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9 23: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08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 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念 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 历史 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吴鞠通认为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人的五脏六腑划归为上中下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辨别病位。他的三焦辨证虽然具有以往的脏腑辩证的性质,但又不尽相同,“始上焦、终下焦”是三焦辨证关于温邪传播的重要思想。
对于施治吴鞠通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认为温热病初起,邪犯上焦,选方用药宜以轻清宣透为原则,宣肺达邪,透热外出,忌用味厚滋腻或沉降重浊之品,这一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温病施治的内涵。
关于吴氏最重要的著作《温病条辩》的缘起,和他自己经历有关。
他所处的时代瘟疫横行,戕害百姓,因此吴鞠通一直想写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书,但是他始终痛恨庸医,害怕自己著书不精殆误后人。
他曾在《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这样写道:
后来在他的好友,礼部尚书汪廷珍一再鼓励和拜托下,才开始编写《温病条辨》并成书,但历时15年才正式成书,仍惴惴不安,担心自己所学不精,遗误后人。
曾在书的自序里这样说: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
《温病条辨》的作者
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吴瑭对中医学的贡献,...
吴鞠通写下经典名著《温病条辨》的主导核心要点是什么?
《温病条辨》的主导核心要点在于从根本上论证温病学的起源与发展、伤寒病与温病的关系.《温病条辨》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我国中医学中最著名的温病学著作,其中全面的将当时医学水平之下的温病进全方位的论证,并将温病与伤寒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关论证,是中医学温病论的基础必修著作。一、...
《温条病变》一书是谁所著?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古代名医故事 | 吴鞠通:十七年磨一剑的温病大家
吴鞠通,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以其对温病学的巨大贡献,被誉为“温病大家”。他所著的《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书,尤其是《温病条辨》,被誉为中国温病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鞠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饱读诗书。然而,当父亲因病去世时,他对...
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学巨匠,比肩医圣张仲景,有中医柱石之美誉
他的《温病条辨》一书,耗费15年心血,标志着温病学派的形成,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为治疗瘟疫的宝贵参考。吴鞠通的医术不仅仅限于理论,他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如安宫牛黄丸、霹雳散等药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他不仅编撰了《温病条辨》等重要著作,还留下了《吴鞠通医案》等专著,为后世学习温病...
《温病条辨》一书的由来是怎样的?
吴鞠通26岁时来到北京,参与抄写检校由皇帝下令组织编写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使得吴鞠通有机会广泛阅览各种医学书籍。其中吴又可的《瘟疫论》使他深受启发,他总结了吴又可、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参阅历代医学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于1789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清朝杰出医学家吴鞠通简介,吴鞠通对温病的贡献有哪些?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主要成就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
吴鞠通的学医
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
吴鞠通学医之路
尽管他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及名医杨福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关于他的详细生平资料,在地方文献中却寥寥无几,主要依赖于他的著作《温病条辨·自序》来了解其生活轨迹。吴鞠通早年以科举为目标,研习儒学,19岁时父亲的离世使他改变了路径,转而投身医学。他被选为副贡,有幸参与《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