开展一定的前期矿产风险勘查(矿产预查、普查),才能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自治区依靠*财政投入,充分利用了国家实施青藏专项的契机,加强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2010年,*财政投入矿产勘查资金5550万元,*地勘基金1958万元;青藏专项资金2009年1258万元,2010年2639万元。青藏专项开展以来,大大加强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成 1∶ 5万区调(含矿调)62067 km2,1∶ 25万区域重力测量136610 km2,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73626 km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2995 km2,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8810 km2等,基础地质调查提交矿产地32处,大大推动了地质找矿突破工作。
二是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商业勘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有效拉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入。2010年商业性投入矿产勘查资金总计2.14亿元,占地勘工作总投入的67.8%,已远大于国家财政投入。2008~2010年。自治区商业勘查累计投入7.38亿元,完成了大量地质勘查项目,三年间新增和提高工作程度的重要矿产资源储量:铜金属量 1616.5万 t,铅金属量 203.19万 t,锌金属量188.41万t,金金属量19.43万t,钾盐(KCl)2109万t等。
三是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关系,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协调平衡。*自治区实施*颁布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为底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的原则,*财政转移支付中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的权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传统的自然资源转换方式转变为新型生态环境资源转换方式。
7.海南省地质找矿市场化程度高
海南建省以“小*、大社会”为目标,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合理规划,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化卓有成效。
一是“基础先行”,早在“十一五”期间,海南就完成了全省陆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全省区域地质志;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47幅,占全省陆域面积的54%,完成新一轮全岛1∶10万航磁测量,圈出160 多处航磁异常。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建立了四套技术理论体系,开发了多元信息系统。开展了海南岛周边岛屿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海南岛浅海砂矿调查与评价等工作,提高了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为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是基础地质工作程度高,无需“基金衔接”,可直接进入勘查。
海南省在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矿产勘查的投入上(表1)。
表1 海南省2010年和2011年地勘投入资金
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资金对矿产勘查投入分别为75.5%(2010年)、87%(2011年),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海南石碌铁矿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国有资本40%,民间资本60%,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制,实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近几年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储量在原来基础上翻番。
三是海南省矿业权管理独具特色。从2006年起,实行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对高风险探矿区块,全面推行“申请在先”的审批办法,致使探矿权发证数在三年内,由112个增加到512个。这些被企业掌控的探矿权,在矿业利润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必然吸纳大量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
四是如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海南作出了示范。一方面,海南省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保护,需要建设;另一方面,海南需要发展,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是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解决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双赢”是一个难题。海南省科学论证生态保护与矿产勘查,开展“海南中部山区矿产资源勘查设置可行性论证”,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区划、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地质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将200多个登记受理的探矿权与生态敏感区进行叠加分析,划分生态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勘查区,进而划分出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禁止区、*区和许可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绿色矿业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构建和谐绿色矿山,取得明显成效。琼西金矿勘查项目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抱板金矿勘查获海南省2003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8.大庆油田勘查充分显示企业的主体作用
大庆油田勘查通过内生机制,实施勘探和开发的结合,勘查资本和勘查技术劳务的结合,生产和科研的结合,注重实效,用“没有收益的储量1t不要”的优异地质成果,支撑“百年油田建设”。在地质找矿机制方面,大庆油田的企业主体作用得到了全面有效的发挥。大庆油田的地质勘探部,是典型的企业主导地质勘查全过程的地勘企业,是大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机制上是独立运作的,通过内部机制的运行,同油田开发紧紧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地质找矿和勘查中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有效结合上。
1)实现了勘探和开采的有效结合。找矿目的就是要保大庆稳产所需要的资源。探采结合的压力和动力,形成为自己、为企业和为社会、为国家找矿的强大动力机制。
2)实现了勘查资本和勘查技术劳务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的勘查资本来源于油田公司,而勘查部是油田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查资本的增值(效益好),勘查部有份;勘查资本的损失,勘查部同样有份,这就是机制,大庆油田各项勘查技术手段,水平先进,全国一流就是这种机制促成的。
3)实现了生产和科研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勘查,在勘查手段上勘查部和油藏评价部是分离的,中间通过“研究院”连接,录井员由评价部派出,对每项原始数据的取得,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要进行独立于探矿生产的研究。所以真正把地质科学研究同第一线的探矿生产结合起来了,体现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4)实现了技术和经济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发展目标是以效益为中心,实现四个“转变”:①从一切围绕指标转向一切围绕效益转变;②从生产技术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③从追求地质储量向追求商业储量转变;④从单一油气勘探向以油气为主多种资源综合勘探转变。明确喊出:“没有效益的储量1t不要”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