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聊斋画壁白话文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6:34
【参考译文】
(*译文在不影响原文的整体大意下进行重新分段,方便现代阅读习惯。)
江西有个叫孟龙潭的读书人,和一个姓朱的举人都客居在都城中。
一次,偶然进入到一个庙中。见殿堂和禅房都不太宽敞。只有一个老和尚寄住在里边。老和尚见有客人来,赶忙整整衣裳,恭敬的出迎,引导他们在庙中游览,参观。殿堂中塑着宝志和尚的像,两边墙壁上的画十分精妙,人物栩栩如生。
东边壁上画着天女散花,见其中有一个少女,手里捏着花微笑。樱桃似的小口好像在动,眼波似流。朱举人注目很久,不知不觉神摇意夺,迷迷糊糊的凝神思想。忽然觉得身子轻飘似云,腾云驾雾一半,已经到了壁上。见殿阁重叠,不再是人世。一个老和尚在法座上讲道。坐在他周围的人很多,朱也混杂其中。过了一会儿,觉得似乎有人拉他的衣襟,回头一看,竟是刚才见到的美女,她竟笑着走了,朱也赶忙跟上她。
曲曲折折,最后进到一个小屋子前,朱再想上前走,又不甘。正在进退两难之际,见少女回过头来,举着手里的花,远远地做招呼他的样子,于是他才走了进去。
屋内寂静无人,她猛然上去拥抱她,她也不十分拒绝,于是俩人亲昵起来。过了一阵,少女关门离去了,嘱咐他不要咳嗽。夜里又回来了,如此过了两三天。
少女的同伴大概觉察到了,一同来探视住,并嬉笑着对少女说:“肚里的小孩已经那么大了,哪能还头发蓬松,象未结婚一样呢?”于是一同捧着簪子和耳环,催促她把头发挽上,少女含羞不语。
过了一阵,其中一女对众人说:“姐妹们,咱们不要呆个没完,惹得人家不高兴。”众女哄笑着离去了。朱再看少女,发髻象乌云一样,高高地耸立着,周围的鬓发象风一样低垂着,比头发低垂时更加美丽绝伦。看了看四下无人,慢慢拥入怀抱亲近起来,知道香气熏心,两人都要窒息了,欢乐还没完没了。
忽然,一阵沉重的皮靴铿铿声和锁链哗哗声传来。过了一会儿,还传来纷纷嚷嚷的吵辩声。少女惊惧起来,与他从门缝中向外瞧。见一个身着黄金衣甲的神使,面如黑漆,提着锁链,拿着金锤。众女环绕着他。只听他问:“全了没有?“众人回答:“已经全了。”使者说:“如果有藏匿下界的人,立即说出来,不要自找麻烦,免得后悔。”又听众女回答说:“没有了。”使者回过身来,用猛禽那样的眼睛扫视众人,似乎发现了问题。少女大惊,面如死灰,惊慌失措的对朱说:“你赶快藏到床底下去。”于是自己打开墙上的小门,急忙逃走了。
朱趴在床下,不敢出一点气。一会儿,听到皮靴的走动声到了房内,又出去了。又过一会儿,繁杂的喧闹声渐渐远了,他心里稍微安静下来,然而门外还有来来往往的说话声。朱惊惧不安。过了很久,觉得耳边有蝉叫声,眼睛中有火喷出一样,情状不可忍耐,可一动不动,只等少女回来,竟然不再想自己干什么来了。
当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眼不见了朱举人,惊异的问和尚,和尚笑着说:“听说法去了。”孟问:“到哪去了?”和尚说:“不远。”过了一会儿,和尚用手指弹着墙壁呼道:“朱先生,怎么游这么久不回来?”马上见壁间有朱举人的画像,倾着耳朵,木然立着,象在听查什么。老和尚有呼道:“你的游伴等你很久了。”于是才见朱飘飘乎乎从墙上下来,灰心丧气,木呆呆地立着,眼睛发直,腿脚软软的。孟龙潭大惊,慢慢的问他。他才把详情说出来。他说:“刚才趴在床下,听到敲门声如雷,出门偷偷地听查,就迷迷糊糊下来了。”俩人抬头看壁上挂着的少女像,螺旋形的发髻高高的翘着,不再垂着头发了。朱惊疑地向老和尚请教,问他原因?老和尚笑着说:“幻觉由人而生,贫道怎能解释。”朱气闷闷地不答话,孟龙潭也惊骇地没了魂一般。两人起来,迷迷糊糊出了庙门。
作者说:幻觉由人而生,这话像是有道理。人有淫乐之心,就出现了猥亵的境地;人有猥亵之心,就有了恐怖的情境。菩萨点化那些愚蒙的人,这种幻觉同时产生,都是人心自己动的结果。老和尚仁慈,可惜没听他说完而彻底明白,只能进山修道,才可以得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6:35
江西有个叫孟龙潭的读书人,和一个姓朱的举人都客居在都城中。
一次,偶然进入到一个庙中。见殿堂和禅房都不太宽敞。只有一个老和尚寄住在里边。老和尚见有客人来,赶忙整整衣裳,恭敬的出迎,引导他们在庙中游览,参观。殿堂中塑着宝志和尚的像,两边墙壁上的画十分精妙,人物栩栩如生。
