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 调查“家乡的年俗”的1000字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01:5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9 06:11
石家庄市郊白佛村解放初期村民绝大多数住的是土坯房。有的生活困难的,打不起土坯就住板打墙的房子,也就是用土拍起来的墙,房顶上铺一层秫秸,秫秸上压一层泥。到了雨季,房顶上的泥被冲掉了,为防止漏房,第二年就再压一层泥。平时站到房上往周围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象一片片茅草地。
生活好一些的人就盖表砖房,也就是墙的外层垒着横立着的砖,砖里边垒着坯。
打坯一般在秋季。种过麦子后,农活不忙了,也过了雨季,第二年要盖房子的人家就开始打坯。打坯用的土都是在个人地里挖坑,浇上水湮地,等水渗下后,地里的土不湿不干时就可以打了。没有地的人也可买土打坯。打出的坯的尺寸长1.25尺(40公分)宽6寸(20公分),厚3寸(10公分).
盖房时生活富裕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看看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盖房吉日。如果今年兴盖北房,就不能盖东房和西房。如果今年兴盖东西厢房就不能盖北房。如果想盖,就必须“偷盖”,也就是上在披红檩时要在太阳没出时上,披红檩一般都是从正面数第二根檩条,檩条上贴着用红纸写的“上梁大吉”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般上梁要正午时间,边上梁边放炮,意思是去邪。
盖房时,当家一姓的人都去忙。如果盖房户条件好的可管人们饭吃,如盖房户条件差,那帮忙的人就各回家吃饭。
房子的宽度根据自己的基大小而定,如果盖北房,东西长够三丈,所盖的三间房就是准丈,叫大三门,如果不够准丈就叫小三间,一般盖的房用梁都是1.35丈(4.5米),富裕些的户也有用梁1.5丈(5米),当然房子进深就大些。
一般的盖三间房,如果有老少两辈,就断两个墙,按传统说法,东边为大,西边为小,所以老人就住东套间,儿子住西套间,中间为中堂屋。如果不是两辈人就可断一个墙,这样的房就叫一明一暗。
一般的人家不管条件好坏,盖房都要盖门洞,如果门洞是坐北向南开的,就可盖东西厢房,或是只盖东厢房而不盖西厢房,但决不可只盖西房而不盖东厢房。猪圈就设在院子的西南角。如果门洞是坐东向西开的,就盖西厢房而不能盖东厢房,猪圈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如果门洞是坐西向东开的,就盖东厢房而不能盖而厢房,猪圈设在西南角。
炕都在北屋前墙顺窗户垒,因没钱买煤,都是在晚上睡觉前烧烧炕。也就是在炕的边墙上垒个洞,冷了就放上柴木烧烧,不冷了就不烧。
解放后,又时兴了炕前中间地下垒煤火,煤火是和炕通着,冬天把煤火生着,炕就热乎了。
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盖房时,都在进街门的影壁墙上垒个窑,供奉土地爷。如果有的人家出了秀才,就不用供奉土地爷了,据说秀才和土地爷是平等的。人们除了供奉土地爷外,还要供奉灶火爷。
20世纪60年代时兴了一二墙,也就是把砖横着垒,也叫跑砖,跑砖墙里再垒一道坯墙,这样的墙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墙厚,所以住着冬暖夏凉。条件好一些的人家有的也就把三间房盖成四梁八柱的,四梁就是前后墙上和两个断山墙上都有一个梁。八柱就是把三间房断开间后,一个墙角一根柱子。这样的房子非常坚固,梁和柱子都凿铆咬口,是一种比较能防震的房。
70年代又时兴了二四墙,也就是墙全部是用砖垒的,墙厚24公分。
到了1985年,白佛村一部分村民又盖起了二层的单面楼。上下各三间,东西长10.5米,第一层的进深为6.5米,因为第二层阳台占去1.5米,所以第二层的进深就为5米,大部分楼梯设在了楼外靠东墙的地方。
到了1990年,人们对单面的二层楼有些不满足了,于是有的房又盖起了双面楼。东西长仍为村委会规划的10.5米,但进深由6.5米发展到10米或11米。楼内有一走廊,走廊两侧为单元式的房间,分设为客厅、卧室、厨房、洗澡间和卫生间等。大部分楼梯都设在了楼内,有的在楼的中间,有的在楼的一边。有的注重装饰,还在客厅的正面墙上吊一大型的壁画,顶上装有华丽的大吊灯,墙上装有壁灯。地面有做水磨石的,有铺地板砖的,还有一少部分户铺了地毯。真可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四壁生辉,家家如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19
你家乡在哪里啊?这都不说,谁知道该怎么给你整啊?
