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第十三章的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53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大多数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快乐,反而感受了不少压力,并且认为教育只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前必要的训练过程。
西方学者以三种职业,就是农夫、医生、教师,来说明教育的特性,亦即教育是一种“需要合作才能产生效果”的工作。
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
教育的三阶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是“风格之教育”。他进而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
(一) 浪漫期
小学阶段称为浪漫期,此期的心态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比较完整的叙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片片断断的,每天都会出现一些不完整的信息,最后甚至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四分五裂。小孩子能够把握的,是比较完整、有开头也有结局的故事,譬如:漫画、童话、卡通等。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若是忽略了此一阶段的需要,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二) 精密期
初中、高中的六年称作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奠下知识的基础。每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知识,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可能从此一生都讨厌某一门学科,甚至从此不喜欢学习,结果损失最大的是自己。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是相当重要的,丝毫不能松懈,必须像装配机械零件一样,严格要求精确。
最这个阶段中的学生而言,感觉辛苦是应该的。我们不能因此就给他们松懈的理由,而要设法让他们知道这种辛苦到最后是值得的,会有丰富的回馈和收获。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力了。
(三) 展望期
上了大学以后则进入展望期,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展望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上大学以前不会想到这么多问题,即使想到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中学生应该专心学业,努力把考试的科目念好,准备升大学。他们的人际关系也相当单纯,所面对的不过就是家人、同学、朋友而已。不过,如果上了大学之后还保持中学生的心态,满脑子只有考试、得高分、毕业之后顺利就业等目标,那是不够的。大学生之所以被称为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展望,可以*远瞩,让自己的生命与其他所有的重要领域连上线。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在此“风格”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表现出来就有一定的水准。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不屑于做”就是一种风格,是人受教育以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
孔子说过,交朋友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中行”,若中行不可得,则要选择“狂者”或“狷者”。狷者就是“有所不为”,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就应该表现出如此的风格。一个人能够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换言之,因为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坚持。狂者则是志向比较高远的人,就算是一般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他还是同样努力以赴。
最理想的则是中行,亦即言行适中、恰到好处。基本上,任何一种想法都可以用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一个人如果能把握“适当”这两个字,就能确定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不会有后遗症。相反的,若一开始没有掌握到适当的言词,那么往往就会造成误会,还可能与别人产生各种复杂、麻烦的关系,进而必须承担许多后遗症。
当然,人的表达不是只有言语的问题,还包括态度,也就是肢体语言。如果我们对这些都能掌握,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进一步的行动,也就是我们与别人相处时的应对之道。事实上,“中行”这两个字有点像“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的并不是问问吞吞,而是做任何事情都能秉持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当狂则狂,当狷则狷”。
教育培养风格,要从狷开始,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交朋友时首先要问:“什么事情是你不屑于做的?”如果对方没有任何事情不屑于做,那么就不必深交,因为这种人可以无所不为。其次,我们要看对方是不是狂者,狂者的志向很高,虽然有时候无法达到目标,但依然努力奋斗,因此会显示出一种非常高昂的斗志,亦即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人或让人觉得生命是难得的机缘,一个好好珍惜,不断努力向上。
中行则代表一个人在各方面的修养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应该要借这个机会自我反省。如果有一天,你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会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教育在你身上已经展现成果。反之,如果你听到别人的批评就不高兴,那代表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事实上,教育可以说是一生的功课。
人生四大领域
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明白,人生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范围。如果没有全盘了解这些领域,很容易执着于某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部分。
人生有四大领域,就是: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进入社会以后的教育,应该根据这四个领域来思考。
群体
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从家庭到社会到一生,我们在群体中可以取得成就,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我们在群体中生活,相对的,群体也会带来各种压力。
