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9 20:39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20 01:00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泪罗投江自尽的忌日。吃粽子、划龙船,就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形成的风俗召惯。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成群结队地往江边跑,并拼命划出数十双木船不辞辛劳地找屈原的尸首,可是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找到。然而屈原的冤魂未散,他托梦给村里人说:“我活遭奸臣陷害,死了,又有一大群角围攻我,要吃我”
第二天,这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发誓,一定要保护好屈原的尸首,大家献计献策,最后决定往江里撒糯米粉子,粘住鱼的嘴巴,不让鱼毁掉屈原的尸首。是晚,屈原又托梦给村里的人,说丢的糯米米圈子一遇水就散了,不如用粽叶包起来。人们照办不误,便就有了粽子。这个传说在桃花源老幼皆知。而且,据史料记载,屈原在被流放中,确实曾涉沅江而上,途经桃花源。千百年来桃花源人格外崇敬和缅怀屈原。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浸泡後用粽叶包紧煮熟即成,品种以角粽为主,有灰水粽、清水粽等等,精致的粽子中还包有绿豆、湘蓬、火腿、红枣等辅料。粽子浸泡在干净的冷水中十天半月不腐。
在桃花源,每年端午前的五月初一,临沅江一带的农夫渔民,男女老幼,都分别就近来到江边,罢上三牲供品,燃烛点香,磕头作揖,祭奠屈原,俗稻“祭江”,沿袭至今。
而後来,端午节渐渐增加了礼仪内容:每逢此节,媳妇回娘家,女婿给岳父母、学生拾老师、徒弟给师傅拜节,粽子则是他们必须携带的重要礼品。未婚女婿拜节,粽子须成双成对,必是偶敷。少则40、60,多则一两百不等。这些用野灯草串联的花花粽子,两个一连,十个一挂,大头朝下,尖颈朝上,加上双酒、双糖、双挂肉,齐齐整整放在花篮里,盖上一条新花毛巾,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在桃花源一带,端午节已成为与春节、中秋节并重的民间大节。
如今,端午除吃粽子外,桃花源人还要在大门口挂一束艾叶和菖蒲。用艾叶和菖蒲隔邪,可以保佑这个家庭平平安安。这天人们还要喝雄黄酒,说是喝了雄黄酒可以避免蚊叮蛇咬。划船找屈原尸首一事也演变成端午节划龙船兢赛。端午划龙船之日,四方村民几乎全都倾家出动,聚集在沅江雨岸,呐喊助威,热闹异常。旧时,一条龙船为一姓一族所有,兢赛中获胜者被视为望姓望族,除获得由地方团体奖尝的猪头外,更主要的是能振奋全姓族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端午龙舟赛多以乡、村为参赛单位,却仍不失赛者、观者为本乡、本村争胜获誉的极为热烈的埸面和气氛。无论旧时今时,无论龙舟胜负,在端午这天,桃花源人谁都想着屈原,念着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2:08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说它伟大,似乎有点过,其实不然。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田园文学中的“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是超越世俗,超越平庸,超越时代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26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