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2 19:12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26 01:02
1、八达岭长城有八个烽火台因此得名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
2、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6:17
5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公里,最远的不超过5公里。
1.名称由来:“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2.主要功能: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3.建筑构造: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6:18
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6:18
八达岭长城一共有好多个烽火台的,这种风格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的具体的数字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