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09: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5
想必很多读者朋友在小时候都学过这两句诗。这两句诗语出唐代大诗人,人称“诗豪”的刘禹锡的名作——《乌衣巷》。全诗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朱雀桥” 、“乌衣巷”以及“燕子”这几个意象的描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昔盛今衰,繁荣难再,时过境迁的凄凉感。
《乌衣巷》这首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那么这首诗中的“朱雀桥”、“乌衣巷”有何奥秘?为何通过这两个意象进行简单的描写就能够营造出如此深刻的沧海桑田之感呢?而诗中的“王谢”又为何能够作为繁盛家族的代名词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乌衣巷的所在地。乌衣巷,地处南京,秦淮河畔。南京,古称金陵、建康等,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共六朝在此建都。沿江沿海,自古繁华。而乌衣巷能够以繁盛名留史册,就是在这六朝中的东晋一朝。
乌衣巷在东晋时期无比繁盛,其原因是因为这里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两大世家大族的居住之地。而这两大家族,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猜到了。就是《乌衣巷》里提到的王、谢两家。
王家,也就是琅琊王氏。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登基前,便是世袭的琅琊王。身为琅琊第一望族的王家早在东晋建立前便已经与日后的东晋开国之君打过交道。随着后来西晋国内内乱不断,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借机南下进入中原,爆发了“永嘉之乱”。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眼瞅着这北方中原是待不下去了,于是率领中原群臣百姓,南渡长江,也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王家作为名门望族,在士林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使得初来乍到的琅琊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建立了东晋政权,登基称帝,也就是晋元帝。
随着东晋的建立,王家也发展到了顶峰。这时,王家有两位人才不得不提,一位是官居宰相,位极人臣的王导;另一位则是王导的堂兄,督六州军事的大将军王敦。
这两位堂兄弟分别把持着东晋的内政和军事,一内一外、一文一武,包揽了东晋朝堂的大权。以至于当时有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来形容王家的权势之盛:“王与马(司马),共天下。”除了在官场上的繁盛,王家还出了著名的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可见王家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