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0 08: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56
网上的一部古装悬疑剧突然火了起来,网上对这剧的评价是好评如潮,许多网友表示这是看过最好的古装剧,这部剧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看到了长安城畅销的“胡饼”和“美酒”,还有混血乐器琵琶、唐朝与现在不同的饮茶方式,昆仑奴、胡商等他国人种尽聚长安,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古时地球的中心,大唐都*安。
在剧中也有一个配角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那个被张小敬在街上抢了马并后来和张小敬一起入狱的赶考书生岑参。在狱中岑参尽显文化功底,对于张小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即使是他国语言也能如实翻译,让我们看到了古时大翻译家的风采。那么疑惑就来了,唐时的人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或者说唐朝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唐朝那个时候还是封建社会,社会上存在着阶级,最普遍的就是士农工商阶级,各个阶级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不同的,主要的参与学习的方式应该就是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了。顾名思义民间私塾中的学生大多是平民子弟,而官府学校招生面对的就是达官显贵的子弟,或者如果是真的天才,估计也会招收,那我们就来说说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
首先就是民间私学,我们都知道,春秋时孔子开私学,门下弟子三千,打破了官府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后来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
唐朝在行政方面,以县为单位,在学校制度方面,县以下的乡镇学和市镇学,均属小学性质,划归私办,听任私人办理。当时的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以考定五经著名的颜师古、孔颖达,在未做官时,都是“以教授为业”。
然后就是官府设立的学习机构,官方学校也是分了类的,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弘文馆学士为长官,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收学生38名,都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学年龄为14-19岁。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监。 崇文馆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
而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除了这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以外,还有少部分书香门第或商人家庭,他们的子女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习的,专门请老师到家为他们的子女进行一对一的教育,通过长久的学习后再报科考步入仕途。人尽皆知的诗仙李白就是如此,李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勤奋学习,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诸子散文,倒背如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57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让一群唐朝的贫困家庭可以学而优则仕,所以制度决定了底层逻辑,我们前面一直都在说制度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好可以当官,哪怕你只是平民,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当官,所以,从官宦家庭到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家庭教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57
唐朝经济*最繁荣的朝代,在唐朝,经济发达,百姓生活衣食不缺,教育崇尚佛教。唐朝的教育全面继承了隋朝的教育方式,并进行了推广与优化改革,主要方式有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学校制度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58
唐朝的教育主要是科举制,而且有很多私塾,学生们要学习就得上私塾学习。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59
唐朝的教育全面继承了隋朝的教育方式,并进行了推广与优化改革,主要方式有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学校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