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 “老大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8 08: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55
中国有句话叫“有容乃大”。我认为儒家文化包容性,趋时性是儒家文化能够站在中国文化顶峰的决定性因素。现今所讲儒家文化并不是指单单春秋时期那个儒家文化,而是指经过后人不断改造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儒家文化。经过历史不断变迁,各种思想不断冲击融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迫使在先秦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甚至受*的儒家文化吸收不同思想文化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完善自身体系。春秋战国时的“百家文化”并没有消失,在千百年来它只不过以另一种形似被儒家文化给包容了。
现在我们从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看看儒家文化兼容性,趋时性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周礼是奴隶制制度,主张贵贱有序。生于没落奴隶贵族的孔子要求恢复维护的是奴隶制度这显然不符合处于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时候儒家尽管声势浩大但社会不会也不可能接受这种带有过时思想的文化。(在封建初期秦帝国这种儒家保守思想遭到毁灭性打击也是注定。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儒家思想要面临生存唯一道路就是吸收其它文化精华去除自身糟粕扩大自身体系。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奴隶制度没落以成事实。这时儒家转而面对现实改变自我思想,不再迫切要求维护”周礼”并开始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但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这时儒家有重大突破,它的包容性,趋时性为它与其它思想文化竞争中获胜起了不可忽视作用。儒家开始转而维护封建礼仪,并且儒家内容得到扩张。得到了统治阶级极大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获得殊荣。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在春秋战国时期毫不相干的道家,儒家,一种主张无为而治,一种主张有为,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黑暗人们不肯面对现实这时儒家为了符合时代需要转而吸收部分道家无为思想使得儒家内容更加博大,地位更加稳固。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在唐朝儒家地位进一步发展,并企图完全成为思想界代言人,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出现碰撞,为其进一步吸收不同思想文化做好尊备。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儒家在这一时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同时使儒家文化哲学化,用封建化的儒教来解释维护封建制度的必要性。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儒学包容性,趋时性使它的内容更加广泛,一些内容甚至相反互相批判,使得学派众多。更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
�(8 )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本生就是儒生,他们不可能自己反自己。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所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开始用正统儒家思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儒家文化又要面临新的飞跃和挑战。
(9)清末,康有为搬出孔子意图为他的维新变法做做理论基础,为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做辩护,主观的认为孔子托古改制。企图进一步扩展儒家内容,但由于时代*和自身满足儒家文化没有兼容西方文化,并且没有跟上时代潮流,这使儒家文化日后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