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核聚变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6
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这是一种核反应的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核聚变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可能成为未来的能量来源。核聚变燃料可来源于海水和一些轻核,所以核聚变燃料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
扩展资料:
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个体系,要想将原子核分裂成几个碎片或者核子,必然需要消耗能量,这个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如果各个碎片或者核子组成一个大的原子核时,必然会释放能量,这一切都是核力的作用的结果。
核能的本质就是自然界中的强相力与弱相力的结合通称。核聚变产生大量能量的根本是质量的亏损,这个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从系统形态的原因上看,其能量的释放就是原子核系统平衡形态被打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聚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1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 唯一最简单可行的 可控核聚变方式: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一百万千瓦的能量应该足够将几个普通氢原子拉近到足够的距离了。
核聚变的另一定义
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dao)、氚(chuan)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聚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们只能在氢弹爆炸的一瞬间实现非受控的人工核聚变。而要利用人工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就必须使核聚变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这就是受控核聚变。
实现受控核聚变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不仅因为核聚变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氢的同位素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
但是人们现在还不能进行受控核聚变,这主要是因为进行核聚变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发生核聚变需要在1亿度的高温下才能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可以想象,没有什么材料能经受得起1亿度的高温。此外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尽管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经过不断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反应,用强大的激光来加热原子等。可以预计,人们最终将掌握控制核聚变的方法,让核聚变为人类服务。
利用核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核聚变。裂变时靠原子核分裂而释出能量。聚变时则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较重的原子核而释出能量。最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读"刀",又叫重氢)和氚(读"川",又叫超重氢)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释出能量。 核聚变较之核裂变有两个重大优点。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
第二个优点是既干净又安全。因为它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是干净的。同时受控核聚变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所以是安全的。
目前实现核聚变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接近于成功,但要达到工业应用还差得远。按照目前技术水平,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诱惑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奋力攀登。
聚变热能
每克氘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5.8×10^8kJ,大于每克U-235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8.2×10^7KJ)。从能源的角度考虑,核聚变有几个方面比核裂变优越:其一,聚变产物是稳定的氦核,没有放射性污染产生,没有难于处理的废料;其二,聚变原料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提炼氘比提炼铀容易得多。遗憾的是这个聚变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以克服两个带正电的氘核之间的巨大排斥力(从理论计算,要克服这种库仑斥力需要10^9℃的高温)。氢弹的制造原理,就是利用一个小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产生瞬间高温引发上述聚变反应发生强烈爆炸。氢元素的几种同位素之间能发生多种聚变反应,这种变化过程存在于宇宙之间,太阳辐射出来的巨大能量就来源于这类核聚变。但我们目前尚没有办法在地球上利用这类核聚变发电,怎样能取得这样高的温度?用什么材料制造反应器?怎样控制聚变过程等各种问题尚无答案。
重水是什么?
水在电流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但是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电解到最后,总剩下少量的水,无论怎样都不能再分解了。直到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尤雷用光谱分析发现了重氢,人们才搞清楚,这难以电解的水,原来是由重氢和氧组成的。
普通的氢原子也叫氕,它的原子核就含一个质子,无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氕与氧结合,成为普通的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重氢又叫氘,这个字在希腊语里是“第二”的意思。氘的原子核比普通的氢原子核多一个中子,故相对原子质量为2。氘与氧的化合物也是水,不过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比普通水重百分之十,所以叫重水。
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的科学家这样重视重水呢?因为重水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在原子核反应堆里能降低中子的速度,又几乎不吸收中子,是最好的中子减速剂。只有经过减速以后的中子,才能有效地使铀235发生裂变,促使核裂变反应能够不断地进行。当时,有些国家在设法制造原子弹,没有中子减速剂就不能进行原子裂变的试验。
可是,制取重水又非常困难,因为它在水中的含量只占万分之一点五,平均大约每七吨水里,才有一千克的重水。要是采用电解的方法制取这一千克重水,就得消耗六万度的电,比熔炼一吨铝还大三倍。难怪重水这么宝贵,价值千金!
