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上的音乐会 故事梗概1984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塞费尔特的作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9 17: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0:53
雅·塞弗尔特 (1901—1986)生在布拉格一工人家庭。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都十分坎坷曲折。童年生活十分凄苦,未念完中学就踏入社会,在报界任职并从事文学创作。受十月*的影响,积极投入*斗争,后又退了党。解放后他任过作协*,但很快就被解除了职务。最初是以无产阶级诗人步入诗坛,发表了诗集《泪城》。二十年代中期他又是捷克“纯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是《全是爱》。三十年代初,他发表了一批描写爱情、赞颂世间一切真、善、美的诗歌,如诗集《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的手臂》等。1936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定出卖了诗人的祖国。这时塞弗尔特彻底从“自我”走向了沸腾的斗争生活。他心中燃起了“爱国、爱民、爱乡之情”。他的几部著名诗集都在这一时期写成,如《别了,春天》、《披上白昼的光》、《石桥》等。
解放后,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泥盔》、《穷画家到世间》是他爱国主义抒情诗集中最好的两部。他的代表作《母亲》获1954年度的国家奖。1950年,他开始遭到了“围攻、批判”,原因是他的一组叙事一抒情的爱情诗《维克托尔卡之歌》被认为是“它是同‘二月事件’胜利后的*文学背道而驰。……这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聂姆曹娃在她的《外祖母》一书中,通过维克托尔卡的悲惨命运,向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的强有力的控诉。而今的社会,再也不会产生第二个维克托尔卡了。而塞弗尔特在此时此刻发表这样的诗作,至少可说是社会现实意义不大,缺乏强烈的时代感的表现……”可诗人拒绝接受那些“大批判”。
苏共二十大后,捷克文坛出现了新的局面。塞弗尔特在捷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带头批判了党的文艺*和*等问题,受到公开讨伐。之后,也由于身体健康不佳而停止创作十年。十年后他重返文坛。发表了诗集《孤岛上的音乐会》、《哈雷慧星》、《铸钟》。1967年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他又竭力支持一批作家“造反”,接着又因受到批判而搁笔十二年。之后发表了诗集《皮卡迪利之伞》、《避疫柱》、《身为诗人》等。
塞弗尔特由于“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自由形象”获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