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的周记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04: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21:01
“整理与复习”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它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定得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复习的愿望,把平时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理出知识的整体框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新课标”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复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张扬个性,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归纳整理 实施创造
在整理复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如: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首先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品质。在复习时,把本单元的概念(写在小块磁板上)没有规律地分散在大黑板上,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也有同样的卡片,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下内容:1、按照一定得概念之间的联系,把他们绘制成知识网络图。2、要配有相应的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得到充分的讨论之后,教师让学生派代表到黑板前把概念归类,若有人不同意别人的排列,可讲清依据说服大家。比如有的组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归入偶数、奇数的范畴,而另一组同学不同意,原因是偶数、奇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否能被2整除与3和5的整除没有关系,应归入“2”的枝干。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根据整除引出与之相关的“因数”和“倍数”,再根据约数个数的多少引出质数和合数,包括特殊数1等等,最后由同学们共同完成这个树状图。第二环节,教师让学生把组内中有价值的习题展示给全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如:判断1、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在( )里填质数8=( )+( ),30=( )+( )学生积极性很高,争着提问题,回答问题,教师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享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复习课,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整理与沟通,从而达到回顾知识原状并进行不同程度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把内在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情景 环环相扣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复习“立体图形”这一单元,先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表格图,课堂上各小组先展示表格,按图形的特点分类整理。第二环节,创设生活情景,如情景一:*家正在装修,客*8米,宽5米,工人要铺3厘米厚的水泥地板。家门口有一堆圆锥形状的沙土水泥混合土。底面周长6.28米,高1.5米,这堆混合土够用吗?请学生帮*算一算。V=8×5×0.03=1.2立方米 v锥=1/3×3.14×(6.28÷3.14÷2)2 ×1.5=1.57立方米,学生很快算出水泥堆数量够用。情景二:*家装饰房子,想买一个漂亮的鱼缸,她发现有这样几种型号:A、长6分米 宽6分米 高6分米 B、长9分米 宽6分米 高4.2分米 C、长5分米 宽5分米 高7.75分米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看到的鱼缸大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草图。学生口述这三个鱼缸是两个无盖长方体,一个无盖正方体。这三个鱼缸哪个用料多,哪个用料少?学生计算。这是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用料相等,哪个体积大呢?老师想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鱼缸,请同学们为我出谋划策,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有的同学从容积的大小角度出发,建议老师买B号鱼缸,因为它的容积大,可以多放一些鱼和水草;有的学生从鱼缸的形状入手,建议教师买C号鱼缸,因为它的形状好看,装在家中比较美观。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以上复习,学生完全没有重复练习的感觉,而倍感新意,课堂参与热情高。
三 、 明确算理 提高技能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复习计算时要抓住典型例子,突出算理与方法,使学生计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如在复习计算时出示三组典型训练题
(一)判断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400-298 478+198-78+102 97×99+97 99×97/98 (0.25×4-0.8)×5
(二)想运算顺序,直接写得数.
68-68×0 15-15÷15 1×1÷1
15×4÷15×4 28+17-28+17
(三)计算 :
16×84+936÷72 1÷(1.2-0.125×8)
第一组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互相交流方法,比比谁的方法更简便,每个小组把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展示给全班,并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扩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第二组和第三组是训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计算能力,特别是15×4÷15×4 28+17-28+17是学生最易出错的,所以做题前先让学生分析运算顺序,再按要求做题。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按先后顺序到黑板上板演,这样加强学生对典型基本题的训练,促进学生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强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解题的技能。特别对于中差生要求他们本子左侧写脱式计算,右侧把每一步的过程都写完整,如通分过程、数的互化,除法变乘法都用小算式列出来,整数运算的竖式也写在右侧。这样从实际出发,减少了计算错误,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效率和树立了自信。
四 、 精心预设 激发挑战
数学的学习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有时也充满挑战,充满*。复习课上教师设计要独具匠心,容灵活性、开放性与一体。如在教学复习“分数应用题”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两组练习题(1)果园里有苹果树4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3/4,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苹果树40棵,是桃树的4/5,桃树有多少棵?(3)果园里有苹果树40棵,桔子树比它少1/4,桔子树有多少棵?(4)果园里有苹果树40棵,比杏树多1/4,杏树有多少棵?这组练习重在两类应用题的对比,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比较。让学生分析并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然后由前者拓展出“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是多少”,后者拓展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比较。学生看似简单,但稍一分心就容易出错。第二组(1)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小军乘车行了全程的1/4,还剩多少千米没行?(2)小军乘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40千米,正好行了全程的1/4,还剩多少千米到乙地?(3)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小军先行了全程的1/4,又行了全程的1/2,还剩多少千米?(4)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小军行了全程的3/4,又行了1/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这组题虽说不是太难,但也设有埋伏,特别是“行了全程的3/4,又行1/2千米”要看清3/4和1/2千米,最容易上当。这两组练习设计量不多,但是启发性强,把原本枯燥的复习题变成了引领学生攀登的一级级“阶梯”,使单调的数量关系融合于具体的解题过程,并在其中设立小障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变幻莫测,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即基本数量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知识前后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加深理解,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正是这样的练习题,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战胜自我的*,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进一步激起探索的*。
总之,在整理与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目标,较好的把握新课改理念下整理复习课的尺度,把原来教师讲,学生练,错了在讲再练的旧的复习模式加以改革,让学生经历复习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整理---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还从同学之间的镜像效应中督促自身,在认知与情感,态度各方面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