网上整了2个,你看着办吧
第一个:
我的家乡河南鹿邑位于中原东部的黄泛区,有着大年初一早上家家只吃“素扁食”(素饺子)、“火菜”和“姥娘吃大馍,外甥搬枣山”的独特年俗,所反映的就是家乡人民勤俭与舍得的精神风貌。
大年初一早上,这一天家家早餐一个样,都只吃用韭菜、鸡蛋、粉条包的“素扁食”和用胡萝卜丝、黄豆芽、粉条调制的“火菜”。老人们说,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吃素食,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能大手大脚、大鱼大肉,要节俭过日子。“火菜”里的胡萝卜丝象征的是红红火火,黄豆芽象征的是金玉满堂,粉条象征的是细水长流。
大年初二是走亲戚的第一天,女儿拖家带口回娘家置办的年礼中,有一样不可缺少,那就是“大馍”。老人们说,以前家里普遍都很穷,白面馍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天,所以“大馍”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年礼。过年走亲戚,每一家都会拿出最好的菜和酒招待亲朋,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
家乡年俗的勤与舍,与现在时尚的“低碳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殊途同归。
第二个: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年画、剪纸、春联、鞭炮等年俗,一直是过年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年俗开始式微,一些新的“年俗”正在产生。年俗正在新与旧之中嬗变。
专家说,对于优秀的传统年俗,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对于新的"年俗",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年才更有活力,更加灿烂。
从年画到春晚:新旧“年俗”的传承
“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是武强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这是著名作家铁凝对儿时春节的回忆。
最早的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千百年来,年画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河北武强县年画博物馆中有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从这一模型中可以发现,年画在春节中占的分量。在这座民居中,年画无处不在: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牛廊马厩都不能拉下。各类年画各就各位,绝不含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说,在农耕社会中尤为重视年的意义,作为张扬生活理想并可视的年画必不可少。年画行家将旧时年画形容为“贴在墙上的电视机”,因为长期以来,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喜庆的作用,更多时候,它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媒介。
这种“贴在墙上的电视机”度过了千年之久的辉煌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画经历了这个世纪初最后的鼎盛时代,然后走向衰亡期。也许是巧合,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的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远比年画富有更多的娱乐和教化功能,因此人们很快接受了它,并越来越喜欢它。
将春节和电视直接联系起来的是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电视台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20多年来,春晚每年一次,尽管人们对它的议论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的是,春晚仍是大多数老百姓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
年画的衰落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网络时代:数字化年俗
年近七十的爷爷常常会向十多岁的孙子讲过去的事情,尤其会津津有味地回忆自己小时候过春节的情景:一进腊月,就闻见了年的气息。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到二十八采购年货,二十九祭祖先,大年三十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穿新衣服,拜年讨压岁钱。一直到正月十六,年才进入尾声。
十多岁的孙子对这些年俗,有的清楚,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没经历过。长在“E时代”的人,很多事情在网络上就完成了。科技使得年俗有了新的载体,年俗从现实中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中。
20年前,12岁的王卫拉着父亲的手,从家里一直走到年货市场,挤进人群。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大事。在那个时候,中国各地的腊月市场,都是一派喧嚣热闹的场面。王卫说,那次,拥挤的人群将他和父亲冲散了,他吓得哭了。
2007年2月10日,已过而立的王卫坐在电脑前,上了一家购物网站,发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大米、花生油、速冻水饺等等,货到付款,不需要支付送货费用。王卫说,网上购物失去了实地购买的许多乐趣,但有失必有得,网上年货品种丰富,有的还是本地市场上没有的,最让他满意地是网上购物使他节省了很多时间。
拜年的方式也在改变。许多人还记得小时候被父母带着,走家串户,“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视频拜年、电子邮件和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在天边的人变得近在咫尺,你可以看到他的样子,也可以听到他的声音。通过网络传达彼此的思念和问候,即使在10年前,这种事情还是想都不敢想。
数字化时代,年俗也越来越数字化。在网上,你甚至可以包虚拟的饺子、放虚拟的鞭炮,你能想出的事情网上基本能实现。传统的春节与现代的科技融合在一起,网络为春节增添了新活力。
面临消逝的和需要挽留的
鞭炮、春联、剪纸、年画,多少年来,这些东西是春节不能缺少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春节道具逐渐走向了没落。
