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0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46
明朝的诸侯国是伴随着帝国的发展一直难以解决的大问题。"靖难 "是诸侯国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削弱的趋势。到了洪武末年,诸侯国制度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建文帝时期开始,诸侯王要么被剥夺了护卫,要么被玷污为平民,要么被迁出军事要塞,其权力被大大削弱。
明成祖即位后,对诸侯的一系列打击使他们在国家事务中完全失去了*活力。经过仁宗和宣宗时期,诸侯国的力量被明朝的建文帝和成祖大大削弱,很难形成威胁*皇权的力量。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任命其长子朱标为太子,确立了长子继承制。后来,他和他的顾问总结了宋朝和元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君弱臣强"。朱元璋认为,为了使明朝长治久安,必须防止皇室内部的权力和地位之争,加强*集权,模仿祖先实行分封制,"守帝王之家"、"守边"、"守边,翼守王室"。
所以其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立的诸王制度中规定:皇子为亲王。太子的长子,十岁左右,被任命为王爷的儿子。十岁时,被任命为郡王。国中长子为郡王,国中长孙为长孙,被授予镇国将军、府国将军、曾孙封国将军、四世镇国中尉等称号。王室成员出生时由礼部命名,王室成员成年后结婚。工资由朝廷支付。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册封二十四子一孙到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江西等地,目的是为了 "镇守边疆,护卫王室"。
诸王都参与了军事事务,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强枝弱叶的局面。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各诸侯国被授予不同的权力。二十四个诸侯国中,有九个是在长城沿线建立的,其余的则是从全国各地分出来的。其中,秦王朱樉在西安,晋王朱㭎在太原,燕王朱棣在北平,代王朱贵在大同,清王朱栴在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