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2 23: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5:33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 我 整理 的《认识线段》优秀说课稿,仅供 参考 ,欢 迎大家 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48和49页。《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量长度,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学会将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采用了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我将这个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1.图片导入
我用几幅图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线在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新授
我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4个环节。
(1)拉一拉
请学生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看看是怎样的?在学生说出是弯的之后,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将毛线变直。让同桌两人交换着摸一摸,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做线段。(板书:线段,直直的)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板书:端点)在数学上我们用小竖线来表示端点。让学生来指一指、数一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数一数直观感知线段,从中抽象出线段这个概念,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画的是线段吗?指名判断并说出为什么。在学生判断出是线段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一条拉长,一条旋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朝哪个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都是线段。
(2)找一找
我让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摸一摸、指一指。学生发现直尺、黑板、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生活中有线段,平面图形中也藏有线段。找一找这些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能很快说出线段的条数,这即是在旧知识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中,相领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找一找是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着手寻找线段,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特点。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长方形,让学生用折的方法创造出一条新的线段,摸一摸并指出端点。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并想办法折出比刚才的折痕更长或更短的线段。在折一折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课学生创造的*,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4)画一画
在画之前和学生讨论画线段的工具,有的选择直尺,有的选择文具盒,有的选择书本等,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最佳的画线段的工具-直尺。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线段。在画的过程中说说怎样才能把线段画好。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工具,自己画,而不是老师给定工具,示范画,将给与式、模仿式转变成自我探究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会画线段后,出现2个点,连接2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动手画,理解连接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4个点时,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有序而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进一步理解每两点的含义。5个点时可以画几条呢?请学生猜一猜,课后动手画一画。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力求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3. 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介绍下线段,从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新课标》,抓住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特点,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敬请指导,谢谢!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 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 总结 ,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 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 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 总结 ,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 总结 ,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 总结 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 教学设计 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