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文化内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40
这是一组令人鼓舞的事例: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广告业增长速度更达到了年均18%-22%左右;
出版业是文化市场上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民营成份占到50%,市场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仅浙江印刷企业就超过20000家,总产值400亿元;出版物发行单位9000家;
演出市场放开后,当年演出场次就比原来增长一倍,上海文汇新*合报业集团投资创作的舞剧《霸王别姬》,已在国内上演60多场,近两年在国际巡演100场,平均每场收入2万美元左右。这是一组令人尴尬的事例:
全国23%的图书馆无预算,少量的钱只能用于养工作人员,而不能购新书,不能提供基本的、适应群众需求的服务;
全国2000多个艺术院团一年的演出总收入只有5亿多人民币,不及日本一个四季剧院一年的演出收入。
电影厂多而散,一年拍260部电影,只有60部能上映;而美国好莱坞七大制片厂,一年生产300多部上映电影。
……
这种不言自明的强大反差,让人深切地体会到进行文化*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文化可以提高国民素质,有什么样的素质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的人,才能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信心十足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前面;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象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
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横店,只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小镇,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影视产业基地建设规模,目前正铆足了劲儿在现有13个基地之外,再新建三个文化展示和拍摄基地,横店将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历史的博览园,是具有较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国影视产业基地。他们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的投资方之一,浙江横店集团董事局*徐文荣说:“如果没有国家对文化影视产业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在2004年以民营资本的身份涉足影视产业,更不可能与美国著名电影娱乐公司时代华纳和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影公司中影集团平起平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
把眼光从横店放开到浙江省,这个商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注重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的投入,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浙江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80家;剧团约500家,其中仅民营剧团的演出收入就近1亿元。
文化产业到底有多大潜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教授肯定地说:“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智慧、高科技结合,是未来的最好的产业形态”。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包括计算机、旅游在内,仅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10%-12%。文化产业还是其他消费行业的驱动器,例如文化对会展业的拉动高达1:4-1:9。比如美国动画人物米老鼠,通过授权使用,一年的产品销售额达47亿美元,而小熊维尼的销售额竟高达57亿美元。
陈少峰进一步分析说,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只需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市场规律,就能闯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被称作“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动漫业,2003年全球的总产值达310亿美元。日本动画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第六位,2002年它出口美国的动画产品总值是其钢铁出口额的四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谢名家研究员认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是以文化资源作为主要基础,生产各种文化产品的行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界线不是绝对分明的,在文化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利用的文化资源不断增加,因而都具有了某些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不仅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而且与科技、教育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科技和科技服务产业、教育及各行各业的培训产业、出版业、传媒业、会展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影视业、体育产业、卫生保健业、美术业、广告业、文化中介和市场中介、法律服务、图书博物馆业等。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所包含的门类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文化产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壮大。
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4140亿元,占GDP的3%,比2003年的3577亿元增长15.7%。部分综合性试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445.7亿元,占6%;浙江669.7亿元,占6%;广东1123亿元,占7%。
产业软肋有待加强
在国内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的软肋也逐日显现,那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严重的文化产品逆差。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桂晓风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些数字:2004年我们出口了700多万册(份)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2004年我们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4068种,进出比为290比1。我国2004年从人口只有316万的新加坡引进版权达156种,而输出仅30种,为5:1。影视市场的“进出口”也极不平衡。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
中国向国外大量出口电视机,却不能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不能出口思想制品,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处于世界文化产业链的最低端。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发展势头正劲的中国不能仅被视为“经济动物”,还需有文化的渗透和美化;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更需要文化的全面振兴加以支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文化产品还大有空间。
我国的文化产业约占GDP的3%,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可达到占GDP的10%~12%。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经济发达,文化需求大,文化产业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北京加上*单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上海略次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一些地级市只占零点几,相差非常大。陈少峰教授强调,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人文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全面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文化安全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同西方在文化市场、文化阵地上的竞争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面对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如果不加快发展,就有既守不住也打不出去的危险。
形势*人,不进则退。只有不断深化文化*改革,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产业瓶颈还需突破
几年前,同样面对渴求文化之旅的游人,同样生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丽江,宣科组织起的一个老人纳西古乐团声名远扬,无论是座场表演还是世界巡演,都很有影响,收入颇丰;而丽江歌舞团领导却不得不经常找上级要钱度日。这样令人思索的局面还出现在电影等行业,面对一双双渴求光影艺术的眼睛,一个个渴盼情感和灵魂碰撞的心灵,民营影视集团出新人、出新片、抢市场,热热闹闹;而国营电影制片厂老面孔、老机制,冷冷清清。
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的文化单位为什么没有活力,不能抓住机会,与时俱进,既发展起相应的文化产业又能提供给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或文化滋养?与此同时,我们主流的先进文化也不能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得到有效、广泛、深入的传播。文化传播为何出现断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谢名家研究员分析,原因在于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模式,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统包统揽,造成该由*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又长期依赖*。如此你中有我、纠缠不清,使管理和发展都进入混沌模糊的状态,该引入竞争的没有引入,该让民营企业进入的没有进入,该产业化的没有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异常独特而又极其复杂的新兴产业,是文化发展到现代历史阶段的产物;但并非一切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同经济*改革相比,文化*改革难度更大,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和国企一样,人浮于事,养的闲人多,历史包袱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属性涉及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阻力更大。
*关于文化*改革的精神,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管”和“放”的界限,对打破产业瓶颈,促进产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明确文化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又有产业属性。文化*改革与经济*、**等改革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文化*改革中,既要遵循改革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既要有普遍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既要坚持早改革早主动,又要做到积极稳妥。属于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要“管”起来,而有产业属性的文化产业就要“放”得开,可以实行文化跨地域、跨行业经营,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科学界定和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性质厘清,把事业职能与企业功能捋清。具体而言,需要*“养起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经费到位,并通过内部改革增强其活力;同时,需要*“放开手”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应鼓励其在市场竞争中学习生存,并壮大实力。
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但发展模式是粗放的,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取向的。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再不根本转变发展模式,就很难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国策就*远瞩,及时纠正了粗放的发展观。而文化*改革也顺应了这种大势,是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战略,是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会带来一次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希望
中国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传统:中国家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尊重祖先、敬重长辈、重视家族血脉,强调家族传承和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崇尚和谐:中国家文化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关爱和支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注重教育:中国家文化看重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基本原则。其中,《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代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崇尚笑态和谐统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和原则,也是修养的境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
国家有哪些基本内涵?
1.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国家是指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或历史的社会群体,这种定义下的国家没有具体的地理边界。2. 在更具体的定义中,国家是指那些共享相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这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3.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的讨论中,国家是指由人民、文化、语言和地理等因素区分出来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此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也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中的精湛思想,但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忧国忧民、竭诚尽忠的爱国精神;“慎独”的高度自觉...
国家有哪些基本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国家也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如世界上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
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纵向探析主要指本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医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
中国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现特向您推荐: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一个民族的梦想,更是一个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引领下,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梦想能够早日实现,让世界见证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