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4:46
一、根本上的区别:波长范围不同
1、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
2、短波辐射
短波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0.5微米。
二、表现形式不同
1、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面和大气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 K,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
2、短波辐射
短波辐射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微米)、红外线(>0.76微米)和紫外线(<0.4微米)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三、影响因素不同
1、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主要受云层的影响。大气对长波辐射的散射削弱作用极小,可以忽略不计(云和尘埃等大颗粒较多的情况除外)。因而研究长波辐射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吸收作用,而忽略散射。
2、短波辐射
到达地球表面的短波辐射,除了受太阳常数以及平均日地距离等天文因子影响外,还受到地球大气的强烈影响,其中包括: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地形、大气气溶胶、海冰、纬度、水汽等。
主要分类:
可见光也属于辐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分类为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一般普遍将这个名词用在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非电离辐射则否。辐射活性物质是指可放射出电离辐射之物质。电离辐射主要有三种:α、β及γ辐射(或称射线)。
电离辐射
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一般而言,电离是指电子被电离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由于细胞由原子组成,电离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个细胞大约由数万亿个原子组成。电离辐射引致癌症的几率取决于辐射剂量率及接受辐射生物之感应性。α、β、γ辐射及中子辐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够高能量电离原子。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之能量较电离辐射弱。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而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非电离辐射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被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不同的非电离辐射可产生不同之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