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3 14: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2:24
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吕蒙正、父亲吕夷简都官至宰相。吕公著从小酷爱读书,以至废寝忘食,所以父亲吕夷简大胆预言公著“他日必为公辅”。他通判颍州(今安徽富阳)时,得到了欧阳修的器重,不仅与他结为讲学之友,还向朝廷推荐他和王安石一起担任了谏官。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问他中国有哪些有学行的士人,他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吕公著。仁宗也对吕公著的恬退精神非常赞赏,任命他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即位后,又加龙图阁直学士。后来英宗要追崇自己的亲生父亲濮王,有人就建议称“皇伯考”,吕公著进言表示反对,但是英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又贬斥了与他持相同观点的吕诲等人。吕公著一气之下,坚决请求外放,英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
神宗熙宁初年,吕公著知开封府。夏秋时节,大雨成灾,京城又发生了地震。他借机上疏,提醒神宗要提高警惕,认为只有君臣上下一心,才可以消除灾害;作为君主不能偏信独断、不能以先人之语为主,这样才能远离小人。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他极力反对;后来神宗要任用吕惠卿为御史,他又对神宗说:“吕惠卿确实有才,可是他是一个奸邪小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重用呢?”王安石本就生他的气,这次火上浇油,于是很快就把他贬到颍州。元丰八年(1085)三月,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派使臣迎接吕公著回朝。他立即上十事疏,认为人君即位,要注意修德以安定百姓,而修德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办的是“学”,有十件事最为重要,即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又请求增加谏官,广开言路。终于在元祐元年(1068),他升任宰相,与司马光一起辅政,废除新法。司马光去世后,他继续推行司马光的*,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可专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出题也不准涉及佛学内容,并恢复了贤良方正科。
元祐三年,吕公著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在整个宋代历史上,只有四个人享受过这一殊荣,吕公著和他父亲吕夷简都位列其中。次年二月,吕公著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哭着对大臣们说:“国家真是不幸啊,司马相公已经过世了,现在连吕相公也去了!”非常悲伤。哲宗亲临赐奠,追赠他为太师、申国公,定谥号为“正献”。与司马光一样,吕公著身后也受到了党争风波的影响,哲宗绍圣初,他被削谥、毁碑,徽宗时也被列入了“元祐奸党碑”,直到南宋初年才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