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深哲理的演讲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22: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00:12
孔子《论语》与现代人生哲理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崔福建
圣人孔子
占用各位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我很感动!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孔子<论语>与现代人生哲理》,原来这个题目曾经在河北师范大学为大学生讲过,后来应邀为市**的机关干部搞过一次讲座,当时还有一个正题是响亘千古的至圣轮音,论语副题是孔子<论语>与现代人生哲理。
孔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的杰出的文化大师,被中国古代称之为“圣人”。“论语”在这里读二声,是一个多音字,通常我们读四声,“论”是动词,是编辑、编撰的意思。论语顾名思义,就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后人把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的言论编撰到一起成为一本书,这就是《论语》。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论语又被称之为古代所谓的“圣经”。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林语堂就把“论语”比作为西方的“圣经”,可见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之深。
客观讲,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孔子有两个,一个是本真的孔子,一个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粉饰过的、塑造过的、美化过的、神话了的孔子。本真的孔子,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这就是“普通而杰出,平凡而伟大”。就其“杰出”和“伟大”所达到的高度上讲,可以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家和思想家。称孔子为“圣人”并不是后人对他的一种夸奖和称誉,在孔子活着的时代,就已经被当时的鲁国人尊称为“圣人”。尊称为“国老”,在孔子去世之后,过了几百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孔子世家,在孔子世家中最后对孔子进行了评述,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思是孔子像一个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像一个光明的大道,引导我们走向前方,“我”尽管不能到达孔子的境界,但是我心里很向往他。
他还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后人宗之,可谓至圣矣。孔子是一个平民百姓,但他影响到司马迁已经十多代了,所有学者及诸侯们称孔子为“至圣”,就是最最圣人的人。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具、影响之深、影响之久的角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可谓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代人称孔子是塑造中国民族民祖性的大师;也称孔子是世界东方的东方圣者。我们知道孔子学说思想的影响和泽盖已经远远超出国界,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也称之为“孔子文化圈”。像我们知道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方,孔子的学说到现在影响也很大,而且不仅如此,孔子也是对世界西方各国产生了极大教义影响的文化巨人,越来越多的受到了西方各国许多学者和名人对孔子的推崇和夸奖。像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德国的学者毛来夫说“德国人民非常尊崇孔子,孔子思想具有极其博大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美国前总统里根说过这样的话:“孔子崇高的行仪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事原则,我们由应缅怀推崇这位思想家的贡献”。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了世界历史上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排在十大思想家之首。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会,在大会的宣言上,明确的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对孔子推崇和评述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只是仅仅举了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孔子的杰出和伟大所达到的高度的一面给予的讲述。
我们又说孔子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平凡的人。就从普通和平凡的角度说,孔子有着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和比普通人更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
凡人孔子