虽然重水总混杂在普通的水中,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很难分开,可是彼此的性质却又相差很远。
比如:普通水是0℃结冰,重水在3.82℃时变成冰;普通水在100℃沸腾,而重水的沸点是101.42℃。利用它们的沸点不同的特性,我们也可以用反复蒸馏的方法来制取重水。
在重水里,物质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里小得多,许多化学反应的速度也要慢得多。声音在重水里的传播速度也比在普通水里要慢一些。
我国核聚变装置
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实验实现了装置内部1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建立、圆截面放电等各阶段的物理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工艺鉴定组专家、中科院基础科学研究局金铎研究员在实验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EAST通过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工艺鉴定。 参与EAST研究合作的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盖瑞·杰克逊博士说:“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EAST装置是中国耗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而成的。
记者在实验控制室看到,这个近似圆柱形的大型物体由特种无磁不锈钢建成,高约12米、直径约5米,据介绍其总重量达400吨。
李建刚研究员说,与国际同类实验装置相比,EAST是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运行后获得等离子放电最快的先进核聚变实验装置。
“这意味着人类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李建刚说。
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而科学家们却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危机。
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为人类输送巨大的清洁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产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
中国于2003年加入ITER计划。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是这个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内主要承担单位,其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放电能力为创记录的1000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
EAST大科学工程总经理万元熙教授说,与ITER相比,EAST在规模上小很多,但两者都是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即两者的等离子体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术基础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至15年。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和奠定工程技术及物理基础的角度上说,EAST都将为ITER计划做出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并进而为人类开发和最终使用核聚变能做出重要贡献。
不过,万元熙研究员说,虽然“人造太阳”的奇观在实验室中初现,但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它所发出的电能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进入人们的家中。但他预测,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这一梦想最快有可能在30-50年后实现。
万元熙说,未来的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堆用于商业运行后,所产生的能量够人类用数亿年乃至数十亿年。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聚变反应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简单的回答: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原子核发生聚变时,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只要微量的质量就可以转化成很大的能量.
两个轻的原子核相碰,可以形成一个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这就是聚变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称聚变能。聚变能是核能利用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重要的聚变反应有:
式中D是氘核(重氢)、T是氚核(超重氢)。以上两组反应总的效果是:
即每“烧’掉6个氘核共放出43.24MeV能量,相当于每个核子平均放出3.6MeV。它比n+裂变反应中每个核子平均放出200/236=0.85MeV高4倍。因此聚变能是比裂变能更为巨大的一种核能。
核聚变能利用的燃料是氘(D)和氚。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水中大约每600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氘原子,海水中氘的总量约40万亿吨。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变所释放的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量计算,海水中氘的聚变能可用几百亿年。氚可以有锂制造。锂主要有锂-6和锂-7两种同位素。锂-6吸收一个热中子后,可以变成氚并放出能量。锂-7要吸收快中子才能变成氚。地球上锂的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两千多亿吨。用它来制造氚,足够用到人类使用氘、氘聚变的年代。因此,核聚变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在可以预见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时间内,水的氘,足以满足人类未来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聚变燃料,对于满足未来的需要说来,是无限丰富的,聚变能源的开发,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要。六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已在这方面为人类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典型的聚变反应是
411H—→42He+20-1e+2.67×107eV
21H+21H—→32He+10n+3.2×106eV
21H+21H—→31H+11H+4×106eV
31H+21H—→42He+10n+1.76×107eV
后三个反应的净反应是
521H—→42He+32He+11H+210n+2.48×107eV
即每5个21H聚变后放出2.48×107eV能量。
氘是相当丰富的氢同位素,在海洋中每6500个氢原子就有1个氘原子,这意味着海洋是极大量氘的潜在来源。仅在1L海水中就有1.03×1022个氘原子,就是说每1Km3海水中氘原子所具有的潜在能量相当于燃烧13600亿桶原油的能量,这个数字约为地球上蕴藏的石油总储量。
要使原子核之间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接近到飞米级。要达到这个距离,就要使核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电荷间极大的斥力。要使核具有足够的动能,必须把它们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几百万摄氏度以上)。因此,核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引起热核反应,氢弹就是这样爆炸的。
受控核聚变是等离子态的原子核在高温下有控制地发生大量原子核聚变的反应,同时释放出能量。氘是最重要的聚变燃料,海洋是氘的潜在来源,一旦能实现以氘为基本燃料的受控核聚变,人们就几乎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氢弹爆炸释放出来的大量聚变能、原子弹爆炸释放出来的大量裂变能,都是不可控制的。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十多年,人们就找到控制裂变反应的办法,并建成了裂变电站。原以为氢弹炸爆后能建成聚变电站,但并不如此简单,即使在地球条件下能发生的聚变反应:
31H+21H—→42He+10n+1.76×107eV
也只能在极高的温度(>4000℃)和足够大的碰撞几率条件下,才能大量发生。因此实际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必须在产生并加热等离子体到亿万摄氏度高温的同时,还要有效约束这一高温等离子体。这就是近几十年内研究的难题和期望攻克的目标。我国的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等离子物理所、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实验工程和理论研究各方面都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编辑本段]低温可控核聚变的新观点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抛弃了牛顿力学时代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微观世界成功的数学模型,但没有建立微观的物理图景——指出电荷的物理意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等等.本文通过对电荷分析,在分析物理图景,电荷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几种受控核聚变的方法。(本文的观点已和很多专家学者讨论过,遭到了一致的反对,认为是不可能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做过的事情怎么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呢。如果凭某某理论就断定是不可能的,那物理学还有什么发展。)
实验目的:1、验证对电荷的分析是否正确。
2、验证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同源性。
3、实现可持续的受控核聚变。
目前,受控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是劳逊判据,人类根据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但收效甚微。
轻核聚变及其基本条件
轻核聚变
所谓原子能主要指原子核结合能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从结合能图看,在轻核区结合能变化很大。轻核聚合引起结合能的变化而获得能量的方法称为轻核的聚变。下面是几个重要的聚变反应:
2H+2H→3He+1n+3.25MeV,
2H+2H→3H+1H+4.00MeV,
3H+2H→4He+1n+17.6MeV,
3He+2H→4He+1H+18.3MeV,
6Li+2H→24He+22.4 MeV,
7Li+1H→24He+17.3 MeV,
这些放能反应在实验室已经观测到,问题是怎样能够大量发生,前四个应的总效果为
62H→24He+21H+21n+43.15 MeV.