东边壁上画着天女散花,见其中有一个少女,手里捏着花微笑。樱桃似的小口好像在动,眼波似流。朱举人注目很久,不知不觉神摇意夺,迷迷糊糊的凝神思想。忽然觉得身子轻飘似云,腾云驾雾一半,已经到了壁上。见殿阁重叠,不再是人世。一个老和尚在法座上讲道。坐在他周围的人很多,朱也混杂其中。过了一会儿,觉得似乎有人拉他的衣襟,回头一看,竟是刚才见到的美女,她竟笑着走了,朱也赶忙跟上她。
曲曲折折,最后进到一个小屋子前,朱再想上前走,又不甘。正在进退两难之际,见少女回过头来,举着手里的花,远远地做招呼他的样子,于是他才走了进去。
屋内寂静无人,她猛然上去拥抱她,她也不十分拒绝,于是俩人亲昵起来。过了一阵,少女关门离去了,嘱咐他不要咳嗽。夜里又回来了,如此过了两三天。
少女的同伴大概觉察到了,一同来探视住,并嬉笑着对少女说:“肚里的小孩已经那么大了,哪能还头发蓬松,象未结婚一样呢?”于是一同捧着簪子和耳环,催促她把头发挽上,少女含羞不语。
过了一阵,其中一女对众人说:“姐妹们,咱们不要呆个没完,惹得人家不高兴。”众女哄笑着离去了。朱再看少女,发髻象乌云一样,高高地耸立着,周围的鬓发象风一样低垂着,比头发低垂时更加美丽绝伦。看了看四下无人,慢慢拥入怀抱亲近起来,知道香气熏心,两人都要窒息了,欢乐还没完没了。
忽然,一阵沉重的皮靴铿铿声和锁链哗哗声传来。过了一会儿,还传来纷纷嚷嚷的吵辩声。少女惊惧起来,与他从门缝中向外瞧。见一个身着黄金衣甲的神使,面如黑漆,提着锁链,拿着金锤。众女环绕着他。只听他问:“全了没有?“众人回答:“已经全了。”使者说:“如果有藏匿下界的人,立即说出来,不要自找麻烦,免得后悔。”又听众女回答说:“没有了。”使者回过身来,用猛禽那样的眼睛扫视众人,似乎发现了问题。少女大惊,面如死灰,惊慌失措的对朱说:“你赶快藏到床底下去。”于是自己打开墙上的小门,急忙逃走了。
朱趴在床下,不敢出一点气。一会儿,听到皮靴的走动声到了房内,又出去了。又过一会儿,繁杂的喧闹声渐渐远了,他心里稍微安静下来,然而门外还有来来往往的说话声。朱惊惧不安。过了很久,觉得耳边有蝉叫声,眼睛中有火喷出一样,情状不可忍耐,可一动不动,只等少女回来,竟然不再想自己干什么来了。
当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眼不见了朱举人,惊异的问和尚,和尚笑着说:“听说法去了。”孟问:“到哪去了?”和尚说:“不远。”过了一会儿,和尚用手指弹着墙壁呼道:“朱先生,怎么游这么久不回来?”马上见壁间有朱举人的画像,倾着耳朵,木然立着,象在听查什么。老和尚有呼道:“你的游伴等你很久了。”于是才见朱飘飘乎乎从墙上下来,灰心丧气,木呆呆地立着,眼睛发直,腿脚软软的。孟龙潭大惊,慢慢的问他。他才把详情说出来。他说:“刚才趴在床下,听到敲门声如雷,出门偷偷地听查,就迷迷糊糊下来了。”俩人抬头看壁上挂着的少女像,螺旋形的发髻高高的翘着,不再垂着头发了。朱惊疑地向老和尚请教,问他原因?老和尚笑着说:“幻觉由人而生,贫道怎能解释。”朱气闷闷地不答话,孟龙潭也惊骇地没了魂一般。两人起来,迷迷糊糊出了庙门。
异史氏说:幻觉由人而生,这话像是有道理。人有淫乐之心,就出现了猥亵的境地;人有猥亵之心,就有了恐怖的情境。菩萨点化那些愚蒙的人,这种幻觉同时产生,都是人心自己动的结果。老和尚仁慈,可惜没听他说完而彻底明白,只能进山修道,才可以得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6:35
一、《聊斋.画壁》原文:
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褡其中,见客入,肃衣出迓,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画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见殿阁重重,非复人世。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朱亦杂立其中。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履即从之。