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0
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4、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4、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5、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1
伟大的发明王爱迪生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仅为了白炽灯的灯丝就用了上千种材料,连胡子,头发,竹丝这样的材料也都实验过。 据说他在工作室工作时常常是熬夜加班直到天明。有一次,他的助手将早饭给他送了进来,优雅的端到桌边并提醒他注意身体。他答应了一声后就再也没有吱声,直到助手吃完了早餐也不见他动动。助手想要捉弄他,便将他的早餐也吃了精光。当爱迪生完成了工作后,看到桌上的香肠壳和空牛奶杯,面包渣,还很高兴的告诉助手自己今天早上吃了顿即时饭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2
牛顿一直思考问题,结果把手表当鸡蛋给煮了,他请朋友吃饭,结果又思考问题,等朋友吃完饭走后,他出来看见满桌的剩饭说,原来我已经吃饭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42
伟大的发明王爱迪生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仅为了白炽灯的灯丝就用了上千种材料,连胡子,头发,竹丝这样的材料也都实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