平均每个2H放出7.2 MeV,平均每个核子的贡献为3.6 MeV.大约是235U由中子诱发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贡献的4倍左右。
聚变截面
由于氘核-氘核、氘核-氚核、氘核和氘核-3He的反应截面是氘核动能的函数,氘核必须有0.01 MeV以上的动能,才有足够的截面获得能量输出,用加速器加速是不行的,因为将加速的氘核打在固体靶上,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同电子碰撞上,能够发生聚变的约为百万分之一,两束加速了的氘核对撞会由于多次库仑散射,累积的偏转可达900。0.05 MeV的氘核偏转900的截面约为5×10-22cm2,而聚变反应截面积只有10-26cm2,因散射偏转900的截面比聚变截面大5×10倍,因此两束加速氘核对撞的方法也不行。所有这些判断都是以目前的认识水平为依据的,这个认识水平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电”。如果知道“什么是电”这个基本问题。两束加速的氘核顺向撞击的方法是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可能方法,虽然从未这样做过。
目前的研究表明,只有在高温等离子体中热核聚变才有可能,在氘核聚变反应中,用的是氘气的等离子体,氘核和电子都处在相同温高,两者碰撞不会造成能量损失,氘核和电子作无规热运动,互相不断碰撞,碰撞几率很高,高温等离子体是不能与容器接触的,因为一接触,容器可能熔化或蒸发,原子序数较高的元素掺入等离子体后,发生很强的韧致辐射耗散能量,使等离子体温度下降。为了在这种条件下实现核聚变,提出了劳逊判据。
劳逊判据
氘核是带电的,由于库仑斥力,室温下的氘核不可能发生聚合反应,氘核要聚合在一起首先,必须克服库仑斥力,在核子间距小于10fm时才会有核力的作用,库仑势垒的高度为
e2 1.44fm·MeV
Ec= = =144keV.
4πξ 0r 10fm
现代的理论认为,两个氘核要聚合,首先必须克服这一势垒,每个氘核至少要有72keV的能量,相当于要具有5.6×108K高温,考虑到势垒贯穿和粒子的能分布,理论估计聚变的温度T 可降为10keV,约为108K,仍然是非常高的温度,这时所有的原了都完全电离,形成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因此核聚变又称热核聚变,上述理论模型是错误的,这种条件下发生核聚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基本粒子的结构,考虑到势垒贯穿和粒子的能分布,理论估计聚变的温度T 可降为10keV,该理论认为碰撞是以对撞为基础的,实际上对撞发生聚变的可能性极小。
除高温条件外,等离子体的密度n必须足够大,以保证氘核之间足够大的碰撞率,所要求的温度和密度必须维持足够长的约束时间t,保证温度和密度保持足够高,1957年劳逊(J.D.Lawson)把这三个条件定量地写成
nt=1014s/cm3=1020s/m3
T=10keV
这就是著名的劳逊判据:
劳逊判据的考虑如下:要保持等离子体在足够高的温度,必须向等离子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即要对等离子体加热。加热的方式可以通过向等离子体发射的高能中性粒子束,使电流流过等离子体加热。单位体积的加热加率Ph正比于等离子的粒子密度n:
Ph =Chn,
Ch为常数,在等离子体中的热核聚变单位体积产生能量功率为Pf,正比于粒子数密密的平方n2,正比于约束时间t:
Pf =Cfn2t。
要使热核聚变有净的能量输出必须有:
Pf > Ph,
因此
nt > Ch/Cf
这就是劳逊判据Pf = Ph的条件称为自持,这时输入和输出的能量相等。由此可见,按照劳逊判据实现核聚变太艰难了,条件太苛刻了,难道离开这个方法,就无路可走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个那就是要克服静电斥力势垒,这是关键。为此需要对静电斥力和电磁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虽然目前看起来这是互相割裂的,以实现持续的受控核聚变。
根据劳逊判据目前受控核聚变的几种方法:1、引力约束、惯性约束、磁约束、激光惯性约束。
在爱因斯坦先生设想的高速运动的接近光速的火车里,放着两个同种电荷,坐在火车中的观察者发现这两个电荷是互相排斥的。现在这列火车从我站立的地球上一点一闪而过,我观察到了两个电荷运动形成的电流。按照电磁理论这两个电荷之间应该是吸引力。那么这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到底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关系到什么是电,同时也关系到从一个参照系看另一个参照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尖锐的,坐在火车中的观察者看到同种电荷是互相排斥的,站在地球上的观察着发现运动的同种电荷是互相吸引的。矛盾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问题就出在现代物理学对参照系的定义和人们对地球这个万有引力控制的惯性系的认识上。作为一个可观察的参照系,作为这个参照系的物质必须是实在的,这些物质对于观察的对象必须能够有效的控制,否则是不可观察的。如果高速运动的火车是一个确定的惯性系可参照,那么被它控制的同种电荷之间是排斥力。在地球的参照系上看来,两个电荷之间仍然是排斥力。否则如果这个火车不能控制这些电荷,那么这个火车不能作为一个参照系存在,两个同种电荷之间是吸引力。在相互独立的两个惯性系上发生的事件不能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互相观察。因此,爱因斯坦设想的效应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参照系上发生的事件与地球上的没有任何区别,爱因斯坦的理论只能在某一参照系内有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同向时两个同种电荷应该互相吸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7
通俗来说,就是巨变是出现质量的亏损造成的!由质量转变成为能量,你说会有多打咯!根据质能方程E=MC2可以算出了~光速的平方,多大啊,算一下一千克所蕴藏的能量有多少??
要发生巨变得需要特别高的温度,才能达到核力发生做用的距离,但是原子带正电,要让原子克服静电力的,只能通过提高温度的办法获得足够大的动能了!
核聚变的定义: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 唯一最简单可行的 可控核聚变方式: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一百万千瓦的能量应该足够将几个普通氢原子拉近到足够的距离了。
核聚变的另一定义