年画的境遇是显而易见的,它面临的不仅是市场萎缩的问题,更是年画艺人的断代。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顺说,年画看似简单,其实分为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裱画等几道工序,以前的艺人只要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到两门,就可称为民间艺术大家。2003年,天津市摸底调查时发现,当时能熟练掌握年画工序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另一个年画之乡河北省武强县,刻版、印刷的老艺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许多老艺人在年画凋敝的时候转行。
30年前的中国北方,家家户户不是现在的玻璃窗户,而是下半格是玻璃,上半格是麻纸。为了美观,人们在麻纸上贴上剪纸,称为“窗花”。在以黄灰色为主调的北方冬天,窗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亮丽的风景。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四,撕掉旧的窗花,贴上新的窗花,是这一天的头等大事。人们通过张贴窗花来表示“辞旧迎新”。
如同年画一般,剪纸内容无所不包,在老艺人的手下,剪纸包括了花鸟鱼虫、深化传说、历史故事……但和年画的命运一样,现在寻常百姓家难以看到它的身影,成了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至爱。
许多传统的年俗正在消逝。无论是年画、剪纸还是春联,它们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产物,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内容。面对优秀年俗文化的衰落,保护和传承,倡导和宏扬,尤为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37
石家庄,旧称“石门”,简称“石”,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为界。194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第一个解放的省会城市;该市区历史文化悠久,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石家庄已经屹立在近代化城市行列。
中文名称: 石家庄
外文名称: ShiJiazhuang
别名: 石门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 6区12县5县级市,46街118镇105乡
*驻地: 长安区中山东路216号
电话区号: 0311
邮政区码: 050000
地理位置: 河北
面积: 15,848平方公里
人口: 980万(2009年)
方言: 华北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西柏坡,赵州桥,嶂石岩,隆兴寺,天桂山等
机场: 正定国际机场
火车站: 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北站
车牌代码: 冀A
代码: 130100
拼音: Shí Jiā Zhuāng Shì
市花: 月季花
市树: 国槐
主要高校: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
目录
市情概况
历史沿革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从乡野小村到城镇的跨越
地理环境区域位置
地势地貌
气候
河流
行政区划
地方特产
经济发展
交通建设交通通讯
石家庄三环主线工程简介
对外交流国内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
文化事业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事业
石家庄中国之最
著名景点赵州桥
隆兴寺
苍岩山
西柏坡
天桂山
嶂石岩
驼梁
柏林禅寺
河北省清河县辛集乡石家庄村
石家庄市地理位置市情概况
历史沿革 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从乡野小村到城镇的跨越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地势地貌
气候
河流
行政区划
地方特产
经济发展
交通建设 交通通讯
石家庄三环主线工程简介
对外交流 国内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
文化事业
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事业石家庄中国之最著名景点
赵州桥 隆兴寺 苍岩山 西柏坡 天桂山 嶂石岩 驼梁 柏林禅寺河北省清河县辛集乡石家庄村石家庄市地理位置展开 石家庄远眺
编辑本段市情概况
石家庄风景图集(1)(20张)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成为中国*党解放的第一个大中型城市(哈尔滨1946年由民主联军解放)!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1968年由保定迁入),全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批准实行沿海开放*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城市。 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靠京津,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山。现辖7个区、12个县、5个县级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7.41万人,其中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 石家庄夜色
人口242.78万人(2009)。本籍人口占市区总数的15%。 石家庄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各类文物景点多达1200余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苍岩山、嶂石岩),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封龙山、天桂山);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省历史文化名县――赵县,国家“千年古县”——赵县、井陉、赞皇和行唐;以及省级旅游度假村4处(蟠龙湖、苍岩山、温塘、嶂石岩),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五岳寨),省级森林公园7处(仙台山、驼梁、南寺掌、赤支、龙州湖、西柏坡等),国家级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独特的省会地位、繁荣的商贸更为发展商贸会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石家庄开发区