过曲栏,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举手中花,遥遥作招状,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既而闭户去,嘱勿咳。夜乃复至。如此二日,女伴共觉之,共搜得生,戏谓女曰:“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语。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群笑而去。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女惊起,与朱窃窥,则见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锁挈槌,众女环绕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又同声言:“无。”使者反身鹗顾,似将搜匿。 连环画《画壁》女大惧,面如死灰,张皇谓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朱伏,不敢少息。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未几烦喧渐远,心稍安,然户外辄有往来语论者。朱局蹐既久,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景状殆不可忍,惟静听以待女归,竟不复忆身之何自来也。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疑以问僧。僧笑曰:“往听说法去矣。”问:“何处?”曰:“不远。”少时以指弹壁而呼曰:“朱檀越,何久游不归?”旋见壁间画有朱像,倾耳伫立,若有听察。僧又呼曰:“游侣久待矣!”遂飘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软。孟大骇,从容问之。盖方伏榻下,闻叩声如雷,故出房窥听也。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朱惊拜老僧而问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贫道何能解!”朱气结而不扬,孟心骇叹而无主。即起,历阶而出。
异史氏曰:“幻由人作,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录。
二、《聊斋.画壁》译文:
当年孟龙潭先生,与朱举人客居京城之时,二人常相邀同游。一日偶至一处寺院,四下甚是荒僻寥落。寺内有一老僧,见二客至,忙整衣出迎,引二人入院观赏。
此间殿宇禅舍虽不甚弘敞,却也别致。
殿中塑有保志神僧像,两壁绘画精妙,人物如生。
东壁上所画的是散花天女,内中有一少女,发丝轻垂,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一派仙姿灵态,直摄人心魄。
朱生凝视许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失魂。
霎时间只觉身子轻飘飘似要飞起,须臾已到壁上。
但见殿阁重重,已非人世。
一老僧端坐殿上说法,座下聆听者甚众。
朱生初到,茫然杂立其间。
正不知何往,忽似有人暗暗牵动其衣角。
回头一看,正是方才壁上少女,一时大喜。
少女见其回顾,不禁侧脸含羞,随即轻笑而去。
朱生会意,忙追上,一路跟随。
穿过几道曲栏,少女走进一间小花房。
朱生虽然心中早生邪念,却不敢妄动,只在门外踟踟蹰蹰不敢进前。
少女回首含笑,轻摇指尖鲜花,遥遥做招状。
朱生心花怒放,赶忙跟了进去。
小小花房一片寂静,除他二人别无生物。
朱生此时已是欲火焚身,饿狼般急拥她入怀。而少女亦不甚拒。二人遂相拥直向榻上倒卧而去,卿卿云雨,渐忘所在。
事毕,少女嘱其小心待在花房,莫要出声,只管于此静候便是,随即关好门窗,独自离去。
移时入夜,少女又至,复与朱生共试云雨之私。
如此缠缠绵绵过了两日,少女的同伴们已多有察觉,乃相约同到花房搜寻,果然搜出一个白面公子。
朱生一脸尴尬,少女满面含羞。
众仙子打趣她道:“肚里孩子恐怕都已不小了吧,竟还要披着头发装*么?”