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dao)、氚(chuan)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聚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们只能在氢弹爆炸的一瞬间实现非受控的人工核聚变。而要利用人工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就必须使核聚变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这就是受控核聚变。
实现受控核聚变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不仅因为核聚变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氢的同位素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
但是人们现在还不能进行受控核聚变,这主要是因为进行核聚变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发生核聚变需要在1亿度的高温下才能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可以想象,没有什么材料能经受得起1亿度的高温。此外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尽管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经过不断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反应,用强大的激光来加热原子等。可以预计,人们最终将掌握控制核聚变的方法,让核聚变为人类服务。
利用核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核聚变。裂变时靠原子核分裂而释出能量。聚变时则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较重的原子核而释出能量。最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读"刀",又叫重氢)和氚(读"川",又叫超重氢)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释出能量。 核聚变较之核裂变有两个重大优点。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
第二个优点是既干净又安全。因为它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是干净的。同时受控核聚变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所以是安全的。
目前实现核聚变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接近于成功,但要达到工业应用还差得远。按照目前技术水平,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诱惑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奋力攀登。
聚变热能
每克氘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5.8×10^8kJ,大于每克U-235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8.2×10^7KJ)。从能源的角度考虑,核聚变有几个方面比核裂变优越:其一,聚变产物是稳定的氦核,没有放射性污染产生,没有难于处理的废料;其二,聚变原料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提炼氘比提炼铀容易得多。遗憾的是这个聚变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以克服两个带正电的氘核之间的巨大排斥力(从理论计算,要克服这种库仑斥力需要10^9℃的高温)。氢弹的制造原理,就是利用一个小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产生瞬间高温引发上述聚变反应发生强烈爆炸。氢元素的几种同位素之间能发生多种聚变反应,这种变化过程存在于宇宙之间,太阳辐射出来的巨大能量就来源于这类核聚变。但我们目前尚没有办法在地球上利用这类核聚变发电,怎样能取得这样高的温度?用什么材料制造反应器?怎样控制聚变过程等各种问题尚无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1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法国的那个好像不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0
核聚变之所以能放出巨大能量,是由于核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很小很小的,而质子都带正电荷,根据库伦定律,相距如此近的质子间的斥力非常大,但是质子并没有因之而分开,约束这些质子在一起的就是核力,当发生核聚变反应时,这种能量被释放出来,伴随质量亏损,能量很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7
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这是一种核反应的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核聚变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可能成为未来的能量来源。核聚变燃料可来源于海水和一些轻核,所以核聚变燃料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
扩展资料:
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个体系,要想将原子核分裂成几个碎片或者核子,必然需要消耗能量,这个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如果各个碎片或者核子组成一个大的原子核时,必然会释放能量,这一切都是核力的作用的结果。
核能的本质就是自然界中的强相力与弱相力的结合通称。核聚变产生大量能量的根本是质量的亏损,这个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从系统形态的原因上看,其能量的释放就是原子核系统平衡形态被打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聚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5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 唯一最简单可行的 可控核聚变方式: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一百万千瓦的能量应该足够将几个普通氢原子拉近到足够的距离了。
