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20:06
我来回答
共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6 00:27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1:35
“年夜饭”是年三十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会赶回家中团聚。如果实在不能回家,那吃年夜饭时就要空出一个座位,放上碗筷,视作人齐无缺。鳗鲞、红膏炝蟹、鱼、年糕是宁波人必备的年夜菜。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即“压岁”,意思是压住鬼怪,不让其作祟。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2:53
“年夜饭”是年三十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会赶回家中团聚。如果实在不能回家,那吃年夜饭时就要空出一个座位,放上碗筷,视作人齐无缺。鳗鲞、红膏炝蟹、鱼、年糕是宁波人必备的年夜菜。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即“压岁”,意思是压住鬼怪,不让其作祟。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2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吃汤圆、开门炮、穿新衣、拜岁等。
1、年夜饭:“年夜饭”是年三十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会赶回家中团聚。如果实在不能回家,那吃年夜饭时就要空出一个座位,放上碗筷,视作人齐无缺。鳗鲞、红膏炝蟹、鱼、年糕是宁波人必备的年夜菜。
2、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4、吃汤圆: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6、穿新衣:年初一,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爱穿得挺呱呱的,图个喜气,意味来年新的开始。而要是轮到本命年,家人往往要送一套红色的“装备”。可以是红衣服、红裤子,甚至是红袜子。衣着打点完毕,爱漂亮的女士还喜欢做个摩登的头发,换个新造型,将自己“装饰一新”。
7、拜岁: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然后是亲属。一般先至亲后远亲,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先拜近亲后拜远亲。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提问好的谢谢
回答不客气亲~帮助到您也是我的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19
“年夜饭”是年三十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会赶回家中团聚。如果实在不能回家,那吃年夜饭时就要空出一个座位,放上碗筷,视作人齐无缺。鳗鲞、红膏炝蟹、鱼、年糕是宁波人必备的年夜菜。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即“压岁”,意思是压住鬼怪,不让其作祟。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27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好的给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6:5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八开始至正月十八,一共有40天左右,这么长时间的节日是世界少有的。现在习惯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相同的。
关于“年”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年”系太古时候一种凶恶怪兽,每到寒冬将尽时的夜晚就出来残害人畜,后来人们摸到了“年”肆虐的规律与习性,便全夜守候,用大红色彩、火光和炸响等办法将它赶跑,天亮后家家户户相互庆贺人畜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年的传统和贴春联、放爆竹、守更待岁等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年”表示谷禾,甲骨文中的“年”字很像“禾”字,“年者,禾熟之名”。谷禾每岁一熟,就以“年”为岁名了。据考证,西周初年已有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到汉武帝时实行“太初历”,正式规定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从此“年节”就以固定的日子一直沿袭下来,但真正把“年节”称为“春节”,则是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的。
我今年不能回宁波老家过春节,在这里聊聊宁波过年的习俗,以解思乡的情结。过春节的习俗宁波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因为小时母亲身体有病,我一直寄养在农村的外婆家,对宁波农村的过年习俗有很多印象。宁波农村较之城镇更为热闹和富有地域特色。整个春节的民俗活动以辞旧迎新为主线,大致分为三个时段。
一、从腊八至除夕为辞旧迎新的准备时段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名。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作准备,包括做年糕、办年货、掸尘、谢年、做年夜羹饭等。期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有民谚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祭灶君的供品为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如今宁波城乡多数人家已经不用旧式灶头,祭灶这一习俗也随之淡出。祭灶果改名为迎春果后,作为节令食品仍在应市,尽管现在糖果糕点花色繁多,但外婆还是会在“祭灶日”前向未成年的外孙送去一包迎春果。
