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种植技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34
一、栽种
栽培鳞茎在6月上旬至中旬进行,先将鳞茎大、中、小分选,直径大于0.8厘米的为大鳞茎,0.4—0.8厘米为中鳞茎,小于0.4厘米的为小鳞茎。选好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栽种方法均匀撒播,株距2—3厘米,每667平方米要大鳞茎300公斤,中鳞茎200公斤,小鳞茎100公斤。播后覆土3厘米,搂平床面,中部略高,以防积水,实际生产中基本上都栽种鳞茎,很少有播种种子的。
二、种植遮阴作物
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6月上旬贝母成熟后,天气进入高温期,为防止入夏阳光直射地面,地温增高,在新芽分化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播种后或老贝母成熟后及时种植遮阴作物。选择遮阴作物的原则是,遮阴作用强,根系少,对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小,不是贝母病害的寄生,又能增强土壤肥力。产区选择大豆和苏子作物为遮阴作物。
三、除草
地温2—4℃平贝母就能出苗,喷施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禾苗茁壮成长。出苗比杂草早,杂草后期生长快,避免拔大草伤贝母影响贝母生长,植株成熟死亡后,可浅铲1次,以不伤鳞茎为准,一般贝母生长期间拔2次草即可。为了保证养分能满足根部发育的生理需要,可以按每100公斤液体中加入药材根大灵胶囊1粒,搅拌溶解后叶面喷施,使地下营养运输导管变粗,加大养分输送量,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有效物质含量大大提高,达到增产丰收的愿望。
四、防治病害
锈病,叶背、叶柄、茎基部出现许多褐色孢子群,病重时贝母早期枯死。防治方法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地上残株,发病前喷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新高脂膜防治。灰霉病,叶绿叶尖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枯萎死亡,防治喷500倍液的代森铵+新高脂膜防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35
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ewalskii Maxim ex Batal.)和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前三者的鳞茎形状有两种,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咯痰带血之症。主产于我国四川、陕西、湖北、甘肃、青海和*。
(一形态特征
1.暗紫贝 母株高15-60厘米。鳞茎扁球形或近圆锥形,茎直立,*,绿色或具紫色。茎生叶最下面2放对生,上面的通常互生,无柄,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生于茎顶,通常1一2朵;花被片6,长2-3厘米,深紫色,内面有或无黄绿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蒴果长圆形,6棱,棱上翅宽约1毫米。种子卵形至三角状卵形,扁平,边缘有狭翅。
2.甘肃贝母 与暗紫贝母相似。区别在于花*,有细紫斑,花柱裂片通常短于1毫米,叶状苞片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3.川贝母 株高20-85厘米。与暗紫贝母区别在于茎生叶通常对生,叶线形、狭线形,先端卷曲或不卷曲;花被长2.5-4.5厘米,黄绿色或紫色,具紫色或黄绿色的条纹、斑块、方格斑,花柱裂片长2.5-5毫米,叶状苞片通常3枚,先端向下面卷曲l-3圈或成近环状弯钩。蒴果棱与翅宽1-1.5毫米。
4.棱砂贝母 株高15-35厘米。须根根毛长密;着生叶的茎段较花梗短,茎生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花被长2.5-4.5厘米;葫果翅宽约2毫米,宿存花被果熟前不萎蔫。
(二)生长习性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种植,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会促使植株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加强,易导致鳞茎干燥率低,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或“软子”。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熟特性。播种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纤细,仅一匹叶;叶大如针,称“针叶”。第二年具单叶l-3片,叶面展开,称“飘带叶”。第三年抽茎不开花,称“树兜子”。第四年抽茎开花,花期称“灯笼”,果期称果实为“八卦锤”。在生长期中,如外界条件变化,生长规律即相应变化,进入树兜子。“灯笼花”的植株可能会退回“双飘带”、“一匹叶”阶段。
川贝母植株年生长期90一120天。9月中旬以后,植株迅速枯萎、倒苗,进入休眠期。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并远离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以疏松、富含腐殖质的镶上为好。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3米宽的畦。每亩用厩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油饼 100千克,堆沤腐熟后撤于畦面并浅翻;畦面作成弓形。
2.鳞茎繁殖 7-9月间收获时,选择无创伤病斑的鳞茎作种,用条栽法,按行距20厘米开沟,株距3-4厘米,栽后覆土5-6厘米。或在栽时分瓣,斜栽于穴内,栽后覆盖细土、灰肥3-5厘米厚,压紧镇平。
3.田间管理
(l)搭棚 川贝母生长期需适当荫蔽。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搭矮棚,高15-20厘米,第一年郁闭度50%-70%,第二年降为50%,第三年为30%;收获当年不再遮荫。塔高棚,高约1米,郁闭度50%。最好是晴天荫蔽,阴、雨天亮棚炼苗。
(2)除草 川贝母幼苗纤弱,应勤除杂草,不伤幼苗。除草时带出的小贝母随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秋季倒苗后各用镇草宁除草1次。
(3)追肥 秋季倒苗后,每亩用腐殖土、农家肥,加25千克过磷酸钙混合后覆盖畦面3厘米厚,然后用搭棚树枝、竹稍等覆盖畦面,保护贝母越冬。有条件的每年追肥3次。
4.病虫害防治
(1)锈病 为川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多发生于5—6月。防治方法:选远离麦类作物的地种植;整地时清除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病原;增施磷、钾肥,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喷0.2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300倍液。
(2)立枯病 为害幼苗,发生于夏季多雨季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郁闭度,以及阴雨天揭棚盖;发病前后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
(3)虫害 金针虫、蛴螬4—6月为害植株。防治方法:每亩用50%氯丹乳油0.5-1千克,于整地时拌上或出苗后掺水500千克灌上防治。
(四)采收与加工
川贝母家种、野生均于6—7月采收。家种贝母,用种子繁殖的,播后第三年或四年收获。选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泥土;挖时勿伤鳞茎。
贝母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切忌堆沤,否则冷油变黄。如遇雨天,可将贝母鳞茎窖于水分较少的沙土内,待晴天抓紧晒干。亦可烘干,烘时温度控制在50℃以内。在干燥过程中,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以防发黄。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变成“油子”或“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