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讲电影配乐史,顺便介绍几位配乐大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9 21: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22:24
自有电影以来,配乐便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了。
默片时代伊始,创作者便认识到,在影片中于不同基调的情节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对故事渲染,气氛烘托可起到不可描述的衬带作用。
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尤其开始胶卷摄制后,默片盛行的原因,无形中便加大了音乐出现的难度,让声音(言语、配乐)的存在与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此似乎也可推断出默片为何最早发展盛行。
一肯定是当时的客观的科学技术原因,其未达到电影工业中,声音制作的标准。
二来,默片确是一种很难得的艺术形式,仿如哑剧又胜于哑剧,是其与戏剧的综合体。现当代许多导演仍偏爱这种影片形式,最著名的应属韩国鬼才导演金基德,其执导的《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莫比乌斯》等,都是刻意弱化人物对白,仅通过人物行为来推进故事情节,由此表达及升华影片主题。其实有时想想,去掉对白,也就免去了因之而产生的一些与主题无关或者误会的东西,所谓说多错多,着重人物行为动作,确可使影片故事的发展加强,更集中,表达时便纯粹而有爆发力。
扯回配乐的问题。
是以,一开始,电影中没有声音,即人物对白。但有配乐。可这里的配乐是什么样的呢?实时配乐。
何谓实时配乐?就是现场乐队配乐。
胶卷送到影院,影院会配备一支乐队。播放影片时,乐队便根据电影制作方事先约定的曲子来演奏,或欢快洒脱,或滑稽戏谑,或哀伤悲愤,都是以影片里各个故事情节的基调而定。据说更早,都是乐队视情节自由发挥,因此时常出乱子,比如影片里死了爱人,正哭得伤心,乐队这边却欢快地演奏起两只老虎,观影体验很差。
之后有了改进的所谓蜡盘发音。即将音乐刻录在唱盘上,播放电影时,同时打开唱机,使画面与音乐同步。这可谓是配乐在电影发展史上重要一步。
但这里强调一点,蜡盘发声的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因为这时它仍没有将之用来做言语对白的声音上。
下面这段要说的,引自网友,因为我确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中的是格林菲斯,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中,首次与音乐家合作,创作出美国民俗民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也显示了音乐开始属于电影本身组成的一个要素。
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即有声电影机。它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都记录下来,实现同步。因这一神器,之后便迎来了有声电影的爆发,默片式微,直至今日。电影《雨中曲》,其中讲述的便是两种电影形式更迭交替时期,震荡下的好莱坞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部经典影片。必看的经典。
这期间,电影配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史前未有的发展。典型的特征,以前或许是将已有的固定的音乐嵌入到电影里,作为配乐。而此时,会有专门的音乐家根据电影需要来作曲,进行创作,以为配乐。这些人称为配乐师。
我们一些人应该都知道一些配乐师,像埃尼奥.莫里康内,行业内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只随便说几个知道的其经典配乐作品,《黄金三镖客》,《无耻混蛋》,《海上钢琴师》,等等,只说这几个自己喜爱的了,非要说完,百度一下,一摞A4纸不一定够用。
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配乐。姜文一再使用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其作品。也不一一举例了。要说的一点,通常认为,配乐为影片服务,但有些配乐大师的作品,通常已经独立于影片之外,甚至于带动影片升华了主题表达,更恐怖的,影片故事沦为音乐的表达工具。宫崎骏与久石让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者同样优秀,但常常感觉久石让的音乐有些喧宾夺主,仿佛去掉那些音乐,宫崎骏便变得不再是宫崎骏。提两个作品,大家感受一下,《天空之城》跟《幽灵公主》,总感觉,这两个宫崎骏影片若去掉久石让的同名主配乐,便会如抽去了灵魂一般。
国外的就说这两个吧,因为本身我知道的大师不多,关键是我特别喜爱这两位。