群体有优点也有缺点,一般人常常注意到它的缺点,但是此处则要谈到群体的优点。群体的优点是,储存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所生产的文化成果与资源,譬如好的音乐、电影、小说及诗词等。这些资源提供人类自由使用,如果不懂得如何享用,无异于自己放弃了这个可贵的权利。
如果对生活感到厌烦,觉得电视和报纸充斥着无聊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得去调适,不必怨怪别人。社会风气固然有它负面的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各种艺文产品,如果懂得去欣赏、去享用,人生其实可以变得更美好。我们在学习进入文化领域上所花的时间太少了,而花太多精力在准备如何接触现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原本就充满生存竞争的压力,也难怪大部分人总是看到群体的缺点。
一旦对社会群体有了基本了解,就可以尽量避开它的缺点而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必须约束自己每天看电视、看报纸的时间。自我约束成了习惯之后,多出来的时间与力量将可以用来欣赏人类文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多接触它们,会比较容易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己对人生的信心与希望。
人要活得快乐,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是要忍受一些缺憾、困难、不便,如果不了解自己“为了什么”而活,那么这种忍受就显得毫无意义。
自我
自我对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人的一生无论主动或被动、清醒或模糊,都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希望自己与社会之间能保持平衡关系——一方面保有属于自己的内涵及观念,不要完全被社会同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斥社会,否则人生会很寂寞。人必须设法开发自我的潜能,因为潜能得以开展,自己内在的条件就会越来越充实,人生也会因此更丰富。
自我潜能有三:知、情、意。
(一) 知
知就是求知,人的求知过程非常辛苦,所以我们要肯定所谓的“三受主义”:忍受、接受、享受。
(二) 情
人的情感有两方面,其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另一方面是审美的情操。亲情、友情与爱情听起来相当温暖,但是世间许多困难也是从这些情感而来,因为这一类情感有一个特色,就是不能谈条件,也不能要求公平。
情感一方面带给人无穷的活力,产生多彩多姿、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挣扎、痛苦与烦恼。
遇上这些困境时,可以转到情感的另外一面——培养审美的情操。因为受到美的感动,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苦都值得,随之化解生命中的困境。然而,我们不可因而沉溺在眼前的欢娱中,因为沉溺只会让人逃避,带来更大的痛苦。换言之,审美可以作为一种调解,但不能用来替代现实生活。
(三) 意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而培养风格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立志”。现代人听到“志向”这两个字,通常会联想到具体的、外在的、社会化的成就,譬如要赚多少钱、从事什么行业等。在此所谓的志向应该要回到内在特质的培养。
自我培养及充实知、情、意潜能的内涵,就可以与群体分庭抗礼。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从对抗变为相辅相成,亦即处身于群体中,却不受群体局限,无论动静出处都可以自在从容。
如果只注意群体,自我将缺乏自信,甚至随俗浮沉,一旦遇到挫折立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反之,如果在群体和自我的关系上能够维持均衡,那么基本上,你的人生已取得稳固的出发点。
自然界
如果有人觉得活着很辛苦,面对自己又感觉无聊乏味,那么他应该多接触自然界。
自然界是公平的,当你觉得在群体和自我两方面面临很大压力的时,不妨和大自然多接触,譬如养宠物、种盆栽,假日到山上、公园走走,甚至街边的路树与小草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苏东坡说:“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即使路边的一株小草、一朵小花,都有美妙迷人之处,并非只有风景名胜才值得造访。
我们对自然界要采取四种态度:竞争、利用、保护、欣赏。
超越界
人活在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经验所不能接触、理性所不能回答,但又必须面对的,那就是有关超越界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认识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认识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者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衍,最后总是会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再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等)。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向内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更高的、*的境界。
人的生命由身、心、灵三个部分所构成,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身与心的部分,这是不够的,真正伟大的哲学与宗教,一定会谈到灵。
灵的题材不必然与宗教有关,它是一种赋予自己生命意义的能力。换言之,灵是一种力量,使人进行从自觉到赋予意义的整个过程。这种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如果不加以开发,那么生命就好像在薄冰上,基底薄弱不易站稳;反之,如果能逐步开发灵的力量,他就可以承受身心的各种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身体受伤、心智也失常,但是却能因为灵的力量而安定;相反的,有些人虽然身体健康、心智也正常,却不想活了,这代表他的灵陷于困境,漂浮无依。
此外,灵也是一种整合的能力,能够把人的*状况统合起来,让自己肯定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整体。要做“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重角色,这种多元化会使得一个人的生命分散、内心挣扎,因此特别需要统合。如果无法做到这一步,内在就会有一种撕裂的痛苦。
既然统合的力量是灵,那么如何让灵发挥作用?第一步要定期沉思冥想,定期回归内心、回归原点。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都强调静思和反省,因为如此才能稳定心情,让生命恢复完整。人如果没有定期回到原点,很容易感到疲倦与乏味,需要借由各种外在刺激让自己继续奋斗,最后恐怕将忘记自己原本的面貌。
许多宗教规定信徒定期回到教堂(会堂、祈祷所、寺庙等),就是一种回到原点的方式。如此一来,信徒的生命密度将会提高,也能有更深的自我了解。由此可知,让自己定期离开群众、离开世间的联系,回归超越界的向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安排。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