核聚变的另一定义
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dao)、氚(chuan)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聚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们只能在氢弹爆炸的一瞬间实现非受控的人工核聚变。而要利用人工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就必须使核聚变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这就是受控核聚变。
实现受控核聚变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不仅因为核聚变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氢的同位素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
但是人们现在还不能进行受控核聚变,这主要是因为进行核聚变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发生核聚变需要在1亿度的高温下才能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可以想象,没有什么材料能经受得起1亿度的高温。此外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尽管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经过不断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反应,用强大的激光来加热原子等。可以预计,人们最终将掌握控制核聚变的方法,让核聚变为人类服务。
利用核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核聚变。裂变时靠原子核分裂而释出能量。聚变时则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较重的原子核而释出能量。最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读"刀",又叫重氢)和氚(读"川",又叫超重氢)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释出能量。 核聚变较之核裂变有两个重大优点。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
第二个优点是既干净又安全。因为它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是干净的。同时受控核聚变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所以是安全的。
目前实现核聚变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接近于成功,但要达到工业应用还差得远。按照目前技术水平,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诱惑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奋力攀登。
聚变热能
每克氘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5.8×10^8kJ,大于每克U-235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8.2×10^7KJ)。从能源的角度考虑,核聚变有几个方面比核裂变优越:其一,聚变产物是稳定的氦核,没有放射性污染产生,没有难于处理的废料;其二,聚变原料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提炼氘比提炼铀容易得多。遗憾的是这个聚变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以克服两个带正电的氘核之间的巨大排斥力(从理论计算,要克服这种库仑斥力需要10^9℃的高温)。氢弹的制造原理,就是利用一个小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产生瞬间高温引发上述聚变反应发生强烈爆炸。氢元素的几种同位素之间能发生多种聚变反应,这种变化过程存在于宇宙之间,太阳辐射出来的巨大能量就来源于这类核聚变。但我们目前尚没有办法在地球上利用这类核聚变发电,怎样能取得这样高的温度?用什么材料制造反应器?怎样控制聚变过程等各种问题尚无答案。
重水是什么?
水在电流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但是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电解到最后,总剩下少量的水,无论怎样都不能再分解了。直到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尤雷用光谱分析发现了重氢,人们才搞清楚,这难以电解的水,原来是由重氢和氧组成的。
普通的氢原子也叫氕,它的原子核就含一个质子,无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氕与氧结合,成为普通的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重氢又叫氘,这个字在希腊语里是“第二”的意思。氘的原子核比普通的氢原子核多一个中子,故相对原子质量为2。氘与氧的化合物也是水,不过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比普通水重百分之十,所以叫重水。
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的科学家这样重视重水呢?因为重水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在原子核反应堆里能降低中子的速度,又几乎不吸收中子,是最好的中子减速剂。只有经过减速以后的中子,才能有效地使铀235发生裂变,促使核裂变反应能够不断地进行。当时,有些国家在设法制造原子弹,没有中子减速剂就不能进行原子裂变的试验。
可是,制取重水又非常困难,因为它在水中的含量只占万分之一点五,平均大约每七吨水里,才有一千克的重水。要是采用电解的方法制取这一千克重水,就得消耗六万度的电,比熔炼一吨铝还大三倍。难怪重水这么宝贵,价值千金!
