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拥挤成本的区别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9:49
边际生产成本的理解----------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附加一个案例:
假设一架有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
此时航空公司是应该卖票给他的。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边际拥挤成本-----------------举例
不久前,《新民晚报》登载了这样一件事:居住在某公寓楼的一位退休教师,在家办起家教补习班,为许多小学生补习功课。负责管理该公寓的物业公司向前来补习的小学生强行出售电梯乘用卡,否则就不准他们乘用电梯。理由是这些补课学生造成电梯拥挤,给公寓内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此事在上海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大多数人对此做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公共设施的使用不应区分使用目的,况且每一居民都已支付物业管理费,不应再向来访者(即此案例中前来补习功课的小学生)收取电梯乘用费。出售电梯卡是有悖公理的自利行为,由于学生家长往往不愿因小失大,从而正中物业公司之下怀,使得巧立名目乱收费的行为也变得冠冕堂皇起来。
我们无意评判这一案例的是非曲直,只是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引入福利经济学中边际拥挤成本的概念,从消费者(在此案例中泛指居住在此公寓中每天乘用电梯的居民)角度看,拥挤是一种痛苦或不愉快(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如小偷、流氓之外)的代价或成本。在消费成本为零时,消费者效用为正。而当乘用电梯人数超过一定限量时,由此产生的拥挤所带来的便是一种负效用。拥挤程度越严重,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拥挤成本就越高,由此产生的负效用就越大。
虽然拥挤及其不愉快的碰撞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其在一些大都市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并非一定是合理或有效率的。在此案例中,如果没有小学生补课这一较为固定的额外成本(假设原来就已经存在的拥挤现象是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容忍的成本),人们的拥挤成本是在有限范围内分摊的,并且没有人会因此获得任何收益,因此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或偿付(对拥挤成本或代价的部分补偿)要求。
但是一旦人们意识到突然明显感受到的拥挤是因为补习功课的小学生乘用电梯所致,并且有人(即在家为小学生补习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退休教师)因此而受益的事实时,就产生了负面外部性的补偿问题。因为等待电梯的时间增加了、电梯因乘用人数增多而显得更加拥挤,此时的边际拥挤成本并不为零。此外,由于电梯运行次数增加,不免会加快设备的老化、损坏,从而使维修费用增加,由此可能给物业公司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
简而言之,居民的边际拥挤成本和物业公司的运行成本都会有所增加。按照经济补偿原则,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必须得到偿付。那么究竟应当由前来补课的小学生还是由在家通过有偿服务获取报酬的退休教师予以偿付,需要进一步通过博弈分析或谈判加以解决。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判定何者有理或是符合伦理规范,关键在于要寻求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博弈均衡点,以解除或补偿因负面外部性而产生的负效用。
有人提出应由补课教师来支付额外成本,也有人认为应当开设“学生专用电梯”,由学生平均负担这一成本。我们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可行,因为前者可能使补课教师相应提高补课费用,从而将乘用电梯的成本转嫁给补课的小学生,这与直接向小学生出售电梯乘用卡并无本质区别;至于后一种办法---开设学生专用电梯似乎不太现实(可能该公寓中只安装了一部电梯,而新增一部电梯的成本是远非补课小学生所能承担得起的。即便物业公司新增一部电梯,也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补课可能是暂时性的,一旦取消补课,专用电梯便是一种浪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9:49
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拥挤成本”,是指在消费中存在拥挤现象,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