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5 23: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8:04
护戒渴死
守成法师着
佛在祇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将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可是细虫甚多,佛戒不可取饮。
一人曰:“且当饮之,救得我身命,然后见佛闻法。”一人曰:“既破佛戒,见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其识神即生忉利天上,自知宿命,于是手持香花来供养佛。
未久,先饮水者乃至,礼佛后,泣告沿途亢旱渴死同参的情事。佛言:“我已久知。”遂指天人示之曰:“此即与你同来者,早已到了,你不奉我戒,虽云见我闻法,有何益处?速去清净僧众中至诚忏悔,再来听法。”
按:由此可见佛制戒之严,当不容许方便,我人要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犯戒而生的精
优劣之分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不得已即解小便。时逢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观,甚可笑也!”是时有外道尼揵种,见人讥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揵种,一向裸身而行,人皆不以失礼而责之,独佛弟子,于道旁小便,而人皆讥嫌,是何道理?”如是反复思之,方有所领会,原因是我曹师行素无法则,习以为常,所以人不笑耳。而比丘师行清净,讲究威仪,因易为人论议也。于是便自归佛,而作比丘。未久,即得道果。
按:我们读了这则故事,会连想起现代有一分教外人,专找出家人的不是。如比丘小有不如法之处,则相传责之。殊不知外教徒通身是病,人反视之如常。悲夫!无怪世运倒转,是非淆混,其症结即在此也。
勿迷于物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扫地,殊不知物质是为人而设,人非为物质而生,我人万不可迷恋物质,致精神反为物质所驱使。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人要学役物的君子,不要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从前有只老鼠,跳进米缸去吃米,再也跑不出来。后被人发觉取出来杀了,当时有人问:“这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这虽是件小事,由此准知现在过于迷恋物质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样。
. 喜恶果报
守成法师着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为下界散华,以申谢忱。”舍利弗闻此意后,复前行。
于须臾间,又见一饿鬼,连鞭死尸。舍利弗问之。饿鬼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忤逆二亲,毁谤三宝。因此,使我今日备受众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泄怨恨。”
按:我人看此掌故后,如有不信者,请看时下好人好事,即为众人之所称善,赞扬而嘉奖。反之,坏人坏事,即为众人之所唾弃,指责而惩戒。喜恶之果报,丝毫不爽,三世因果,佛非妄言,有智阅之,不可不信!
宿世口业
守成法师着
佛在祇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幸而今世值佛,业轻障微,得发初心,当勤念佛,后当生于阿弥陀佛极乐国中,受菩提记。”
按:我们看了这宿世口业的果报,思念那些不明佛法的人,每每见到他人发心斋供僧尼,不免有发出阻挠之言。像这类资性刻薄,昧于业报,而不知三宝大福田的人,对此能不警惕吗?
视金如贼
守成法师着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
是时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便共杀之,以夺其份。未久,作饭者自得其意,即携饭而来,二人见时机已至,遂共将其杀死。目的已达,二人即大吃其所作之饭,不料食毕毒性大发,二人俱为毒死,仍留黄金一堆,何苦如斯?乃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称金为贼也。
按:人,固然不可一日无钱,有钱方能解决资生之所需,但亦不可过分为之贪求,甚至冒大不韪去取非义之财。要知道“君子道不拾遗”,更不取非义之财,宁可淡泊守穷,不作越轨苟夺。所谓君子穷固穷,但穷得心安无愧。否则,一味贪财,即使贪得财积如须弥山,结果落得一世守财奴,一旦无常到来,两手空空见阎王。
古人诗言:“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若为钱再去作奸犯科,想图侥幸,一旦东窗事发,轻则人格扫地,名声败裂,重则身陷缧绁,家破人亡。谚曰:“多贪不如少用。”与其贪来挥霍,不如安分节流。古有诗言:“争人竞我几时休,不觉春已转成秋,叶落雁归霜渐冷,布衣草履更何求。”要知道,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若有才有志者,何愁不能养活。
佛在经上说,财有五危:一、大火烧之,二、大水漂没,三、县官夺取,四、盗贼劫掠,五、恶子挥霍。财既有此五危,犹以安贫乐道为妙。眼看时下,贪污汉之下场,谋财害命之结果,真令人触目惊心,耳闻胆悸,何苦乃尔。
贪财者鉴
守成法师着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于是相约,择期归里。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悬崖勤马,即自悔悟,转生念言:“为利不义,手足相残,薄情至此,与禽兽何异?”于是,二人共至池边,兄将金钱投着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赓后弟亦将金钱弃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后兄弟相亲握手,便互问曰:“尔我弃金于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以此金,生不善心,为贪多故,欲相为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缘,今后二人,淡泊过活,间有余资,即行施舍。
按:天下人,终日在熙熙攘攘,无不是为养家活口。钱为人生活之源,断之则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切忌妄取。所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世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如是大逆无情狂妄之财迷,若不翻然悔悟,后之苦报,诚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是。若大量积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与贫无别。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从前有一富翁,平时节俭,将所余之金,全部埋在墙脚地下,逐日往视,自为得意。不料一日被贼偷去,富翁得悉,遂于埋金处,老泪横流。人问何故?答言:“失金。”人问该金急需用否?答言:“储金,看护而已。”问者曰:“既是无用之金,今改埋砖头,犹逐日当金守护,何苦哀痛若是。”此虽属谐语,可为爱财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