我们可以看孔子的出身身世。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本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他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曾经做过宋国的司科(音译),后来又做到“大司马”,大司马是在君主之下,掌握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是孔子家族最兴盛的时期。但是孔父嘉跟当时在宋国任太宰官职的华父督有矛盾,华斯骨华父督是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长官,华父督对孔子家造成了*和残害,并且还杀死了孔父嘉并且夺了他的妻子。华父督有一次在半路上,碰到了孔父嘉的妻子,华父督是一个好色之徒,史书用了五个字来形容当时华父督的表情——目逆而送之,人家从远处走过来,他远远的用眼盯着人家看,当人家与他擦肩而过,向远方走去的时候,就目送人家,感慨的说“美而艳”,意思是说容貌长的非常好,五官端正,肤色又很好,最后*杀死孔父嘉霸占了他的妻子。这样使得孔父嘉的家人,他的儿子难在宋国待着,只能离开,避难到了鲁国,从此孔家家道开始没落,最后传了五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到了他的时候,家道没落了。史书上记载叔梁纥的长的十分高大,身长十尺,孔武有力,有力如虎,所以曾经在鲁国一权贵之臣家,做家里的一个武士,相当于现在的“门卫”。自此孔家彻底没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史书上记载,先后娶过三个女人,每一个妻子姓施给他生了九个女儿,没生儿子,不能传宗接代,所以被叔梁纥休了,之后纳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儿子是拐子,名字叫“梦皮(音译)”,学者有人考证是“小儿麻痹症”,在叔梁纥64岁的时候,才娶了孔子的母亲,他母亲当时大概是19岁,史记记载,叔梁纥娶孔子母亲的时候,用了一个词是“野合而生孔子”,对于这个“野合”之说,学者们的争议很多,但是无论如何,“野合”也应该看成不正常的婚姻,起码没有经过所谓的封建正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有人说孔子是“私生子”,这么说,尽管有失准确,但是也“随不众不远矣”。
正因为孔子是他父母“野合”而生,所以他的母亲在孔子的家庭里地位很低,很令家族人所看不起,而且很不幸,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母亲孤儿寡母,难以为孔家所容,*不得已搬出了孔家,到了鲁国的都城附近的西南角上一个很简陋的小街巷叫阙里定居了下来,孔子就是在阙里长大的。想想看才3岁的孔子和20多岁的寡母,生活是很贫寒的,所以孔子从小吃过很多的苦,用自己的话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从小生活很低贱,所以可以干很多的粗活”。但是孔子是一个很小就有志气,而且是爱学习的一个人,他的家世、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去上贵族的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因为当时学在官府,学校是由官府办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贫民百姓是没有这个资格权力的,而且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这样的身世对孔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的母亲去世不久,有一次,当时鲁国掌权的季氏,他们家有一个宴会,邀请所有的所谓的士,这个士是介于平民和士大夫之间的阶层,家里要举行宴会,孔子也欣然前往,父亲曾经他们家里做过他家的武士,自己又是贵族子弟出身,虽然已经没落,他认为他也可以,最后吃了“闭门羹”,当时对孔子的刺激很大。所以孔子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名人,也知道改变自己的钥匙,只能靠自己,所以就发奋学习,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自学成才的楷模和典范。
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有哪一个固定的老师,只记载了孔子爱学习,说孔子进入太庙之后,不懂就问,以至于有些人对他产生了反感。而且孔子无常师,而且孔子觉得这个人是值得他请教的人,他就必定会去请教,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且孔子自学,学习的非常用功,而且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必须,而且还是一种享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就会没有所得;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不知道应当怎么办。这是我们现代读书人都知道的格言。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子是认真而广泛的去学习,而且认真地深入的消化和思考。
有一个例子,孔子曾经跟诗香(音译)的人学习弹奏乐器,诗香(音译)教他弹奏古代的名曲,没有告诉他这个曲谱的名字,就让他的反复练,练习了一段时间,诗香(音译)说,我觉得你练的挺熟悉了,可以改另一个曲子学习了。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有得到这里面的技巧”,于是他还每天反复练,又过了很长时间,老师说,你可以了,已经把握住技巧了。他说“不行,我还没有领略到曲子所描述的那种意韵”。于是又反复练,又过了很多天,诗香(音译)跟他说:你可以练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未得其人也,我还没有揣摩到曲子的所描述的人是怎么样的为人,于是又反复地练,有时在那里沉思,有时在那里发生长叹,以至于过了很长时间,对诗香(音译)说:我现在已经领略到作者的为人,他好象长的很高大,面容有些发黑,而且这个人很善于治国,我想这个人是周文王,不会是别人,最后诗香(音译)站起来肃然起敬,连连向他鞠躬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谱是“文王操”,说是周文王所做,你可以领略到这种程度,了不得。可见,孔子的学习是这么的认真,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学问长的很快,所以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声名鹊起,成为被人们所尊敬的有学问人,而且作为普通人,孔子有普通人很多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孔子弹琴的技艺很高,而且爱唱歌,论语上记载,孔子听到别人唱歌的时候,这个人如果唱的好,一定要要求人家再唱一遍,而且学会了以后最后再一起唱一遍;孔子爱喝酒,酒量还挺大,他说过:喝酒没有限量,只是不能喝到迷乱的程度。而且他还不为酒困;孔子很喜欢诗,《诗经》是他研读的非常精熟一部作品,而且对他的学生和儿子,教导他们好好学诗,不学诗不宜言,他还总结分析过《诗经》所表达的情感和意韵。
