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2:22
①傅道彬《晚唐钟声》,看到这样一段话: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②“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从两段《道德经》的引文中,可以隐约得感觉到老子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被历史遗忘的原始时代。
在从《史记》和朱熹注的序言中,可以知道老子曾是周朝的史官,对前朝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的哲学观点也是从历史中得来的(朱熹的看法)。因此,老子可能对距他不是太远的母系社会有大概的了解,并影响到他的哲学观。
③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在唐诗中可常见到月的边塞意象、月的时间意象、月的愁绪意象、月的情爱意象
希望能帮你点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40
最喜欢那首写中秋的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1:15
嫦娥奔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3:0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人对月亮向来情有独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国人心目中,月亮就是美和善的象征。古往今来,状月咏月的诗词何可胜数?其中的佳词丽句,倾倒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谓道出了天下人珍视亲情的共同心声。无论是圆月与弯月,人们凝望着她那皎洁如银或玲珑似玉的面容,每每会勾起心中无限波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5:1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人对月亮向来情有独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国人心目中,月亮就是美和善的象征。古往今来,状月咏月的诗词何可胜数?其中的佳词丽句,倾倒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谓道出了天下人珍视亲情的共同心声。无论是圆月与弯月,人们凝望着她那皎洁如银或玲珑似玉的面容,每每会勾起心中无限波澜。
状月生动形象能唤起人的美感,而咏月述怀言志则能引动人的心弦产生共鸣。若写月中能融进理性内容,则诗词的思想蕴含又更进一层了。王阳明的哲理诗《蔽月山房》就是一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为王年幼时所作,揭示的是立脚点的高低,眼界的宽窄,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就能有此识见,他的哲人气质从小即见端倪。言理载理的诗并非只在宋代后才出现,李白《把酒问天》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句,就不仅表现了人生有限,岁月无穷的感悟,还隐含着无论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着同一个月亮的审视与见证,生命渺小,历史永恒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月亮是地球的姐妹,而地球上的中国人长期受“月文化”的熏陶,便似乎有了“月亮情结”;中国农历以月亮的一轮圆缺为一月,撮合婚姻叫“做月老”,女人生孩子叫“坐月子”,孩子满月岁时要喝“满月酒”,人的一生叫“度岁月”……这种对月亮特殊的情感与泛用,在现当代竟与社会*、经济、文化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为“中国的月亮与外国的月亮孰圆孰不圆”的争论。地球上的人,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所见的本是同一个月亮,从天体学角度讲,争论似乎没有意义;但争论中的“月亮”是一个借代,此月亮非彼月亮,争论就有特定的内涵了。当“月亮”所借代的是历史文明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月亮’就是比‘外国月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