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19: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7 02:53
宋代我们都知道,其经济发展在可谓是盛唐之后的封建顶端,却依然逃脱不过天灾的侵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宋代对待天灾及荒难之后的应对态度和举措,却并不可以简单归纳为一种强权*下的消极举措,而更倾向于一种主观态势下的积极之举。这就完全要得益于宋代首次开创的软法应对策略,也正是这种措施,才使得宋代王朝在经济与*,强权与软法之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方能延续三百余年国祚不衰。
一、 天灾来临前的先知先觉,北宋荒政下,软法应对的积谷防饥之举
历朝历代对待灾荒善后的最好举措就是提前建立危机时刻救荒的备用粮仓。对于宋朝而言,这也是一项值得国家和**投入较大人力、物力的应急手段。宋代汲取汉唐以来各朝的救荒经验,在此刻得以大成,*下令修建的度荒粮仓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只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灾荒的被动赈灾工具,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积极的担当了调和灾荒期间,社会市场经济的控制者。
这一点就与前朝乃至于后朝的粮仓赈灾行为有了很大的不同。粮仓虽然储备多,但如果一昧的只利用粮仓中的储备粮来缓和灾荒危机,那么迟早会入不敷出,再次爆发灾荒忧患浪潮,这也即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而宋代**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充分把握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性,以国有粮仓的存在,积极把控市场经济中粮食的上下浮动价格。“常平仓国家并无所费,而人民实受其益,实可称法良意美。”常平仓在连年丰收,米价低迷之时,大量采购,灾荒期间,米价飞升,又开仓济民,同时大量抛售,拉低米价,从宏观的角度对粮食价格进行有效的*,这也即是宋代常平仓建立的初衷。
二、 *阶级矛盾的有效调和,软法执政过程中的“劝分”举措
宋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稳定的发展,在社会结构中逐渐出现了另一种层次阶级的代表,也就是宋代特有的富民阶级。这里的富民阶级绝不是仅仅代指上层社会中的高层权贵,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发家的小众阶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还是处在与普通百姓相同的层次之上,只不过,由于宋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优先摘取了丰硕的胜利之果,但却并没有得到*层面上的国家认可,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自身财富的多少。
当灾荒到来之际,富民收紧手中存粮,以待日后高价抛售,而流离失所的灾民却青黄不接,高昂的米价,更是对本不富裕的流民雪上加霜,于是在这种危机关头,*差距的影响逐渐显现,向活而存的遇难灾民就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早于地方*的赈灾*,率先使用暴力冲击富民阶级的私人粮仓,也即是“发廪”。
三、 荒政下的软法应对,北宋*秉持的责任之道
宋代荒政期间,赈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在于一系列济民措施的完善,更在于宋朝**心中一直秉持的责任之道。以劝分*为例,虽然后世多有效仿,但以最终实施的结果来看,往往皆是顾头不顾尾的仓皇之举。劝分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被魔化成为了一种*强制高压下的必然措施,为了一时之利,去激化社会某一阶级的自得利益,实在是下下之策。而宋代**则是很清楚的意识到了社会阶级一体的硬性原则,了解赈灾行为背后,*应当秉持的责任之道,而绝非富民阶级应当承担的必要义务。
四、 文治与德政的双管齐下,软法应对背景下的*基础
宋代软法策略的成功,与当时的*氛围环境也有很大的关联所在。宋代讲究的是文人治国,文治的理念自宋初开始就贯穿整个宋代三百余年。宋太祖开国之后,便以文治为国家执政重心,此后,历代君王皆以仁治作为治国根本。正是宋代*执政者的这种体恤下民、仁*国的态度和做法,才使得荒政期间的软法策略实施不至于沦为空谈。
宋代荒政期间软法应对的成功,有其必然因素存在,多方文治、仁政措施的积极实行,背后展现的宋代*及各地方*对待灾荒善后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软法应对的基础条件是宋代执行近百年的文治和德政氛围。科学的措施加上合理的**结构掌控,才使得宋代在应对灾荒之后,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发挥出万分的功效。灾荒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则是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执政措施和崩溃状态下更显冲突的社会阶级秩序的崩塌。人心散了,国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