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6 08: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23
马拉地人系来自中亚并通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兴都库什山脉往南亚次*迁徙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与当地的棕肤色人种——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剌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1960年建邦。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进入到21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马拉地族人身体灵活,擅长完成技巧性强的动作。作为印度的主要民族,在历史上以仪杖卫士和印度教卫士知名。老家是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亦即沿印度西海岸从孟买到卧亚并向内陆延伸至那格浦尔(Nagpur)以东约160公里(100哩)处的操马拉塔语的地区。马拉塔有3个交叠的含义︰在说马拉塔语地区内,它指占统治地位的单独一个马拉塔种姓或马拉塔和昆比(Kunbi)两个种姓集团;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外,它泛指整个说马拉塔语地区的居民,为数超过65,000,000;在历史上,它指17世纪马拉塔领袖西瓦吉(Sivaji)所建立、18世纪由若干种姓的继任者加以扩张的地方性王国。
马拉塔种姓集团主要是一个农村等级,包括农民、地主和军人。马拉塔和昆比种姓集团分为沿海、西部山区和德干平原3个亚地区性集团,彼此不通婚。在每一亚地区内,这些种姓的氏族均归入按地位排列的社会群体。最大的群体有96个氏族,据说包括所有真正的马拉塔人,不过这96个氏族的排列不大相同,颇有争议。
马拉地族人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米饭、面饼、奶、奶油、酥油和蔬菜,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这里也同样流行。马拉塔人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大的节日是耿乃希节。
马拉塔人是印度境内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这个民族开始了武装斗争,反对莫卧儿封建主的异族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大莫卧儿帝国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建立了一个马拉塔人的独立邦。这个邦的封建上层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17世纪末,马拉塔邦被封建内讧所削弱,但是在18世纪初,又形成了一个以最高统治者——派施华为首的诸马拉塔王国的强大联盟。马拉塔封建主为了称霸印度而与阿富汗人进行斗争,1761年遭到惨重的失败。由于参加称霸印度的斗争和马拉塔封建主的内部纠纷而弄得精疲力尽的诸马拉塔王国,在1803—1805年英国—马拉塔战争中被东印度公司征服。
该民族属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后又融入古贾尔人和拉贾斯坦人的成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绘马拉提人时说:“其形伟大,其性傲逸,有恩必报,有怨必复,人或*,殉命以仇,窘急投兮,忘身以济。”泰戈尔在《故事诗》中曾经歌颂其英勇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民族英雄西瓦吉。该民族操马拉提语。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仰耆那教、*教以及*教。主要从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