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象祠记》考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22: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4 02:32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象祠记》;
《象祠记》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引出议论,象之所以被苗民祭祀,是因为他在舜的感化下改恶从善,作者宣扬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也就是君子应该修身正德,以德感化天下人,这篇文章具有激励人改过向善的积极意义,作者从具体的事实得出抽象的结论,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作者心学思想的反映,可谓小处见大、立意不凡,整篇文章构思巧妙、见解独特,但是文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第二部分的一段对话,【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里祀焉】,这里是空间加时间,赋予读者一个立体的概念,意思是说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尊敬信奉这座寺庙,很自然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一扫平铺直叙的呆气,显得文章轻松活泼;
尤其是两个【胡然乎】的运用,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也紧紧扣住了读者的思路,整篇文章结构精巧,由叙述转入议论,衔接自然紧凑,下文议论时引经据典,分析细致人微,同时文笔生动活泼,从舜的德行以及象后来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象祠记》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3:40
阅读《象祠记》,完成10-14题。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①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②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益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③乂④,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①有鼻,地名,曾有象祠,毁于唐。
②干羽,舞蹈名,相传舜曾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
③蒸蒸,谓孝顺。
④乂,安定。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神而祠之 祠:祭祀。
B.斯祠之肇也 肇:开创。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据象之始也 始:开始,前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请记于予 教以慎斥于唐
B.而犹存于今接于物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D.吾将以表于世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宣慰使安君因当地苗民之请重新修复了象祠,本文是作者应安君之请而专为象祠所作的一篇记。
B.象祠是特为祭祀舜的弟弟象所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可存有异议。
C.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D.本文在为象祠作记时,还阐述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一观点,意在鼓励人们努力改不善为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毁之乎,其新之也?
(2)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
(3)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14.根据本文所记,扼要说明象的人生经历及影响。(3分)
参*:
10.C.应为“兄弟和睦”,即“遵守悌道”。
11.B.却,连词,表转折。A向,介词/介词,引出动词“接”的宾语,不译。C用在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义/的,用在定中之间,结构助词。D用,介词/认为,动词。
12.B.“存有异议”与文本意思不符。见译文。
13.(1)是毁掉它呢,还是重新修复它呢?(得分点:选择问句;毁;新。)
(2)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得分点:斯;化;于。)
(3)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得分点:奉;承;终。)
14.要点:
象早年是桀骜不驯之辈,有“不善”之名;(1分)后被舜德感化,“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施恩泽于百姓。(1分)由于象是舜的弟弟,且有德政,故死后长期受到苗民的祭祀。(1分)
附:《象祠记》参考译文
灵博山上有座象祠。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祭祀它。宣慰使安君根据苗民的请求,重新修整了象祠中的房屋,并请我为象祠作记。我问:“是把它毁掉呢,还是重新修复呢?”回答说:“重新修复它。”“重新修复它,凭什么呢?”(注:“居”在此处作“凭”解,和成语“居功自傲”的“居”一样。)回答说:“这个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原委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们的父亲、祖父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上,都尊奉并祭祀他,年年祭祀,不敢废止。”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象在有鼻的祭祀,唐代的人曾经废毁过。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算孝顺,作为弟弟则显得傲慢无礼。在唐代就遭排斥,却在今天还存留;在有鼻遭毁坏,在这儿却受礼敬的程度却盛于那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知道这个道理了: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这样说来,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想来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归顺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可能是他最初的情况,又怎么知道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家里孝顺安泰,家人不犯奸恶之事。”“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家庭就不会和睦。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国家,象不可能继续做坏事了。”这是因为舜对象爱得深沉而考虑得详尽,用来扶持帮助教导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却也免不了出现管叔、蔡叔那样的弟弟。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贤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死后百姓就怀念他。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中的制度,这制度大概是从舜封象那里效法来的吧!
我由此更加(拥有)相信人的本性善良(的依据),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这样的话,那么唐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的早期表现;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将向世人说明,使人们知道,即使像象那样不善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君子修养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