谢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家庭祀神,主祀“南朝一切圣众”,传说宋亡后,人们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皇帝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后相沿成俗。谢年在祭灶至除夕前一两天之间举行,祀毕由家人和亲友共同聚食。
除夕又称三十年夜,如月小则称廿九夜,旧时这是最为忙碌的一天,需要完成的活动除接灶君外,还有:
1. 张贴大红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2.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菜刀、扫帚、扁担等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
3. 傍晚做年夜羹饭祭祀先人,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比较简单,当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办得较为丰盛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近几年盛行到酒店包桌吃年夜饭,虽然省力不少,但除了“吃一餐”之外,其他含义似乎已被淡忘了。
4. 年夜饭后,长辈向家中小孩分压岁钱,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岁”与“祟”谐音)。
5.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有些负债较多的穷苦人家也有到“躲债庙”过夜的,因旧时债主要在年三十夜前结清全年账目,所以连夜上门讨债,这一夜“躲债庙”里穷人多,怕触犯众怒,也就不敢跟踪去催讨了。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演变为收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9:33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2:31
【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小戏、曲调演变而来。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及宁波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曾一度改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
【宁海平调】宁海县地方剧种。始于明末清初。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其唱腔特点、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对白以宁海书面官话为主,吐词文雅。原均为男演员,50年代后始有男女合演。剧目有近百之多,内容以反对封建礼教、除暴安良为主。�
【四明南词】也称四明文书,属弹词类。主要流行于浙东地区,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一般以堂会形式进行演唱,弹唱时,多为三人一档,常用乐器以三弦、扬琴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词有词调、赋调、正赋、平湖、紧平湖等五种,俗称"五柱头"。�
【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大头和尚舞】在宁波市郊、鄞县广为流传,昔日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便以"太平会"名义,走村串户,恭贺新禧,消灾祈福。其表演是将纸制大头和尚变形面具套在头上,由两个分帖子的人领路挨家户分帖,口讲吉利话,待户主出钱后,便将贺年帖贴在门上,然后再表演舞蹈,动作机械、诙谐、滑稽,锣鼓节奏别具一格,充满欢乐气氛。�
【龙舞】宁波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宁波乡村许多地方辟有龙潭,农民历来有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常见于迎神赛会及各种庙会。宁波龙色彩丰富,形式多样,有布龙、绣花龙、双龙盘柱、打结龙、断尾巴龙、小人龙、草龙等,一般为9节、12节,多至18节、24节,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和庆祝集会组队表演,奉化条宅村龙舞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
【狮舞】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班,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狮子在中间狂舞、嬉打、咬打、抢灯,四周皆围观群众。�
【骨木嵌镶】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明代骨木嵌镶主要用于家具的雕饰。清乾隆年间,宁波的骨木嵌镶工艺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和精致的技艺名闻遐迩,被列为"贡品"。在制作方法上分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采用象牙、黄杨木、竹黄、腊石等作为图面纹饰的原料,锯成形后,嵌在木坯上。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图面纹饰平嵌入木坯后用刻刀勾线而成。嵌镶的构图有"丹青图"和"古体"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间的风俗画,后者形同汉画,其内容以表示吉祥、长寿、富贵为主题,以人物、博古、山水花鸟为题材,产品有床、几、椅、厨等。�
【朱金木雕】传统工艺。又称漆金木雕。在明清时期,工艺制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础上以朱砂色为底,贴金饰彩而成,显得金碧辉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料,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根据不同对象雕刻而成,题材多取于戏剧故事,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深厚。有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较粗犷。朱金木雕主要用于寺、庙、祠堂等建筑及木床、花轿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传统工艺。宁波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称始于商周。其做法是将金箔研成粉状,与大漆调合后或涂或填。漆器以木胎为主,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以朱红和黑色为漆器的基本色调。传统的制作方法有纹饰在透明的漆膜里面的沉花,纹饰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镶嵌等手法使纹饰出于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类,而浮花工艺为宁波漆器传统工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装饰以金为主,有描金、贴金、堆金、追金、开金、平金等手法,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图案等。�
【金银彩绣】又称"仿古彩",为传统宁绣中的精品。宁绣与湘绣、苏绣、京绣、粤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金银彩绣采用各色真丝织品为原料,在彩绣、平绣图案周围盘绣以金线和银线而成。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底色以深色为主,主要有深红、深蓝、墨绿、黛色、铁锈红、咖啡色等,制作工艺可分为网绣、包金绣、垫金绣三大类。题材有龙凤、花卉、佳禽等。主要用于绣衣、靠垫、台布、床罩、软包等生活用品。�
【宁波草席】古称明席(宁波古为明州),也称甬席(宁波简称甬),俗称"滑子"、"席子"。以盛产于宁波西乡黄古林一带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绿麻作经线编织而成。宁波草席质地?�?BR>,厚实挺括,刚劲有弹性,柔软光滑,能散热降温,收藏方便,经久耐用,铺垫、打包、挂门窗均可使用。�
【宁波草帽】宁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县、余姚农村不*女善编草帽,常作为家庭副业。以草编之乡慈溪长河乡编织的金丝草帽最优,轻若云,亮似雪,美观实用,经漂白染色、绣画、装饰,可与时装配套,既是遮阳实用品,又是装饰性工艺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丝、麦秆、维特克、咸草、席草、龙须草、黄草、鸡冠草、纸草、黄花菜叶、勒菲草等10余种,年总产2000余万顶,除席草帽500余万顶内销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国外根据流行服装设计帽型,配装饰后投入市场。�
【宁波竹编】宁波是竹编之乡,四明山盛产毛竹,历史上就用竹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的篮、箩、簟、筐、笼等。明、清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食篮皆竹编,现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数十家乡村办竹编厂,工人善用篾丝、篾片,巧妙地编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花盆套、花瓶、废纸篓等,既实用,又可观赏,畅销海外。�
【赛龙舟】为水乡的民间习俗。宁波的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旧时宁波城区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的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龙(船)首高昂,划船人服装与舟同色,一人立于舟前敲锣指挥,一声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烈,先到终点者为胜。�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宁波西乡、鄞县高桥镇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国有梁祝的坟墓9处,"读书处"5处,但梁山伯庙仅宁波一处。�
【八月十六中秋节】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北杂诗》有"�NB041�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之句。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宁波菜肴】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海鲜名闻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轻形式,重实味,鲜咸相兼,美味可口,宁波人昵称"下饭"。烹饪制作大都采取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宁波十大名菜为冰糖甲鱼、剔骨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苔菜拖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彩熘全黄鱼、炒鳝背。尤以冰糖甲鱼、锅烧河鳗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
