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3 22:2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1:23
要讲安迪沃霍尔作品之美,就要讲到波普艺术的精神,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前世今生“。
最近姜文有个访谈,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用电影来作为工具表达你的世界观的人,你真的不一定是从电影里来学东西,电影它只是个工具,就是说电影不是在电影里学的,是你对生活、你对人、你对历史,甚至是你对人类的未来有什么看法,你是通过电影来表达,电影本身那点所谓的技术,所谓电影语言,没多少可以研究的。
绘画艺术也是相通的。安迪沃霍尔所处的时代的艺术,其实就到了姜文所说的这个阶段:传统绘画语言已经几乎被研究透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也几经变换,与画面元素的极度简略随之而来的是,“技巧”变得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而艺术的优劣在大众眼里也变得越来越无可判断。
与“技巧”的日益没落相映,“与众不同”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评判标准,任何成功的艺术家肯定都具备个人的独到之处,但对这种“独创性”的强调由于二战以后艺术市场空前的繁荣而逐渐蜕变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动机,画廊与收藏家都希望投资“与众不同”的艺术家,当他获得社会承认之后这种投资就会大幅升值。而由于“与众不同”总是能比较容易地获得赞助,也鼓励了艺术家们更加急切地追逐新潮,这种名利场效应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到对艺术真谛的审慎的考虑。曾经备受保守艺术排挤而要不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战的前卫艺术就在无形中发生质变。
那要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故意与以往的艺术唱反调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然而,抽象表现主义几乎已经综合了由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所推进的现代绘画的两个极端。比较前卫的艺术家们显然不能满意于在这两个极端上进行补充,所以又有了新的发问:如果绘画性内部再无“独创”可寻,那么艺术能否“超越绘画”?
这是对“绘画性”本身提出了挑战。通俗地解释,就是他们开始怀疑这样一种观念:画家/雕塑家的目标是创造出杰作——一种可陈列于美术馆等处供人瞻仰的杰作。从早期文艺复兴到较近的蒙德里安,谁都从未怀疑过这一点。但抽象表现主义对画家个人无意识、毫无根据的推崇,以及画商等对这种艺术不加斟酌的支持,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议论。出于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精英思想和杰作观念本身的不满,以及“追求独创性”的内在鞭策,波普艺术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前世”。
“波普”(pop)是通俗、大众之义,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运动虽然首先在英国登场,但却受到了缺少传统文化根基的美国社会热烈响应。它的精神要义一反抽象主义的神秘晦涩以及对于大众那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展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视觉图像,而且这些图像在创作方式上基本完全扔掉了“绘画性”问题,画笔、颜料甚至绘画语言已经不再是波普艺术唯一重要的表达工具了。英国的汉密尔顿创造了纯以剪裁照片、图片上的人物形象直接拼贴成画的方式。之前的立体主义画家虽然已经尝试过在画面上粘贴纸片和布片,但他们的本意是通过拼贴法来寻找一种新的画面形式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1:24
安迪沃霍尔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小时候得过风湿性舞蹈症。他很虚弱。就算长大了也最喜欢吃糖和饼干。 他有一个六年的电话情人。他染了满头白发,就为了让自己原本的年轻成为一种惊喜。 他听说毕加索一生画了四千张画,心想:四千张画我一天就画好了啊! 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买东西和看电视,一花钱就超开心但是只有在花钱的时候开心……怎么说呢,这不是个正常人啊…….但他也不是个神经病,他不是*,也不是个异性恋。他谁也不是……
所以他就可以什么也不在乎,他的作品也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他最喜欢钱,他觉得钱真的是太美了。他也说过,如果有一张二十万的画,那么不如把二十万的钞票捆扎在一起挂墙上更有美感。
但是他对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和*世界的忽视就是不美的吗?或者说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美吗?非常不是,看他早期做插图师时期的作品,就会发现一种很精致易碎又很fabulous的美丽。
正是这种来自天性的敏感脆弱加上对外界的不信任,催生了那种源源不断又摧毁一切的美。他就算把一捆钞票扎墙上那也比任意一个什么艺术家扎得要美丽,而且这个美丽就是表面上的美丽。而且他非常喜欢钞票。所以他就能弄得更美丽。
他画过钞票,为什么用那个颜色?为什么这个形状? 为什么要用印的,一版排多少张。好像无所谓,好像什么也不在乎对吧,但是他最大的在乎,就是决定了,他的重点是故意的创造不美,所以油墨不匀也不要紧,颜色不一样也不要紧,除了“钞票”这个概念别的都不重要,光这点就够迷人的了。
就算不思考,不知道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就光用眼睛看,他的作品也是极其美丽的,而且这个美丽就在他的作品本身:
简洁,光滑,易于复制,毫不罗嗦,所见即所得。
这种风格在如今太泛滥,已经深入商品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已经对它的美感到麻木不仁:啊,我靠!这个看上去好像完全不需要画啊。。。
就是你非常爱喝可乐,喝完一千罐可乐之后再塞给你一罐并且规定你这辈子只能喝可乐的感觉,你会觉得,ok,这有什么?
可是谁发明了可乐?
是的,他画画也是用描图纸,但是他描摹的线里面就包含着一种怀疑一切之后的冷漠和绝对的自我膨胀。这种个人化的东西和他的创作哲*系在一起之后又和商品社会的属性暗暗相合,所以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和升华。 他创造了一个灵魂和一个系统。无意之中的,很幸运的。因为他人性上的易碎和幼稚给他作品的所有动机都加上了美丽的花边。他在画汤罐头的时候想的不光是“啊我要创造一种无意义这样我就可以赚大钱”还有“谁叫我小时候整天喝这个口味的汤罐头现在我好像不画就会死!”
就像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里说,看完《洛丽塔》再画一条线,那也一定是充满感情和内心挣扎的一条线,会和什么也不看凭空画的一条线完全不同。安迪沃霍尔就是凑巧看了那本上帝之书之后,又凑巧画了那条线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1:24
作为一个学当代艺术大四的美术生,我可以用三句简单的话告诉你他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备受关注:因为他的作品打破了人们对艺术惯有的思维,解放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三句话看起来很格式化,我和你解释一下。在安迪沃霍尔之前,艺术品都是孤品,不可复制,艺术家只有手绘的方式,所画的内容都是精心挑选过具有代表性的。而安迪沃霍尔却用印刷的方式,让艺术品可以无限复制,他创作的形象是生活中随处看见的物品,这就打破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看法,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对象不再那么单一。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得不说很大部分有安迪沃霍尔的影响,他的这种做法,对传统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冲击,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
很多人觉得他的作品不好看,这点不仅你们觉得,我们有些老师也会这么认为,但是评价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好不好看,而要看他这件作品的意义何在。
就像我们看早期的绘画作品,技法生硬,但是依然和后期那些技法成熟的作品处于同等地位,不是因为它的画面效果,而是因为这件作品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比如说波切提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者是十四世纪的作品,对人体结构的了解还不够,画的人物比例有问题,但是它依然是一副价值连城的名画。在后来的艺术家中,不乏画技比《蒙娜丽莎》好的多的,但是都没有它有价值,原因就是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创造了影响整个绘画史的“渐隐法”,并且打破这之前人物画像面无表情的传统。
简而言之,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想更好的解读艺术作品,推荐你看一本书:英国贡布西里的《艺术的故事》,看完之后你会加深对艺术史的了解和学会怎么欣赏艺术。希望我拙技的文字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