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4 02: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3 03:59
清灭明后,朝鲜*俯首称臣,成为清朝的小弟,但是朝鲜君臣感怀大明王朝的再造之恩,一直使用崇祯年号长达265年。朝鲜的亲明风气始于万历二十年的抗倭援朝战争,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终结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并就任关白。此时的丰臣秀吉自信心爆棚,同时野心也骤然膨胀,他并不满足弹丸之地的日本列岛,而是将目光盯向广阔的亚洲腹地,他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再征服中国,然后谋取天竺,进而称霸亚洲。
此外,战争中的另两个主角也需要介绍一下:
明神宗 朱翊钧,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张居正病逝后,朝中党派林立,斗争激烈,但国力并未出现显著衰退,万历帝虽然怠政但是头脑很清醒。
此时的朝鲜李氏王朝,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李昖重文轻武,朝廷派内斗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
1592年4月,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借道攻明为由,开始进攻朝鲜。15万大军于釜山登陆,19天即克朝鲜王京汉城,2个月攻陷平壤。日军如摧古拉朽,一路高歌猛进,朝鲜兵败如山倒,国王李昖奔着大明国方向一路西逃,先是仓皇出奔平壤,随后随后*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李昖渡过鸭绿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1592年8月,首批援朝大明军两千余人渡过鸭绿江,但是由于兵力太少,情报不足和敌军数量太多等因素,在平壤作战失败,主将祖承训退回国内。10月,各路明军4万余人,由名将李如松统领进军朝鲜,1593年初,攻坚易守难攻的平壤城。
明军斗志昂扬,战力超群,战术运用得当,武器较为先进,此一役明军以阵亡790人的代价,歼灭日小西行长军9000余人,史称平壤大捷。李如松决定乘胜追击,又进行了碧蹄馆之战,此战明军遭受优势兵力日军的围攻,双方均损失惨重。日军没有达到围歼的目的,并且也切身体会到了明军铁骑的战斗力,为下一步的议和埋下伏笔。
议和
1593年6月,战局进入胶着状态,参战各方损失皆较严重,加上朝鲜破坏过度,瘟疫流行,征粮逾难,为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日方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万历帝下令大兵尽撤,但同时强调,虽然撤兵,“但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
由于丰臣秀吉不肯接受明朝的赐封,1597年1月,14万大军再次入侵朝鲜。初期,由于明援军未到,泗川、南海、光州、南原、全州尽失,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 汉城的屏障尽失。
1598年8月,丰臣秀吉死于京都伏见城,10月,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准备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