虽然重水总混杂在普通的水中,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很难分开,可是彼此的性质却又相差很远。
比如:普通水是0℃结冰,重水在3.82℃时变成冰;普通水在100℃沸腾,而重水的沸点是101.42℃。利用它们的沸点不同的特性,我们也可以用反复蒸馏的方法来制取重水。
在重水里,物质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里小得多,许多化学反应的速度也要慢得多。声音在重水里的传播速度也比在普通水里要慢一些。
我国核聚变装置
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实验实现了装置内部1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建立、圆截面放电等各阶段的物理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工艺鉴定组专家、中科院基础科学研究局金铎研究员在实验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EAST通过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工艺鉴定。 参与EAST研究合作的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盖瑞·杰克逊博士说:“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EAST装置是中国耗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而成的。
记者在实验控制室看到,这个近似圆柱形的大型物体由特种无磁不锈钢建成,高约12米、直径约5米,据介绍其总重量达400吨。
李建刚研究员说,与国际同类实验装置相比,EAST是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运行后获得等离子放电最快的先进核聚变实验装置。
“这意味着人类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李建刚说。
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而科学家们却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危机。
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为人类输送巨大的清洁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产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
中国于2003年加入ITER计划。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是这个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内主要承担单位,其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放电能力为创记录的1000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
EAST大科学工程总经理万元熙教授说,与ITER相比,EAST在规模上小很多,但两者都是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即两者的等离子体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术基础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至15年。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和奠定工程技术及物理基础的角度上说,EAST都将为ITER计划做出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并进而为人类开发和最终使用核聚变能做出重要贡献。
不过,万元熙研究员说,虽然“人造太阳”的奇观在实验室中初现,但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它所发出的电能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进入人们的家中。但他预测,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这一梦想最快有可能在30-50年后实现。
万元熙说,未来的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堆用于商业运行后,所产生的能量够人类用数亿年乃至数十亿年。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聚变反应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简单的回答: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原子核发生聚变时,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只要微量的质量就可以转化成很大的能量.
两个轻的原子核相碰,可以形成一个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这就是聚变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称聚变能。聚变能是核能利用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重要的聚变反应有:
式中D是氘核(重氢)、T是氚核(超重氢)。以上两组反应总的效果是:
即每“烧’掉6个氘核共放出43.24MeV能量,相当于每个核子平均放出3.6MeV。它比n+裂变反应中每个核子平均放出200/236=0.85MeV高4倍。因此聚变能是比裂变能更为巨大的一种核能。
核聚变能利用的燃料是氘(D)和氚。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水中大约每600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氘原子,海水中氘的总量约40万亿吨。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变所释放的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量计算,海水中氘的聚变能可用几百亿年。氚可以有锂制造。锂主要有锂-6和锂-7两种同位素。锂-6吸收一个热中子后,可以变成氚并放出能量。锂-7要吸收快中子才能变成氚。地球上锂的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两千多亿吨。用它来制造氚,足够用到人类使用氘、氘聚变的年代。因此,核聚变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在可以预见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时间内,水的氘,足以满足人类未来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聚变燃料,对于满足未来的需要说来,是无限丰富的,聚变能源的开发,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要。六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已在这方面为人类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典型的聚变反应是
411H—→42He+20-1e+2.67×107eV
21H+21H—→32He+10n+3.2×106eV
21H+21H—→31H+11H+4×106eV
31H+21H—→42He+10n+1.76×107eV
后三个反应的净反应是
521H—→42He+32He+11H+210n+2.48×107eV
即每5个21H聚变后放出2.48×107eV能量。
氘是相当丰富的氢同位素,在海洋中每6500个氢原子就有1个氘原子,这意味着海洋是极大量氘的潜在来源。仅在1L海水中就有1.03×1022个氘原子,就是说每1Km3海水中氘原子所具有的潜在能量相当于燃烧13600亿桶原油的能量,这个数字约为地球上蕴藏的石油总储量。
要使原子核之间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接近到飞米级。要达到这个距离,就要使核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电荷间极大的斥力。要使核具有足够的动能,必须把它们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几百万摄氏度以上)。因此,核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引起热核反应,氢弹就是这样爆炸的。
受控核聚变是等离子态的原子核在高温下有控制地发生大量原子核聚变的反应,同时释放出能量。氘是最重要的聚变燃料,海洋是氘的潜在来源,一旦能实现以氘为基本燃料的受控核聚变,人们就几乎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氢弹爆炸释放出来的大量聚变能、原子弹爆炸释放出来的大量裂变能,都是不可控制的。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十多年,人们就找到控制裂变反应的办法,并建成了裂变电站。原以为氢弹炸爆后能建成聚变电站,但并不如此简单,即使在地球条件下能发生的聚变反应:
31H+21H—→42He+10n+1.76×107eV
也只能在极高的温度(>4000℃)和足够大的碰撞几率条件下,才能大量发生。因此实际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必须在产生并加热等离子体到亿万摄氏度高温的同时,还要有效约束这一高温等离子体。这就是近几十年内研究的难题和期望攻克的目标。我国的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等离子物理所、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实验工程和理论研究各方面都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编辑本段]低温可控核聚变的新观点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抛弃了牛顿力学时代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微观世界成功的数学模型,但没有建立微观的物理图景——指出电荷的物理意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等等.本文通过对电荷分析,在分析物理图景,电荷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几种受控核聚变的方法。(本文的观点已和很多专家学者讨论过,遭到了一致的反对,认为是不可能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做过的事情怎么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呢。如果凭某某理论就断定是不可能的,那物理学还有什么发展。)
实验目的:1、验证对电荷的分析是否正确。
2、验证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同源性。
3、实现可持续的受控核聚变。
目前,受控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是劳逊判据,人类根据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但收效甚微。
轻核聚变及其基本条件
轻核聚变
所谓原子能主要指原子核结合能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从结合能图看,在轻核区结合能变化很大。轻核聚合引起结合能的变化而获得能量的方法称为轻核的聚变。下面是几个重要的聚变反应:
2H+2H→3He+1n+3.25MeV,
2H+2H→3H+1H+4.00MeV,
3H+2H→4He+1n+17.6MeV,
3He+2H→4He+1H+18.3MeV,
6Li+2H→24He+22.4 MeV,
7Li+1H→24He+17.3 MeV,
这些放能反应在实验室已经观测到,问题是怎样能够大量发生,前四个应的总效果为
62H→24He+21H+21n+43.15 MeV.
