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31 01: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4:20
1、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2、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具体分布及与现代时间的对照表如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4:21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时辰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也就是时间的流逝,取决于太阳的运动,那么太阳在空中的方位就可以用来确定时间的早晚,于是古人将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均匀的分为12等份,每一份对应一个方位来表示不同的时间段, 12时辰的产生时间很早,《周礼》当中就有长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的说法,指的就是一日包含12个时辰。从西周开始,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特别的称呼,也就是地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丑寅卯等等,12地支可以计年可以计月可以计日,当然也可以计时了。那第二个原因就是《易经》当中的12消息卦,这里的息指的是太阳能量的生长,而消指的是太阳能量的减弱,这十二卦以阴阳消长的次序排列,反映了中国地区一天十二时辰及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阳能量变化,这正好对应于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