孔子自己甘于过贫贱的生活,所以也很欣赏他的弟子颜回的生活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态度,就是说一筐子干粮,一瓢凉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忧愁,颜回不改变他自己的乐趣,所以很欣赏他。孔子说过,一个有志之士,如果他一生有致于追求学问追求道,以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就不配跟他一起谈论“道”。但是孔子又追求好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所以他说过:时不厌精,快不厌细;同时孔子也追求富贵,也愿意生活富足起来,而且也在努力的追求富贵,他说过: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支边之士就是我们现在集贸市场上的保安,如果富贵可以求到的话,即使做现在集贸市场上的保安那样,我也愿意去做。
他一生追求出名,当然他希望出美名、好名,孔子说过:对一个君子来说,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辈子不能出名。而且像常人一样,孔子一生也追求能有所作为,而且对于执政、当官孔子一生是没有懈怠,一直到他70多岁。所以史书上记载:三个月见不到君主,就感觉心里惶惑不安。鲁国的君主召见孔子,孔子就等不及了,先从家里跑出来,等后面的车追上他,他再坐上车走,就是这样很急切。孔子做的最大的官职是鲁国的“司寇”,是主管全国治安、刑罚的*,类似于全国*委员会的主任,因为古代公检法是不分的,而且曾经在一段时间几个月的时间,以大司寇官职代理鲁国的国相,《论语》上记载,当以大司寇的身份,在鲁国代理国相的任命下达的时候,消息传来的时候,孔子是十分高兴,喜形于色,得意洋洋,他的弟子“子路”见到后不高兴,说:老师,你不是跟我们说过,君子应当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也就是说对君子来说灾害来了不害怕,好的事来了也不能喜形于色。和你说的不一致,孔子说:有是言也,还有句话说,君子乐其以贵对下人乎,做君子的值得高兴的是,身份高贵了,还能对身份低的人友好相待,这是更高兴的事。所以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孔子和常人一样的情感。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妻子叫“南子”,人长的漂亮又爱梳妆打扮,名声不好,在宋国的时候,她就与本家的哥哥私通,嫁到了卫国以后,又跟卫国朝廷当中有的大臣关系暧昧。可南子当时专断卫国的朝政,当时孔子的名声很大,南子就约孔子相见,想借孔子的“圣人”名气,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名声。孔子欣然前往,南子打扮的很妖艳,脂粉的香气满屋子都溢出来,孔子跪拜,南子还礼,南子的首饰发出丁当悦耳的响声。孔子从卫国回来,他的弟子子路很不高兴说这么名声差的女人,你怎么还去拜见,孔子说,如果我有邪念的话,天厌之,老天厌弃我吧。从上述所举的方面看出,孔子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遭遇,经历。但是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伟人圣人,最主要的是孔子从小就胸有大志,志向非凡,其次得益于孔子后天认真的学习,是学习改变了孔子自己的命运,是学习改变了孔子。所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自学成才的最典范的人。
我们刚才说了孔子是普通而杰出,平凡而伟大的时候,从高度上讲的,应该说是“我国历史上到现在有世界影响意义的伟大的教育家、*家、思想家,他的一生的成就也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教育家孔子
首先谈作为教育家风范的孔子。孔子自学成才,到20多岁的时候,名气很大了,于是,就很多人主动向孔子求教问题,有一些人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孔子那里,想让孔子来教,孔子就顺应了这个要求,大概是从他25岁以后,就开始收徒办学,由小到多,30多岁的时候,孔子的私学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孔子自己说:他30而立,40而不惑,“30而立”是指不仅学业有成,而且私学也办的相当有规模了,所以叫“30而立”。孔子的举办私学是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民办教育的先河,他是“开山祖师”,而且意义很大,因为在孔子之前是“学在官府”,平民、百姓没有享受学校教育的资格和权利,孔子举办私学,就顺应了当时文化下移历史大趋势,打破了垄断教育的格局,是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以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所以我们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就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
孔子办私学,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的成就是非凡的,是杰出的。表现在他在教书实践上和办学实际上。首先孔子办学从所收学生身份、品性等等角度说,可以说,孔子很好贯彻了“有教无类”,意思是只要是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动机,就可以收他为徒弟学生,耐心的教育他,“无类”是指不在身份上不在品性上等划定做区别,没有具体哪一类是收还是不收,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是自愿的给孔子上交上“束修”就可以,束修就是干肉,十束修就是送十条干肉送给孔子,孔子就会收他为徒。
从身份上看,有贵族的富裕子弟,像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但这很少,也有富商子弟,像子贡,史书上说他家累万金,他的家里就是一个大富豪,但是这样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平民子弟,从他子弟的年岁上看,年纪大的、年纪小的参差不齐。岁数最大的叫秦商只小孔子四岁,弟子颜路(颜回之父)小孔子六岁,最小的是公孙龙小孔子53岁,所以年岁上也没有*。
