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48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先秦时期,姓和氏两者是分离的,简单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现在说说秦始皇的姓,秦始皇姓嬴,这个姓源于舜时期的伯益(也叫大业),被舜赐姓嬴。伯益最擅长的本领是驯化鸟兽,畜牧和狩猎,而这些祖传的本事成为了其后裔发家助力,在商朝伯益一族成为显贵,到了伯益十世孙蜚廉的时候,蜚廉和大儿子恶来都成为商朝的重臣,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恶来被周武王杀死了。蜚廉的二儿子叫做季胜,季胜应该是投降了周武王,侍奉新建立的周政权。
季胜的曾孙造父善御,就是擅长驾马车,造父在徐偃王作乱的时候给周缪王驾车,兼程驱赶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有大功,得宠于周缪王,周缪王就把赵城这个地方封给造父,造父一族人从此就以赵为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土命氏),这就是赵氏的来源,造父也成为了赵氏的得姓始祖,造父一族就成为了嬴姓赵氏,其后代建立了赵国。
说完了季胜一系,就回过头来说说季胜的哥哥恶来一系,恶来因为被周武王杀死,恶来的后代因为恶来的缘故,在新政权之下境遇并不好过,只得依附于得宠于周王室的同宗造父,《史记》上说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到了恶来的五世孙非子的时候,非子因为擅长养马,马匹繁衍的很快而受到周孝王的宠幸,周孝王就封给了非子附庸的地位,封地在秦地,让非子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非子就成为了秦国的始封之君。因为秦国是恶来的后代,赵国是季胜的后代,这两者都是出自蜚廉,所以这就是秦赵同宗的由来。
前面说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说从伯益开始,他的后代都是姓嬴,到了造父这里还是姓嬴,这个姓是改变不了的,那么能改变的就只能是氏了,氏以别贵贱,通俗来说就是大小宗的区别,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造父因为被封在赵城,就以赵为氏,那么造父就是嬴姓赵氏了。而《史记》里面说非子一系因为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非子一系因为失势,而依附得宠的造父一族,并且以造父族的赵氏为自己的氏,这个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按宗法制,在蜚廉一族,恶来一系是大宗,季胜一系是小宗,现在小宗盖过大宗,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氏赵都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谁让自己失势,造父得宠呢!但是非子自己争气,马养得好,得到了周孝王的宠幸,直接被封为了附庸,并且得到了恢复嬴姓祭祀的权力,这样地位一下子就超出了造父一系。
想想非子一系本是大宗,却因为失势而长期依附于小宗,现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有了祭祀嬴姓的权力,更有了封邑,那么这个依附小宗得来的赵氏是否有继续保留的必要。如果继续保留赵氏,那么氏所以别贵贱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也就直接承认了非子一系从大宗直接沦落为小宗,嬴姓赵氏的小宗,造父一系的小宗,但明明自己才是大宗。所以非子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后,应该另立氏,以区别贵贱。那么另立什么氏,按照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传统,就是以非子的封邑秦作为非子新的氏,即秦国是嬴姓秦氏,所以秦国国君一系应该是嬴姓秦氏。但是《史记》里面明确记载秦始皇叫赵政,是否非子没有改氏,继续沿用赵氏?
其实不然,《史记》里面,非子之后,出了秦始皇之外,没有其他人氏赵,这才是可疑之处。如果非子的赵氏继续沿用,那么作为秦国始封之君的非子的氏,在非子以后的秦国宗室里,特别是国君,几乎没有人使用,继承祖先的爵位却不使用祖先的氏,简直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在先秦宗法制里简直不可思议。继承祖先爵位的只能是大宗,而大宗是不会改氏的,大宗绝嗣小宗才会入继。赵氏有分出小宗邯郸氏,邯郸氏在一般情况下没有资格入继赵氏,除非赵氏大宗全部死绝。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有赵政的记载呢,恐怕和他出生在赵国有关,或者是太史公一直认为秦国是嬴姓赵氏。这一点应该和秦汉之际姓氏合二为一有关,已经混淆了。秦始皇出生时在赵地,以赵为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继承国君之位后,再用赵氏显然不妥,只能改回秦氏,所以很多文献中也有称秦始皇为秦政的。所以综上所述,秦始皇的姓是嬴,氏可以是赵,也可以是秦,个人以为秦更符合实际,因为和秦国国君的氏名实相副。在秦汉姓氏合流之际,叫秦始皇为嬴政应该是正确的,秦政也是可行的,赵政也可以,有些文献中还称之为吕政,原因来自秦始皇乃是吕不韦之子一说。但是说到底,作为伯益后裔的秦始皇,只能是姓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48
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49
秦始皇的正式个人名字是叫“ 赵政”,这是确凿无疑的,《史记》、《淮南子》这些书里都明明白白写着的,为什么不相信经典史籍却轻信那些胡言乱语的网文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49
其实很简单 秦国王室应该叫赵。。。而不是赢 在春秋战国时代 古人称氏不称姓 其实咱们现在所说的姓 比如你姓李 他姓王 在春秋战国时代 就是氏 而不是姓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50
是“嬴政”还是“赵政”?有这样一句话:“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笔者认为应该是秦王赵政,而非嬴政。我们知道在氏族社会里,同一祖先的后裔往往聚居一处,彼此称呼时,因同属一姓,所以不必去称呼其姓,只呼其名。后来由于同族人繁衍,越来越多,往往分居各处,于是各自立氏,以为区别。因而周代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之说。就拿贵族来说,有以封邑为氏的,如齐国之祖太公本姓姜,因曾封于吕,于是以吕为氏,称为吕尚。造父本姓嬴,以封于赵,以赵为氏。有的以官为氏,如司马、司徒之类,司马迁之祖程伯休父(程是封邑名),在周宣王时,受封为司马,其后于是以司马为氏。有的以住地为氏,如鲁国的东门襄仲、柳下惠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示名氏的方法不必细说。秦始皇名政,因生于赵国邯郸,遂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纪》明言“姓赵氏”,意思是以赵氏为姓,所以后人应当称始皇为赵政,不应当称嬴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有之。”高诱注:“始皇生于赵,故曰赵政。”这话是对的,但还不够明白,应当说:“始皇生于赵,以赵为氏,故曰赵政。”后来氏变为姓,以赵为氏,就是以赵为姓。汉初陆贾曾对刘邦说:“秦任刑法不变,率灭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