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6:27
柱子下面这块石头,它的大名叫做“柱础”,在《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上对它的解释是:木柱下所垫的石墩,叫柱础,又叫柱顶石。其作用主要是传递上部荷载,同时可防止地面潮湿和碰磕损破柱脚。通俗来说,它就是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同时防止木质的柱子底部受潮。咱们古人建房子一般都是用木头先搭起整个架构,在最早的时候这木头是直接“种”进土里,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将木柱子直接“种”进土里,不仅不结实,容易倒,而且时间长了,木头的底部会受潮,因此,人们开始在木头底部“做文章”,最早是铺一些鹅卵石。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柱础”痕迹发现于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上。而到了先秦时期,开始出现铜质和木质的柱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用石头做柱础其实效果是最好的,同时由于人们审美的提高,很多工匠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柱础上,从而形成了样式非常多样的柱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