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9:16
徐利治之所以在国际数学界能有一定影响,是与他始终坚持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新成果分不开的。至1991年初’他共出版专著近20种,发表论文计150余篇。他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顾问,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和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委员会主任;担任国际性英文刊物《*近论及其应用》杂志副主编,《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名誉主编,以及德国《数学文摘》杂志评论员。1988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和太平洋地区名人录。1989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又将他列入杰出领导人物国际名人录。
徐利治性格外向,热情爽朗,兴趣广泛.这些性格特征反映在学问上,则是涉猎面广泛,研究成果带着浓厚兴趣的烙印,论文流畅明朗,绝少晦涩的特点。
徐利治研究的面是比较广的,而且对涉及领域的研究深度也是可观的.如果仅仅从他的功底深、兴趣广、才能强等去寻找答案,那就可能流于表面地看问题了.正如陆游谈诗时指出的“功夫在诗外”,徐利治数学上的造诣也应从数学之外寻找答案.这除了可以找到他的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毅力、兴趣等这些成大器必备的素质,还在于他有一个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包括数学教育思想、数学科研方法,以至数学美学观、数学哲学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系统论——介于哲学与数学科学之间的一般方*.不无遗憾的是,数学系统论只是潜隐在为数较少的“战略”兼“战术”型的数学家头脑中.如果能将其抽取出来,系统地整理,奉献于世,其意义将不可估量.
徐利治教授正诚心竭力地做着这件事,他不仅在数学基础的研究上涉及哲学,而且用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他娴熟地分析概念发展的矛盾转化过程,善于发掘寓于个性中的共性,常常高屋建瓴地从个别概念中抽象出普遍概念,从特殊结论中提炼出一般结论.他坚信数学的源在于客观世界,而前人的成果只是数学的流;他认为美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品,美也是数学探索的最佳境界.他分析了数学中的和谐美与奇异美,指出:“真是美的,而美未必真.”并且身体力行,用作为必要条件辅助检验数学成果的真伪.一方面他提出:数学直觉=美的直觉+关系直觉+真伪真觉;另一方面,他对数学创造力又补充了心理学家们提出的逻辑积公式: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透视本质能力×有效知识量.徐笃信波利亚(Polya)关于数学知识具有“演绎与归纳二重性”的观点,大力推行他的教育思想.徐不仅重视严格推演的逻辑思考过程,而且善于运用依据数值计算的直觉判断方式.他针对数学发展中比比皆是的通过映射手段、反演求解的现象,首次归纳出关系、映射、反演一般原则,即所谓RMI原则,它具有一般方*上的指导意义.在国内,他首先开设数学方*课程,并撰写成书,这决不是把哲学方*在数学研究上具体化的简单对号,而是数学与研究方法的水*融,其中凝结着“吃草、反刍、消化”等一系列心血经验的结晶.在数学教学上,他十分强调“表现知识发生过程”的课程教学和相应教材,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他倡议学数学的要学好文学、关心艺术,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文化素质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于数学研究与文学、艺术的创造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这有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不难看出,徐利治的知识广博与其兴趣的广泛和博览群书密切相关.其实,他的广博的成果基于他“提纲”(以数学系统论为纲)“挈领”(数学诸领域)地建造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华罗庚曾说过:“在我的众弟子中,徐利治的研究领域是最广的,思想也是最活跃的.”华的评价是恰当的.然而,论及弟子,徐利治只是华罗庚的一般学生,正如徐也是许宝騄、钟开莱等人的学生一样.严格讲,徐利治无师——无导师,只有老师.相形之下,今天的年青人令人羡慕,他们有硕士导师、博士导师,而年青时的徐利治则没有导师,他寻找课题、确定方向、研究投稿,全是自己完成的.没有依靠任何一棵“大树”来“乘凉”.后来,徐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学识找到了那么多研究方向,取得了大批成果.
尽管徐本人无导师,但是他的“嫡传”弟子却有他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徐利治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讲究学术民主,学问上不保守,瞧不起知识私有的悭吝之气.他深信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对求教者毫无保留.在弟子眼中,他是良师益友、忘年之交.他还要求年轻人不要只向一位老师学习,而要博采众长.他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与教学指导,他亲自带的中青年助手进步很快,如王仁宏、朱梧槚、林龙威等人,其中王仁宏已是博士导师.1982年,徐利治、王仁宏、梁学章、周蕴时研究的“数值*近与数值积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徐利治对于不是自己弟子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也十分热情,在学术上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乐于同他们合作.杭州大学中年博士导师王兴华与徐利治交往甚厚,徐与王合著的再版《数学分析的方法及例题选讲》获1988年国家优秀教材奖.西安地区*近论讨论班,也一直得到徐利治的通信指导.
朱梧槚一毕业就被徐利治留校做助手.后来朱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回江苏老家.徐利治虽身处逆境,工资又降了两级,可仍然经常寄钱给他资助其生活.他们书信往来400多封,谈思想、谈学问.他们有共同的成果.由于徐利治研究面广、学术民主和为人随和,导致他的合作者很多.
徐利治在学术上有这么几个特点:思想敏感,善于捕捉发展方向.例如:他60年代就强调*近论应搞多元和显式结构,后来该领域国际上的发展表明他的观点是超前的;他兴趣广泛,喜欢浏览别人的工作,但思想又不受别人束缚,做到“进入内,出于外”;他思想不保守,乐于支持新生事物.例如,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模糊集合论“肤浅”、“无价值”,认为非标准分析“意义不大”,而徐利治则透过这门学科还没有拆掉的“脚手架”,看到了它们的远大前景,鼓励年轻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工作起来专心致志,却又富于类比,善于联想,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于一身;他不怕计算,很有耐心地从繁复的计算中归纳规律,验证结论.
他的成功要诀在于:青少年立志.而贫寒的家境、纷乱的年代又砥砺了他的意志,使之更坚,而学习的兴趣则从另一方面强化了他的意志;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他在课堂学习之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阅读一些数学上的经典著作,受到熏陶,能力随知识的积累得到增长,学习中创造性得以增强;及时地在人生的叉路口以顽强的毅力抓住了机会.他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永远站在高处,时刻让生动新鲜的学术观点指导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