说着纷纷拿起簪环,要给她梳妆冠笄,做出嫁状。
少女含羞不语,一任众女伴摆布。
一仙子道:“姐妹们,咱们也别在这儿待得太久了,耽搁人家大事,有人要不高兴的。”
众人一听,群笑而去。
朱生再看少女,已是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先前秀发垂肩之时,更是美丽动人。
四顾无人,一时难耐,遂又相拥榻上,互销香魂……
正缠绵间,忽闻窗外皮靴踏地,锁链铿锵。
紧跟一阵纷乱嘈杂的呵斥、分辩声。
少女惊起,与朱生同到窗下窥视,只见一个面色漆黑的金甲使者,一脸凶恶地立在那里,一手绾锁一手握槌,而众仙子环绕周围,做畏惧跟随状。
使者问道:“都到齐了吗?”
众仙子道:“到齐了。”
使者又道:“如有藏匿下界之人,务必老实交代,不要自讨苦吃。”
众仙子道:“绝无此事,使者明察。”
使者不信,反身怒目,似将搜匿。
少女大骇,面如死灰,张皇间,急令朱生藏入榻下,随后打开壁上一扇小窗,仓皇逃出暂避。
朱生躲在榻下,屏声敛气,未敢稍动。
忽闻靴声已至房内,所幸仅环走一圈,即复离去。
未几,烦喧渐远,心下稍安,然户外却又响起二三人往来谈论之声。
朱生惊魂难定,只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满心惴惴,惶遽不安,一时难受之极。但也别无他法,只得继续屏声敛气,以待少女归来,而自身本何所从来,此时怕是早已忘至九霄云外。
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生踪影,急向老僧询问。
老僧笑答:“朱施主往听佛法去了。”
孟生惊问:“在何处?”
老僧继续笑道:“不远不远。”
说时以指弹壁,轻呼道:“朱施主,何久游不归啊?”
话音未落,朱生画像竟倏地显现在了壁上,且正倾耳伫立,若有听察。
老僧再叩道:“孟施主已候你多时啦!”
言已,朱生忽自壁上飘下,惊魂未定,神色张皇,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目瞪足软。
孟生大骇,忙问其故。
原来朱生伏在榻下,忽闻叩声如雷,急忙爬出探听,不想转瞬复入人世。
二人共视拈花少女,竟已螺髻翘然,发丝不复披垂。
朱生大惊,伏地再拜,叩请老僧告知缘故。
老僧笑答:“幻由心生,贫道如何能解!”
朱生闻言,并无所悟,只是回想少女仙姿,犹复沾恋,然细思方才所有之事,又觉恍惚,一时满心抑郁。
而孟生只觉惊奇,满心骇叹,却不知是何道理。
遂扶起朱生,一同出寺院而去。
异史氏曰:“幻由心生,此言甚是高妙。——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然一切幻象,实皆人心所自生,非复其他。大师苦口婆心,欲度愚顽,惜其不能闻言顿悟,真真枉费大师一片苦心啊。”
三、《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书香家庭,但功名不显。
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 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山东淄川蒲松龄聊斋
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
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