石家庄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工商业发达,市场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较为优越,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石家庄依托自身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全国纺织基地”、“华北重要商埠”、“北方特色农业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为主导的支柱产业,为早日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石家庄市所辖区域,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市区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新乐古代石家庄风景 图集(2)(12张)遗址“伏羲台”证明了6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动于此地;战国中山国文化,是石家庄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继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后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化。 两汉时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一直是制造兵器、铠甲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道教复兴并走向鼎盛的时期,恒、赵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绚丽篇章。赵州柏林寺,相传创建于东汉,是河北较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庄隋唐文化中最为光辉的历史成就是赵州安济桥,它是世界公认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桥的鼻祖,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隋唐时期石家庄籍的文化名人有李吉甫;北宋时期,富弼、韩琦、欧阳修、沈括、苏轼等名宦贤宦先后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迹,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金元时期石家庄建筑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桥与殿浑然一体,凌空飞架于千丈深涧之间,状如飞虹,设计形式奇巧,建筑雄伟险峻,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美学造诣。在艺术创作领域,著名的有上京毗卢寺壁画。这些壁画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在构图、线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也非常丰硕。著名数学家、学者李冶在数学天元学术方面的研究,对中国的初等代数起到了奠基作用,标志着13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期,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和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相继修建,并在此交汇,石家庄就是伴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25年,这座城市始称石门市(后曾改名为石家庄市)。 石家庄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市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较大城市之一。同年12月26日,更名为石家庄市。当时,全市人口19万,有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间,西柏坡是**和中国人民*总部所在地,毛*、党*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中国*党七届二中全会。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1993年6月30日,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与石家庄市*合并,成立了新的石家庄市*。 改革开放给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以其环京津、环渤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几年来,石家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形成了三横、六纵、二环、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网络格局,一在批造型别致的现代化建筑和居民生活小区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石家庄市区内,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民心河”像玉带一样环城绕市,沿河20多个公园,像朵朵鲜花把这座城市装点的无比美丽。
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石家庄成了中国惟一一个因铁路而兴的大城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 环渤海湾经济区,距北京283公里。据有关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创于明朝初年原是正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正定府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 余口人。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卢汉(京汉铁路)铁路修到了石家庄,并在石家庄设立了车站,因石家庄名气不大,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叫振头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铁路动工兴建,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振头站。历史的事变如万花筒,让世人应接不暇。由于偶然的因素,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而由此带来了一个区域在世纪之初的重大变故,一个乡野小村被隆隆的车轮托起,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后取代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 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一批近代工业相继兴办,其中包括:在石家庄村东创建的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井陉矿和正丰矿等。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初叶,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那时的获鹿就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但是,随着正太铁路的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逐渐东移,石家庄的商业、服务业日渐繁荣,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成为向近代化城市迈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从乡野小村到城镇的跨越