自我在一生中,有四项任务需要设法达成,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一件难事,却非常重要,因此希腊人会在戴尔神殿刻上“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
自我认识可以从心理测验、性向测验,或者星座、八字着手,不论使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要把生命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留意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唤,代表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羡慕某个人,代表这个人的作为与成就引发自己内心向他学习的愿望。
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吗?”一般而言,人对自己都不太满意,如果试着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
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譬如透过自由想像法,用各种价值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对哪些价值最为珍惜。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这种认识自我的方式是最妥当的,其中涵盖了生命的动态开展,因为了解自己的志向何在,就知道未来应该往哪里发展。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它像是上天为人注定的一种天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作一个抉择,就好像是加上一片拼图,而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
现代人强调生涯规划,正是因为人生需要一个构思或蓝图。不过,一般人往往将生涯规划局限于事业规划。但是,不论经营任何事业,最后仍然要退休交棒,又怎么算是全部的生涯?有些人的生涯规划则是在规划子女的生涯,自己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发展,这也会造成各种问题。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着手。
自我定位
“定位”指涉“位置”和“方向”的双重意思。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及未来往哪里走,因为生命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定点。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亦即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现在位于什么处境?”
人生难免遭逢困境,困境之中,不应该一味抱怨或自责,而要问自己:“我在哪里?接着应该往哪里走?”理清思路之后,总会发现还有些微希望,于是又能继续奋斗下去。人生很多时候,不能由别人给你希望,只要自己还怀抱一丝希望,就应该继续奋斗,即使无法感动别人,你的斗志也会赢得敬畏。
通常人在进入社会、找到工作,并且安定下来之后,会开始思考“自我定位”的问题。自我定位需要定期做反省,尤其是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与方向。
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开始。年轻时的自我成长是具体明确、可以被测量的,譬如:每天念书,知识就会增加。至于从事其他方面的修行,年轻人的生活经验恐怕还不足以配合。换言之,年轻时所面对的世界比较单纯,自我成长还无法全面展开。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一个缺点,就是总觉得念书时*的,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分,学习的心态也就比较被动。相反的,许多中年朋友,他们在社会上已经贡献了心力,却能够保持求知的渴望,主动来上课学习。看到他们时我就会想到,他们的生命经验以及相当丰富了,而这正是走向自我成长的最好机会。
许多人强调全方位的教育,因为人生的经验原本是全方位的,如果没有考虑这一点,那么一个人的教育可能离开学校后就停止了,只接受了部分的教育。事实上,进入社会之后,人生许多问题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成长不是被动的、被安排的,或无意识发生的,这些只是“灌输”而已,真正的成长一定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再进修、再充实。
自我超越
之前提过的超越界不是一般生命经验能够轻易掌握的,而自我超越则是要化解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因为他永远都会有新的追求。
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著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往往是在无意之中来到的。
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描写这种境界: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拿着网去捕它,它会飞得更快;如果你不理它,它反而会飞来停在你的肩膀上。
努力追求快乐,本身就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因为追求本身就代表*尚未实现,内心当然会觉得痛苦。如果不去理会快乐是什么,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沉湎其中,快乐自然来临,因为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
一个人若是提升到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就是自我超越。通常老年人比较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经过人生的历练,拥有比较丰富的见识,对任何事都观察得比较透彻。
结论: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生活是丰富的,但是对每个人而言,都只能活在当下,过去种种美妙的经验永远只能留在记忆之中。即使舍不得过去努力奋斗的成果,但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在现今这一刹那,只能看到当前的要求。
人活在世界上,如何把当下这一刹那的压力变成快乐,是一个制胜的关键。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经验”,是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之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的感觉。
当这种经验出现的时候,要加倍珍惜,因为它不会随时出现,也无法事先安排。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惊奇,我们身处这个充满惊奇的世界之中,有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回头看看过去,就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从出生到现在,历经各种精彩的转变,以至于现在的自我可以思考、可以作合理的推论、与别人有情感交流、对整个宇宙有个人欣赏的角度、对人生有自己的品味,这不是一件很值得惊讶的事吗?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目标去奋斗、选择一种理想去坚持,然后以有限的生命展现出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