【邱隘咸菜】宁波特产。盛产于鄞县东乡邱隘镇,用雪里蕻菜腌制。雪里蕻菜冬种春收,腌制依据放盐多少来错开上市季节。邱隘咸菜色泽黄亮,有香、嫩、鲜、微酸特点,能生津开胃,可炒、煮、烤、炖、蒸、生拌、配菜肴、做汤料、做馅子。做配料可解鱼腥,除油腻,"咸菜黄鱼"为宁波名菜,俗话"三天不吃咸菜汤,两腿感到酸汪汪"。邱隘咸菜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装食品厂改进咸菜生产卫生设备与保鲜贮存,使其畅销国内外。�
【宁波猪油汤团】宁波人过春节,有吃猪油汤团习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汤团,汤团圆圆,象征团圆。宁波汤团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馅,油烫香甜,自成特色。宁波市区开设有"宁波汤团店"和"缸鸭狗"汤团店,近年来还出口冰冻宁波猪油汤团到港澳及欧洲各地。�
【溪口千层饼】宁波特产。制作配料严格,选白净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麦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温度要适中,酥而不焦,每饼27层。松脆异常,咸中带甜,满齿清香。�
【余姚杨梅】宁波特产。肉质细软,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玛瑙。有白种、粉红种、红种、乌种四大类,以乌种的荸荠种为最佳,因其成熟时呈紫黑色,似荸荠而名之。杨梅时节较短,初夏红种的早大种先熟,白种水晶杨梅最迟上市,俗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杨梅形状可爱,汁液鲜洁可口,味甜如蜜,作为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加工后有蜜饯杨梅干、杨梅饮料、杨梅酱、糖水杨梅等,杨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杨梅烧酒是消暑佳品。余姚杨梅为国家农业部"七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名、特、优、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杨梅重要产地。�
【浙贝母】宁波特产。是贝母的一种,因产于浙江,故名"浙贝",又称大贝。原产象山,是宁波市鄞县著名经济特产和贵重中药材,亦称"象贝",为"浙八味"之一。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上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炎、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痔痈节肿毒等功效。鄞县樟村一带盛产,下半年种下,次年5月收获,鄞县鄞江桥产量占全浙江省的70%,被称为"浙贝之乡"。
请龙求雨
*《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迷信》载:“请龙。农民遇久旱,则请龙,约邻村农民舁境庙之神往龙潭祷求,偶见水中有蛇、鳗或蛙、鱼等动物浮出即以为龙,置诸缸内,请之而归。要求邑之长官,跪拜供奉如神,或醵赀演戏以敬之。俟雨下乃送回。”
旧时,宁波各县请龙求雨,大体类同,亦有稍异者。鄞县瞻歧地方请龙王,先遣人夜入龙王庙,用麻袋套住神像,抬到当地庙内供奉,称“偷龙王”。数日后仍不雨,则把神像置于烈日下,让“龙王”尝一尝久旱不雨、烈日曝晒之苦,但又恐晒坏神像,乃戴以笠帽、披以蓑衣,称“晒龙王”。再不雨,则相约往“龙潭”请龙求雨。事先遣人鸣锣通告“禁涂”(禁止下海涂捕捞),不准鱼虾上市,各家“净灶吃素”,食荤者处罚。瞻歧附近称龙潭者有四处,但当农民却信远在镇海三山岩头龙潭“老龙”。午夜出发,抵达后供祭潭边,双手合十跪地,念伴诵“龙王经”,请“龙”显身。时已派好数名青年,手持捞具环潭侍立,一见水上有浮游动物,眼明手快,立即将“龙王”网住,放入“圣瓶”。随后族长许愿,如不日赐雨,即演戏“谢龙”。迎归后供祭在庙内神座前的神案上,昼夜有人轮流“值圣”,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每日上香祭供三次,谓之“侍雨”。久旱则雨,适降甘霖,则视为“灵验”,开演“谢龙”戏、行纸会,最后送回龙潭。稍有不同者,有些地方“请龙”时由族长或念伴跪在潭边,用铜锣从潭中兜起浮游动物。有的地方凡加入请龙队伍的人,皆手执小旗,烈日晒头,不得戴草帽,脚穿草鞋或蒲鞋,表示虔诚,以感动“龙王”。
先兆信仰
吉兆 旧时,出门逢喜鹊叫,谓报喜;遇棺材,说是有官有财。晨出遇送娘(亦称送嫂),谓空出满归。能有幸看到“海市蜃楼”,视为大吉,民间叫看到“开天门”。燕子来宅做窝,红下巴燕子来谓吉,白下巴燕子来说是平常。灯烛结芯(结花)兆喜事,说是“昨夜开灯花,今日财帛临我家”。灶火(烧柴草)爆响、蜘蛛掉下、筷笼取筷偶落一根、饭桌筷子多放等,兆有客到;梳子掉地,谓有贵客来临。左眼皮上下跳兆喜,说是“上跳财、下跳喜”。
凶兆 旧时,出门听到乌鸦叫,谓不祥;遇乌屎撒身,尤其是撒头顶,谓有灾难临头,须立即吐口唾沫解魇;遇花轿,视为不利;遇红沙遮日,谓兆区,说是“出门遇红沙,到老难还家”。花轿遇花轿,谓不吉,须抢左道开路。深夜听到犬叫如哭声或九头鸟叫,谓凶兆。两头蛇出现主凶;见家蛇(在屋内出现蛇视为家蛇)示不吉,须撒茶叶拌米,口念:“顺顺利利快回笼去。”鸡飞上屋顶,谓将有火灾。猫上屋顶拜月(望月),谓将会生“邪病”,须立即拾石掷猫。指甲上有白点,称“淘气星”,谓将发生气恼事情。
解放后,除尚有一些老年人仍信吉凶先兆外,多已不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5:46
d fd ge fe g d f s g s ge gd gr hr h任何咯咯咯咯咯咯咯个人官方规定vdvdgd程xu d?苟富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