中国的配乐大师,我较国外的多了解些,但也只说几个自己喜爱的。
第一位,胡伟立。
其人真真是仙风道骨,出世入世,高人一般的存在。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我搜索大师时,图片上的长相,确实是听了音乐后的感想。
胡伟立配乐作品,几乎贯穿整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东方不败,鹿鼎记,醉拳,龙门客栈,太极张三丰等,一摞A4纸也写不下。尤其周星驰电影里,配乐大多出自先生之手,如国产凌凌漆,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审死官,九品芝麻官,回魂夜。额,简单截个图。
这是百科里老爷子的主要作品介绍。作品好,但不知名的更多,比如李卫当官的配乐。很多都鲜为人知。
上述随便一部影片里的音乐作品,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也许你不知道这些配乐的名子,但当音乐想起时,你一定会惊叹道:“哦哦,这个曲子某某电影里有。”最不济也是“这曲子听着好耳熟。”
且老爷子出名的的作品中多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这一原因,除了老爷子深谙中国传统音乐外,暗自揣测,也应与上世纪香港影视繁荣期,尤其古装题材作品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乐器的作品,显然与古装影片里的氛围基调更加契合,无形地扩大这种古典意境的渲染,观感自然,浑然一体。影片的质量明显会上一个层次。上世纪的古装武侠片的推陈出新,经典频现,老爷子的音乐作品于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举足轻重。当然,也不绝对非传统乐器不可,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很多。
这些无所谓的事不纠结了。
我崇拜老先生的一个地方,不在于他的作品于影片的利害关系。而是他似乎于每每完成的一部影视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不仅帮里面的人物完成了一次的刻画描述,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感悟的表达。
很多东西不大能说得清楚,比如那首东方不败里的“孤独”,你把它单独拎出来后,细细的品味一遍,便能明白个一二。乱了,乱了,衷情堪茧绪,欲语笔难成,不说了。补一句了,胡大师,小子很崇拜您,对您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冀望能见您一面,听您一番教诲。
最喜欢的,仅代表个人。东方不败里的:孤独,雪千寻。九品芝麻官里的:抒情。国产凌凌漆里的:美丽拍档。李卫当官里的:往事堪忆。
第二位,陈勋奇。
陈勋奇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个个有名。墨镜王的东邪西毒里的配乐,俱出其手。其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用来作至尊宝与紫霞生死诀别的背景音乐,与影片开头紫霞出场的背景音乐,即赵季平的“芦苇荡”,同为奠定影片感情基调的主配乐。
貌似天下无双里也有其音乐作品。与胡伟立一样,不只是纯粹的同样偏重于个人表达的配乐大师。
其主要作品一览。
第三,赵季平。
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亦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其配乐作品:霸王别姬,活着,水浒,乔家大院,笑傲江湖,大宅门……说不下,随便上几个截图感受一下。
刚刚说的芦苇荡。上一次有印象见赵季平署名的作品貌似是冯小刚的1942,之后没怎么关注了。
如果胡伟立的音乐作品贯穿了香港影视繁荣时代,那赵季平的作品则更广袤地贯穿、见证了内地影视的兴起,繁荣,到如今的迷茫。
赵季平的作品多与历史片挂钩,是以多浑厚悠远的风格。典型如霸王别姬里的配乐,选择的乐器多苍凉悲壮系列。(就不说乐器名子了,因为我不知道。)
或许是真的跟影片的类型真的有关系,我总觉得情感表达上,赵没胡、陈二人来得浓烈。像陈勋奇与王家卫合作的东邪西毒,浓得化不开。而胡伟立的既能融进去,又出的来。但你要说音乐这东西不传递个人感情,那肯定不可能。而且个体的偏爱不同,所以仅个人之言。兼且本身站着说风凉话就不对,我这里需要一个解释兼道歉。最喜欢赵大师的作品,仍旧是其以为偏小资体些的芦苇荡。
文章到这里应该算是完了,打算还要写黄英华,谭盾,黄沾,特别是黄英华(想说他似乎跟自己的周星驰情结有关。)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欣赏,我也是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些东西避不开。比如简单的乐器的特性与好处,我就写不出,因为从没接触过,写到最后就变成了纯粹的统计的东西,毫无意义。徒惹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