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28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这些记载说明谭城位于武源水与关芦水之间平陵城西南,隔关芦水与龙山镇相对。现武源水已干涸,河道已整平,但从附近整体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谭国故城遗址,宛若城垣,断垣残壁至今矗立在沃野平畴上。谭国故城的具体位置,不仅见载于官方的大量典籍、方志,也见载于民间收藏的各地《谭氏族谱》之中。古谭城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有了新的认识:“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因此,此次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2600多年前的古谭国故城——城子崖。据《姓纂》和《姓谱》记载:“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二里。”这是指谭国都城所在。古谭国位今山东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缘,北临黄河(古济水)南岸,隔河与济阳相望,西至长清县西黄河右岸的广里,东至长白山与邹平,临淄为界。周代的谭国四邻:东为齐国,南为鲁国,西为卫国,西南为遂国,北隔清河(今黄河)为燕国。谭国“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为屏障;后揽河泽,北扼滔滔黄河之天险,素为战略要地。 据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著《平陵城上雨丝丝》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顾东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城子崖考察报告》均认为谭之立国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谭国故城丰富的文化堆积,说明了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从文化堆积的普遍性来看,几乎不存在空白区,并且一些房屋紧挨城墙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墙之上,这说明当时在城内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拥挤。目前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人口发展已不少于15000人。从遗址的文化遗存的面积看,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采。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构思之精巧,艺术造诣之深,皆为世人所称道。当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谭国都城前后使用达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第一座时跨龙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时间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的始于夏代的城市。考古界还发现,以谭国都城城子崖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于周围多达30余处,其中8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处,这些都是伯益执政时期的所在。至春秋时期,谭国地域内共发现古遗址近百处,其中如巡检遗址、七郎院遗址,东涧溪遗址、候家遗址、马安遗址、西鹅庄遗址等文化遗存,可谓丰富至极。这些无疑对研究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城市的起源、夷商关系、谭国历史等史学理论课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