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3 12: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3:18
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冲积体系进积到稳定水体中形成的,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几条底负载型河流提供物质,因此沉积物多是富含砂砾的。该沉积体系一般远离断裂带,其流量受季节性洪水控制(M=cpherson,1988)。它虽与扇三角洲都属粗粒三角洲范畴,但它与扇三角洲又有明显区别:①与冲积扇毗连的辫状分流平原并不是其他的冲积扇本身复合体的组成部分,而往往是独具特色的几条底负载型河流提供物质;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中一般缺少扇三角洲沉积中常发育的如泥石流、颗粒流或筛积物等重力流类型,而代之牵引沉积上升到主要成分;③虽两者的发育在盆地边缘断裂陡坡带是最好的选择,但辫状三角洲一般趋向远离断陷的陡坡-坳陷的斜坡处,有较稳定的*性河口,发育的三角洲规模较大,而扇三角洲沉积则相反。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西南缘均有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这是因为较陡湖盆的边界地带坡降大,易于辫状河入湖形成这类沉积体系。但应注意的是,上述地区也是扇三角洲发育的有利地区,究竟属何类沉积体系,过去不同学者提法不一。这要从延长组的不同时期(或段落)或同一时期不同地段,以下3个方面做判断:①盆缘断裂活动和沉降速度;②输送沉积物的动力系统(辫状平原或冲积扇)、搬运距离和补给量;③以及发育三角洲古坡度条件与水深作具体分析。经分析,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在盆地西南的崇信、镇原与宁县一带的长8段—长(4+5)段油层组最发育。其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特征如下。
(1)辫状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即前述与冲积扇毗邻的辫状河平原。其分布虽较窄,但其构成仍很复杂。按作用过程可分为底负载牵引流作用控制的主辫状河道和辫状分流河道,以及由决口作用、越岸作用所控制的分流间的决口河道、决口扇、越岸及间洼沉积。其中主辫状河道,主要由砾岩组成,砾石具有定向排列,磨圆度较高,在水流低能期为杂色、中粗砂岩,局部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辫状分流河道由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组成,底为平坦状冲刷面,并常见冲刷充填交错层理和大型的槽状交错层理;决口河道,位于辫状分流河道边缘,由洪水季节决口作用形成,其近端为厚层砾砂岩的大透镜体,远端则为中细砂岩组成;决口扇砂体在分流间地区较发育,砂体一般规模较小,板-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分流间洼主要由细粒泥质物组成,偶见小面积沼泽。上述沉积在垂向剖面中常组成多旋回的正韵律沉积或砂岩(砾岩)具多冲刷面的叠积沉积。
(2)辫状三角洲前缘
辫状三角洲前缘是由辫状分流平原沿陡坡逐渐向湖盆进积与辫状河道横向迁移,两者反复作用的结果,属三角洲的主体,即所占沉积体积最大、波及面最广。据泾镇地区分析,其前缘主要包括两种骨架成因相,即近端前缘砂体和远端前缘砂体。近端前缘砂体分布于辫状分流河道入湖处河口的外侧,位于剖面前缘组合的上部,主要由中粗粒或中细粒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组成,河口坝砂体由于河道频繁改道,迁移与侵蚀不发育,或发育不完整,并构成与曲流河三角洲最大区别之一;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底部普遍具有冲刷面,多见泥砾沉积,砂体内部大型交错层理发育,尤其是多具有规模与形态各异的水下滑塌构造,为该三角洲形成时边坡较陡,沉积不稳定提供了最好标志。远端前缘砂体,离河口较远处,剖面上位于前缘组合下部,由于通常受上覆近端砂体的侵蚀,保存程度较差,但由于该砂体常由多次沉积事件叠加形成的复合体,厚度仍较大;远端前缘砂体与泥岩呈互层状,以席状分布为特征,岩性以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常见滑塌,滑动等变形构造(图4.6)。
(3)辫状前三角洲
辫状前三角洲沉积成因类型,以开阔湖泥岩沉积为主体,泥岩中水平、水平波状纹理发育,见大量的双壳类、叶肢介和介形虫,鱼骨片等化石;在开阔湖泥岩中常可见到,在洪水季节由突发性事件形成的具平整顶底面,块状构造的砂质重力流沉积。
综上所述,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发育在距物源近相对坡度较陡地方,粒度较正常三角洲粗;向河口不断推进的一个完整辫状三角洲垂向沉积层序,底为前三角洲泥质沉积,向上依次为三角洲前缘的远端席状粉-细砂岩和近端以水下辫状河道中粗粒为主砂岩,再往上为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砾岩、含砾砂岩夹泛滥平原的细粒沉积,总体上组成粒度由下至上变粗的反韵律;自然电位曲线则呈现为一大套反向齿形曲线组合,曲线中线上倾式。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组成前缘砂体的主体,而河口坝发育较少或不完整,辫状河道横向上的频繁迁移改道,纵向上多级层的冲刷叠加,占据了前缘带最大的空间,构成了巨大的储油潜力砂体;尽管在该类三角洲中发育各种沉积构造,但在砂体底部和砂体内部以冲刷充填交错层理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最丰富,尤其是反映边部较陡,且不稳定的规模与形成各异的滑塌或变形构造尤为突出(图4.6)。
图4.6 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垂向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