从他的弟子拜孔子为师之前,品性、学问上不做要求,这里有一个典型,就是子路,这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史*载,在拜孔子之前,是一个无性的青年,是一个流氓、无赖,这个人好勇尚斗,喜欢打架,而且服饰头饰跟一般人不一样,子路冠雄鸡,他的帽子是做成公鸡的形状,把一个公猪形状的饰物佩戴在胸前,在孔子招别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到教室外面捣乱,听到孔子给学生讲课,就打口哨,或者抓鸡、抓小猪,让鸡叫、小猪叫等等,就扰乱孔子,不让上课,甚至还凌暴孔子,意思就是狠狠地打过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子路,孔子也收他为徒,而且耐心地对他进行教育和教化,在孔子的循循教诲下,子路也成了一个有本事、有品性、有作为的孔子的一个著名的弟子。孔门3000弟子,72贤人,子路是要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上。孔子当时表扬过子路说:自从到了自己的门下,说孔子坏话的几乎没有了,原因是孔子能把子路这样的人教好而感佩,还有子路有勇气,勇敢捍卫着孔子本人和学说等等,成为了孔子的捍卫者,如果能够像孔子教子路这样,能够化腐朽为神气,点顽石而成精,更为难能可贵。所以这是孔子作为教育家的首先表现出的一点叫有教无类。
其次,孔子的学校教育,作为老师和教育家,他的事实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素质化教育。孔子教学生的内容分四科,文、行、忠、信四科。“文”就是文化、知识包括一些定义,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学的文化科。“行”,就是行为教育,就是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教育,让他的弟子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仁人,怎么做一个君子,怎么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第三个是“忠”,就是教学生如何待人,“忠”的本来意思就是负责任的对待别人,尽心竭力的为人做事。孔子说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的情况下,首先“忠”体现到了帝王的身上,首先对君主要忠,但是孔子所讲的对君主的忠,和后来文人讲的愚忠,不是一个概念,孔子讲究臣子对君子应当尽忠,前提是做帝王的要对臣子敬,如果做君主的胡作非为,那么做臣子的就不用“忠”了,臣子就可以辞职,可以离开你,去另行圣明的君主。这是孔子讲究的“忠”,君有道则仕,君无道则隐,所以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两个概念。
孔子的观点,在战国时期,孔子学生的继承人孟子进一步的给予了发挥,孟子说:如果做君主的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是福星;如果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就如寇仇,做君主的把臣子视作小草似的不看中,臣子就可以把君主当为仇人。当然孔子还没有讲到这样的高度,对君主要尽忠,延伸到家庭里面,就是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孔子讲到的“孝”讲了很多,这里不展开说了。
孔子所讲的“孝”,不是孔子之后封建文人所说的愚孝,同样的儿子对父母要尽孝,父母也不能胡作非为。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有个弟子叫“曾参”,有一次在曾参的家里,父亲要打他,后来跑到家里拿菜刀,要把曾参砍死,曾参当时就站在那里不动,父母尽管冤枉了自己,想打就打吧,但是最后父母没有拿刀子砍他,这个事情被孔子听说了,孔子说曾参你做的不对,你父母打你不跑,可以,当你父亲要拿刀子杀你的时候,你就应该跑了,如果你父亲真的拿刀子砍死你了,这就是你对父亲的不义,这就不是真正的孝了。
第四个教学内容就是“信”,“信”是做人的原则,孔子很讲究“信”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信”是不行的,孔子很“言必信、行必果”,尤其是君主,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就不会有威望,国家肯定就治理不好。所以,诚实的做人原则是孔子讲的很多的,孔子讲的“信”是所谓的“大信”,从大的事业的角度出发,所讲究的。因此在孔子看来,这些有一些层次之别,有大解大信,有些普通民众讲的是“小解小信”,在小事上很认真,但是孔子认为这是不必要的。
当然有一个孔子的弟子问孔子:管仲非仁者矣,管仲称不上仁者吧?当年管仲随公子纠跟公子小白作对,是仇人,最后公子小白做了官,公子纠被杀死了,管仲是服侍公子纠的,反而去为公子小白服务了。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子小白现在做的这些好事,都是管仲帮助的他,这就是管仲的人。哪像平庸的人、普通的人所讲究的“小解小信”,别人委屈了自己,一时间骂了自己,一不高兴,一生气,讲究所谓的志气就上吊自杀了,我们不能讲究这个。要讲究“大解大信”。成大业者不拘小性,这才是孔子的看法和讲究。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启发的。
孔子作为教育家、老师,在教学态度上,诲人不倦,是毫无保留的教育学生。而且对学生是一事同仁,跟他弟子们的交往是,既是认真地教导他们,又批评他们,同时跟弟子们相处的很友好,这种教学态度是我们当老师应该学习的。
