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1 17: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3:06
红楼梦中有一个痴迷于诗的人,那就是香菱,她的三首咏月诗,一首比一首有韵味和内涵。
初级阶段,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毕竟是第一首诗,是香菱初学时写的,这首诗看起来比较直白。
“清光皎皎影团团”月光很亮,出门在外的旅客看见月亮不免产生愁思,这些都是一些大家写的很多的套话,而翡翠楼和玉镜冰盘都是对月亮很常见的比喻。
因为月亮的缘故,不用再点蜡烛了。
薛宝钗对这首诗的评价说“这个不好,不是这种作法”。
林黛玉评价说“措词不雅,是因为读的太少,被束缚住了”
所谓的被束缚,就是写了一些陈词滥调,没有什么新意。
模仿阶段,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作为香菱的老师,林黛玉在指导香菱写诗时,曾经说过“放开了胆子,大胆去写”香菱这次诗歌写得比前面要放开与大胆了些。
第一句,就写到了月色,但是没有切入正题,第二句“试看晴空护玉盘”正式咏月开始,她借用了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比第一首诗的“玉镜,冰盘”要有韵味。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这一句比较清新,通过写月下的景物来渲染柔和的月色。
而“只疑”和“恍若”,这两句就显得有些直白,最后两句也是写景的。
全诗都是月下景色的表相描写,没有更多的意境和寄托,也没有过少艺术空白可以回味。
关于这首诗,薛宝钗评价为“不像咏月诗”。
林黛玉则评价为“过于穿凿了,还需要另作”
总起来说,大家还是对这首诗没有首肯,认为她只是停留在外表的刻画上。
第三阶段,梦中成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当然是经过前两首历练之后的成功之作。
古人有月亮是“太阴之魂魄”的说法,诗的开篇“魄自寒”就有了凄凉之感,而“精华难掩”感觉有了人的意味,比前两首的“冰盘,玉镜”“玉盘”要高明很多。
“一片砧声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这一句看起来是写月夜的深沉寥廓,但是给人的感觉分明是人的孤单寂寞。
这种愁思是绵长的,香菱自幼被拐卖,没有任何亲人,对于家的记忆也是模糊的。
她身边只有一个浪荡子薛蟠,虽然两个人从没有和谐恩爱,但是除了他之外,香菱心中是空白的,她没有任何人可以思念。
在绵长的月色中,她夜不能眠,她在思念谁?谁在她的愁思中?她满怀的愁绪,一怀心事,只能托付给这难以言说的半轮残缺的月亮了。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同一片月色下,有多少男子漂泊在外,有多少女子凭栏远眺,忍受着离别的相思。
这种意境一下就上升了,这种情绪,不属于香菱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有着同样的游子和思妇的。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一个句问做结尾,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
嫦娥因为登上月亮而成仙,但是想必她的孤单和凄凉和人间应该没有两样吧。
无眠之夜“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是多数人的疑问吧?无论是天上还是凡尘,这样诗的内蕴加深了。
这首诗一出,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她的刻苦学习终于成功。
总结:香菱容貌貌似秦可卿,兼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美貌,品性温柔单纯,但是时运不济,命运不佳,本来有比较高贵的出身,但是沦为奴隶。
遇到薛蟠,不懂得更不会珍惜,好在她对吟诗作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才没有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沉沦,保持了自己灵魂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