这一决策的实施,导致了石家庄交通地位的变化,也成为新城市崛起的先导因素。光绪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使石家庄村东一举成为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交汇处。在当时公路交通十分落后的背景,铁路交通在物资集散、商品流通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庄铁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使石家庄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仅铁路以西的石家庄村街区面积已经达到1.8平方公里,开始形成了小城镇的雏形,成为与获鹿县城、正定县城规模相当的新兴城镇。这一时期 石家庄市广安大街街景
,正是中国近代城市建制酝酿创立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之下。当年6月24日,中华*临时执政令,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自7月1日起实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但是,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围工商业人口还不足一万,所以,获鹿县决定把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合并在内,使这个新市镇的人口达33077人。经过多方协商,以石家庄与休门两个村村名中各取一个字,称为“石门市”。同年8月29日,中华*临时*以指令第12713号,批准“将直隶省石家庄、休门(qiu men)两市合并,更名为石门市,以符名实。”从当时**的文件可以看出,“市”这个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乱,与小城镇、市镇有许多类似之处,根本不是建制市的一种标准概念,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这时的“石门市”,与“获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实行市自治制的城镇一样,不过是一种小城镇的管理模式。1928年,中国开始将“市”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南京**颁发了《普通市组织法大纲》和《特别市组织法大纲》,规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的条件,开创了中国市级建制的先河。而此前直隶省实施“市自治制”的11个所谓的“市”,显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条件,所以一律取消。虽然石门设市未成,但并未阻挡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向石门集中,或充实产业工人队伍,或从事商业,服务业,或经营小作坊手工业。到1930年,石门产业工人总数已达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门总工商户约230余家(包括银行,钱庄、工商企业)。随着交通地位的提高,电信、邮政事业也不断发展。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工商业,石门的社会管理机关也不断增加,*方面有石门地方*,石门地方*、石门特种*;税务方面有石家庄统税管理所、石门区税务征收专局、石门屠宰检验税局,西南区矿产税务局,河北第九区烟酒稽征分局、获鹿县汕饼花籽牙税征收所等等。与此同时,驻石门的军队、宪兵及各类行政机关、军政、商税各界*、随员不断扩充,人口不断增长,到1937年6月石门总人口已达72100多人。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交通地位来看,石家庄已经取代了获鹿城作为晋冀两省之间物资集散地的地位,并且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步成为这一地区内交通、邮政、通讯中心。 石家庄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给伪华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地当冲要,居京汉路中枢,正大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荟萃,人口虽不足三十万,而*,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秘字第1027号)》,批准石门设市。 1941年,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建成通车,将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使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日伪时期的石门市,其*、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正定城,而成为这一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6:12
我的家乡河南鹿邑位于中原东部的黄泛区,有着大年初一早上家家只吃“素扁食”“火菜”和“姥娘吃大馍,外甥搬枣山”的独特年俗,所反映的就是家乡人民勤俭与舍得的精神风貌。
大年初一早上,这一天家家早餐一个样,都只吃用韭菜、鸡蛋、粉条包的“素扁食”和用胡萝卜丝、黄豆芽、粉条调制的“火菜”。老人们说,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吃素食,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能大手大脚、大鱼大肉,要节俭过日子。“火菜”里的胡萝卜丝象征的是红红火火,黄豆芽象征的是金玉满堂,粉条象征的是细水
大年初二是走亲戚的第一天,女儿拖家带口回娘家置办的年礼中,有一样不可缺少,那就是“大馍”。老人们说,以前家里普遍都很穷,白面馍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天,所以“大馍”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年礼。过年走亲戚,每一家都会拿出最好的菜和酒招待亲朋,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
家乡年俗的勤与舍,与现在时尚的“低碳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殊途同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8:03
你家乡在哪里啊?这都不说,谁知道该怎么给你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