再从教学方面上看,我们知道因材施教,这就是孔子最早运用,而且运用最为成功的因材施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每个人的家世、背景、性情、脾气、性格很了解,缺点、优点很清楚,所以他对弟子进行教育都是因人施教。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说闻思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闻思行之,就是听到了就去做吗,有你父亲和哥哥,在应当问他们一下再做。有一次三个弟子分别来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孝”,就是做儿女的,怎么做才能对父母尽孝,孔子给他们三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一位孟儒国伯(音译)的人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父母亲只犹豫、担心自己的儿女生病。学生问的是:儿女怎么做才能尽到孝,而孔子却这样回答,其实这是孔子最巧妙的回答,这是避开正面,给出的答案。如果说从正面说的话,说很多的话也说不完整,但是孔子避开正面不说,说:父母亲只担心自己的儿女生病”,答案你自己想,我们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出息的人,能够成为一个走正道,成正果的人。如果做儿女的,除了生病,这是不可抗拒的,让你的父母亲为你担心,剩下的你父母统统的都可以放心,你如果能做到这点,做儿女的就尽到孝了。而且这个答案是给他一个人的,为什么?因为他这个人人性很好,只是他的身体不好,就是让他把身体养好,别让你的父母给你担心,这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做的最到位了。其他的像启发式教学,这更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孔子说:不奋不激,不到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不告诉他,这种启发性的教学孔子用的最好,所以作为教育家,孔子是有卓有成就的。
而且从上述的研究表明,孔子应该被我们称道的就是孔子自己所说的,当教育家,当老师的人,贵在应当当一个君子者,而莫不为小人。什么是“君子儒”、“小人儒”。“君子儒”就是重再育人,“小人儒”就是当老师的教学生,如果传授的仅仅是死的知识和概念,这样的老师就被孔子称之为“小人儒”,我们应当是做“君子儒”,真正的贯彻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听你的讲课,在如何为人、处事等等方面受到诸多的诱导和启发,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才是当老师应当做到的。这是我们讲到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有关情况。
*家孔子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家。做为*家,我们看看孔子一些执政的理念。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很混乱,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社会秩序打乱,社会风俗也变得很恶劣,是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孔子的志向很大,孔子是热心救世的人,而且以救世者自居,他觉得自己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孔子的志向很雄伟,用他自己的话说: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让别人都尊重你,光这样不行,通过对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要让自己周围的,接触到自己的人,都过上的好日子和生活,但是这样了还不行,修己逸安天下,还要通过对自己的修养,使得自己有了本事,要让天下的百姓,天下的人民都过上安逸、快乐、幸福的生活。
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一生想达到的人格上的高度是什么?用他的话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让年老的人都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让朋友们都相信自己;让年轻的人永远地怀念自己。他对他自己的要求很高,可以说他是有雄图大志,因为有了雄图大志,所以孔子必须而且也只能要求自己必须走上仕途,要当官、执政。这些宏图大志的实现,如果离了执政做官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做为一个平民百姓,只是呼吁而已,起不了决定的作用,必须自己执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孔子说:像他这样的君子,是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待其时。而且孔子也说过:悟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再好的*主张和*理想,必须有恰当的时机才能推行开,只要有了权势,当官掌了权,才能够推行开。因为孔子有这样明确的认识和看法,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地、积极地寻求当官。
孔子和他的弟子,明确地说过这样的话:不仕无义,一个有本事的人,有才能的人,如果不出来当官,就不符合道义。君子当官执政,是为了做自己该做的那些好事,如何评价孔子这种积极入世、积极当官的观点、理念?有人从庸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评价孔子,说:孔子一生怎么对当官这么积极?也太俗了,作为一个思想家、学者很清高这是很好,干嘛非要当官?应该说孔子这种理念,在孔子当时也好,而且在封建的社会也好,不仅不能受到责难和批评,我们应当给予很好的评价。因为有志之士要推行自己的宏图大志,必须要当官,才能够有所作为。
孔子的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人、读书人。中国古代上、历史上的有名的文人,没有哪一个文人是在*上仕途上寄予希望的,只是后来仕途不得志,*上失利了,不得已把自己的才学写成文章、诗等等,这些伟大的作家和诗人,是后代文化史的大信。从屈原一直到贾谊,一直到李白、杜甫等等都是如此。我们知道李白说过:因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杜甫被称之为“诗圣”,杜甫说:一个人的名声岂能靠诗和文写的好而显著。该当是*上有作为而显著,杜甫还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文人的这顶帽子可把我坑害死了!李贺也是杰出的诗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他也说过: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年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文人、文章无用。陆游我们都知道,是南宋杰出的伟大诗人,活着的时候,就被人比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