平均每个2H放出7.2 MeV,平均每个核子的贡献为3.6 MeV.大约是235U由中子诱发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贡献的4倍左右。
聚变截面
由于氘核-氘核、氘核-氚核、氘核和氘核-3He的反应截面是氘核动能的函数,氘核必须有0.01 MeV以上的动能,才有足够的截面获得能量输出,用加速器加速是不行的,因为将加速的氘核打在固体靶上,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同电子碰撞上,能够发生聚变的约为百万分之一,两束加速了的氘核对撞会由于多次库仑散射,累积的偏转可达900。0.05 MeV的氘核偏转900的截面约为5×10-22cm2,而聚变反应截面积只有10-26cm2,因散射偏转900的截面比聚变截面大5×10倍,因此两束加速氘核对撞的方法也不行。所有这些判断都是以目前的认识水平为依据的,这个认识水平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电”。如果知道“什么是电”这个基本问题。两束加速的氘核顺向撞击的方法是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可能方法,虽然从未这样做过。
目前的研究表明,只有在高温等离子体中热核聚变才有可能,在氘核聚变反应中,用的是氘气的等离子体,氘核和电子都处在相同温高,两者碰撞不会造成能量损失,氘核和电子作无规热运动,互相不断碰撞,碰撞几率很高,高温等离子体是不能与容器接触的,因为一接触,容器可能熔化或蒸发,原子序数较高的元素掺入等离子体后,发生很强的韧致辐射耗散能量,使等离子体温度下降。为了在这种条件下实现核聚变,提出了劳逊判据。
劳逊判据
氘核是带电的,由于库仑斥力,室温下的氘核不可能发生聚合反应,氘核要聚合在一起首先,必须克服库仑斥力,在核子间距小于10fm时才会有核力的作用,库仑势垒的高度为
e2 1.44fm·MeV
Ec= = =144keV.
4πξ 0r 10fm
现代的理论认为,两个氘核要聚合,首先必须克服这一势垒,每个氘核至少要有72keV的能量,相当于要具有5.6×108K高温,考虑到势垒贯穿和粒子的能分布,理论估计聚变的温度T 可降为10keV,约为108K,仍然是非常高的温度,这时所有的原了都完全电离,形成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因此核聚变又称热核聚变,上述理论模型是错误的,这种条件下发生核聚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基本粒子的结构,考虑到势垒贯穿和粒子的能分布,理论估计聚变的温度T 可降为10keV,该理论认为碰撞是以对撞为基础的,实际上对撞发生聚变的可能性极小。
除高温条件外,等离子体的密度n必须足够大,以保证氘核之间足够大的碰撞率,所要求的温度和密度必须维持足够长的约束时间t,保证温度和密度保持足够高,1957年劳逊(J.D.Lawson)把这三个条件定量地写成
nt=1014s/cm3=1020s/m3
T=10keV
这就是著名的劳逊判据:
劳逊判据的考虑如下:要保持等离子体在足够高的温度,必须向等离子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即要对等离子体加热。加热的方式可以通过向等离子体发射的高能中性粒子束,使电流流过等离子体加热。单位体积的加热加率Ph正比于等离子的粒子密度n:
Ph =Chn,
Ch为常数,在等离子体中的热核聚变单位体积产生能量功率为Pf,正比于粒子数密密的平方n2,正比于约束时间t:
Pf =Cfn2t。
要使热核聚变有净的能量输出必须有:
Pf > Ph,
因此
nt > Ch/Cf
这就是劳逊判据Pf = Ph的条件称为自持,这时输入和输出的能量相等。由此可见,按照劳逊判据实现核聚变太艰难了,条件太苛刻了,难道离开这个方法,就无路可走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个那就是要克服静电斥力势垒,这是关键。为此需要对静电斥力和电磁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虽然目前看起来这是互相割裂的,以实现持续的受控核聚变。
根据劳逊判据目前受控核聚变的几种方法:1、引力约束、惯性约束、磁约束、激光惯性约束。
在爱因斯坦先生设想的高速运动的接近光速的火车里,放着两个同种电荷,坐在火车中的观察者发现这两个电荷是互相排斥的。现在这列火车从我站立的地球上一点一闪而过,我观察到了两个电荷运动形成的电流。按照电磁理论这两个电荷之间应该是吸引力。那么这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到底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关系到什么是电,同时也关系到从一个参照系看另一个参照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尖锐的,坐在火车中的观察者看到同种电荷是互相排斥的,站在地球上的观察着发现运动的同种电荷是互相吸引的。矛盾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问题就出在现代物理学对参照系的定义和人们对地球这个万有引力控制的惯性系的认识上。作为一个可观察的参照系,作为这个参照系的物质必须是实在的,这些物质对于观察的对象必须能够有效的控制,否则是不可观察的。如果高速运动的火车是一个确定的惯性系可参照,那么被它控制的同种电荷之间是排斥力。在地球的参照系上看来,两个电荷之间仍然是排斥力。否则如果这个火车不能控制这些电荷,那么这个火车不能作为一个参照系存在,两个同种电荷之间是吸引力。在相互独立的两个惯性系上发生的事件不能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互相观察。因此,爱因斯坦设想的效应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参照系上发生的事件与地球上的没有任何区别,爱因斯坦的理论只能在某一参照系内有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同向时两个同种电荷应该互相吸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2
