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8 00:41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5:02
先秦学术之演进,大抵分为两期:三代为王官之学,春秋至秦为诸子之学。诸子之学的演进,亦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诸子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管子、子产、晏子、邓析等。老子因自然,孔子定六艺,管子任政事,形成儒、法、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子产近法,晏子近儒,邓析则“攻乎异端”。争鸣之动力,源于子学王官化的追求,名为争鸣,实则争霸,其目的在于将诸子一己之学提升为一国王官之学,或天下王道之学。
为此,孔子以毕生之力,做了三件事:兴学以建立学统,编书以建立道统,周游列国以建立政统。三件事做成了两件,使他成为圣人;第三件事以失败而告终,使他只能被封为“素王”。
战国诸子时期。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各持一说,自命正统,由分化而异化,战国诸子多从此出。战国之时,诸子之流派已泾渭分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化。墨家《非儒》,孟子“辟杨墨”,荀子《非十二子》,韩非论《五蠹》,吕不韦以官兴学,集众说成一家,作《吕氏春秋》,虽不免于杂,然其志在一诸子之学,使之王官化。
儒家高举仁义的旗帜,为王权政治建立道德基础;道家则从天道立论,为王权主义提供形而上的根据;法家从政治实用主义出发,追求工具理性的政治效果;阴阳五行家以先验的宇宙图式和历史目的论为依据,为王权政治提供了一个神秘主义的解释系统。
诸子之学不同,然其学术宗旨皆曰“定于一”。由此宗旨出发,诸子形成两派。一派以法家为代表,主张“以杀去杀”,以消灭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一派主张兼收并蓄,集诸子以成一家之言。圣人只有一个,谁能从诸子中脱颖而出呢?“以杀去杀”必然导致以王为圣,兼收并蓄则诸子无法回避那个“仰之弥高”的孔子的存在。孔子入百家,百家皆言孔,诸子中能享此殊荣者,唯孔子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10
这问题太大……看看《四库总目提要》的经部和子部提要,兴许能知道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