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1 12:3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3:53
酒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文人*客为美酒留下了各种华丽的篇章。古人在高兴的时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悲伤的时候“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在得意的时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失意的时候“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分在别的时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重逢的时候“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可以说酒贯穿了中国古人文人墨客的方方面面,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呢,我们在读历史上的一些诗词或者一些古籍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关于喝酒的描写。比如李白曾经写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曾经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还有就是《水浒传》当中描写的武松连饮十八碗酒后上了景阳冈打虎去了。我们看看这些个量词,三百杯酒、一斗(4斤左右)酒、十八碗酒,这个酒量是否有些过于海量了啊,让我们不禁感到好奇,他们到底喝的是什么酒呢?反正要是白酒的话,别说三百杯,我喝二两就差不多了。
我们跟着中国的历史去细究中国的酿酒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酿酒史当中,有那么四千多年都是黄酒在占据着支配地位的。说起这个黄酒,我们大概知道的比较出名是应该就是绍兴的女儿红,山东的即墨老酒,江西的封缸酒,福建的沉缸酒,客家酒酿等等。黄酒属于是发酵酒,大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以酒曲复式发酵法酿制,根据选择的谷物的不同,黄酒的酒精度数低的在5°左右,而酒液浓度最高的也不超过20度,味道鲜甜醇和,其实现在我们比较多是将黄酒作为料酒使用了。
不过呢,这种酒虽然叫做黄酒,酒色却不一定是*的。黄酒的酿制方法大致是以谷物发酵蒸熟,再冷却过滤后装瓶。而在发酵完尚未经过过滤这一步骤的时候,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绿沫一般被称作是绿蚁,所以这种酒也就被称作是绿蚁酒。我们在诗中所看到的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指的就是这种酒,而我们古代的酒被称为是琼浆玉液,也正是因为这种酒的颜色而来的。
直到元朝时期,元军进入中原,才为中原带来了蒸馏酒技术。因为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北方草原,北方的气候寒冷,需要依靠高度酒去取暖。但是即便蒙古人将蒸馏酒的技术带到了中原,这种技术也没有在中原一下子就流行开。甚至于说到了明朝时期,市面上还是“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明朝的高层人群当中,还是以黄酒为尊的。
时间辗转到了清朝时期,清军入关,作为常年生活在东北寒冷地区的族群,他们也是比较热衷于喝高度酒抗寒的。于是蒸馏酒的地位被慢慢的提高了起来,也就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产品。而同时改变的还有盛酒的器皿,毕竟以前喝黄酒都是用碗直接喝的,如果现在喝白酒谁还敢用碗直接喝了,我只能说上一句:壮哉,真豪杰。
所以说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的文人墨客喝的其实还是低度数的黄酒,可能就是五度的,比啤酒高上那么一点,所以实际上也就比喝水要强上一些罢了。其实我们现在再想想武侠小说当中的那些侠客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喝的也必然是发酵酒吧。真要是一坛坛的蒸馏酒喝下肚去,别说骑马闯荡江湖了,要么就是连马背都上不去,要么就是上去后摔下来被马拖着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3:54
古代的酒度数都不高,基本上都是自己家种的,然后酿出来的酒。而且他也没有现在这种酒烈,因为以前的人没有车,所以也不会酿成什么大祸。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3:54
我个人觉得在古代人们解闷的方式很少,而喝酒就是其中的一种所导致的结果,在古代的时候酒的度数一般都是在50度以上的,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制作酒用的都是一些真材实料所造成的结果。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3:55
实际上古代酒的度数并不高,就像现代社会中啤酒的度数,这与当时的制作酒的工艺有关,所以古人喝酒才不容易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