核聚变之所以能放出巨大能量,是由于核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很小很小的,而质子都带正电荷,根据库伦定律,相距如此近的质子间的斥力非常大,但是质子并没有因之而分开,约束这些质子在一起的就是核力,当发生核聚变反应时,这种能量被释放出来,伴随质量亏损,能量很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2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法国的那个好像不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0:01
通俗来说,就是巨变是出现质量的亏损造成的!由质量转变成为能量,你说会有多打咯!根据质能方程E=MC2可以算出了~光速的平方,多大啊,算一下一千克所蕴藏的能量有多少??
要发生巨变得需要特别高的温度,才能达到核力发生做用的距离,但是原子带正电,要让原子克服静电力的,只能通过提高温度的办法获得足够大的动能了!
核聚变的定义: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 唯一最简单可行的 可控核聚变方式:
以 普通氢原子(其他原子也可以,但是需要的 启动能量 更为巨大) 为反应原料,通过 降温(和其他降低物质能量) 的方法,缩小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直到原子核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能量。
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一百万千瓦的能量应该足够将几个普通氢原子拉近到足够的距离了。
核聚变的另一定义
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dao)、氚(chuan)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聚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们只能在氢弹爆炸的一瞬间实现非受控的人工核聚变。而要利用人工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就必须使核聚变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这就是受控核聚变。
实现受控核聚变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不仅因为核聚变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氢的同位素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
但是人们现在还不能进行受控核聚变,这主要是因为进行核聚变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发生核聚变需要在1亿度的高温下才能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可以想象,没有什么材料能经受得起1亿度的高温。此外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尽管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经过不断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反应,用强大的激光来加热原子等。可以预计,人们最终将掌握控制核聚变的方法,让核聚变为人类服务。
利用核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核聚变。裂变时靠原子核分裂而释出能量。聚变时则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较重的原子核而释出能量。最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读"刀",又叫重氢)和氚(读"川",又叫超重氢)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释出能量。 核聚变较之核裂变有两个重大优点。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
第二个优点是既干净又安全。因为它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是干净的。同时受控核聚变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所以是安全的。
目前实现核聚变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接近于成功,但要达到工业应用还差得远。按照目前技术水平,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诱惑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奋力攀登。
聚变热能
每克氘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5.8×10^8kJ,大于每克U-235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8.2×10^7KJ)。从能源的角度考虑,核聚变有几个方面比核裂变优越:其一,聚变产物是稳定的氦核,没有放射性污染产生,没有难于处理的废料;其二,聚变原料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提炼氘比提炼铀容易得多。遗憾的是这个聚变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以克服两个带正电的氘核之间的巨大排斥力(从理论计算,要克服这种库仑斥力需要10^9℃的高温)。氢弹的制造原理,就是利用一个小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产生瞬间高温引发上述聚变反应发生强烈爆炸。氢元素的几种同位素之间能发生多种聚变反应,这种变化过程存在于宇宙之间,太阳辐射出来的巨大能量就来源于这类核聚变。但我们目前尚没有办法在地球上利用这类核聚变发电,怎样能取得这样高的温度?用什么材料制造反应器?怎样控制聚变过程等各种问题尚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