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8 10:58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15:19
据《联合早报》1月22日报道,最近香港有一个中国大陆籍小童在地铁车厢吃零食,受一港人指正,而引起小童的母亲和一些乘客骂架。后来,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骂“香港人是狗”,此外还说香港和新加坡是靠法制来维持秩序,这样的人没有素质。
孔教授泼妇骂街的口气,是有失身份,有伤大国民的风度,而且类似五十步笑百步……
我记得第一次去中国是1990年。当时和朋友走遍北京及其他好多城市,所见所遇给我一个对中国非常坏的印象,因为我们遭到无礼的待遇和欺骗,我迷惘的问自己:“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何在?”回新后,我曾在《联合早报·副刊》发表一篇短文,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华裔的身份感到羞耻。
早些时候,我也曾去台湾和香港,同样也受到恶劣无礼的待遇,见到的是混乱交通。当时,许多新加坡的公务人员和平民,也是缺乏友善的态度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西方国家住了十多年,虽然有时会遭受种族歧视,但我觉得他们大体上还能保有风度和礼貌。
难道华人的文明水平真的如此的差?其实,经济、教育及法律是形成人民行为的因素,三者缺一不可。生活安定后,才能从容顾及行为举止的改善,如果还须为生活挣扎,培养高尚文雅的品格难为优先之事,没有家教或学校教养,我们会像《三字经》所说的“性乃迁”,最后,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还是留有兽性,还是须要法律的管制。
近年,我再去台湾和香港,发现他们都有了想象不到的进步,尤其是台湾,人民待人的态度和自觉性地遵守交通规则,已远超过新加坡的水平,经济条件改善,教育普遍,及法律执行的透明性,已使台湾人民能迈进高度文明的领域。
反之,中国虽然已成为经济大国,可是还滞留在贫富大差距的困境。另一方面,快速的暴富,却导致少数人转身由谦卑变成傲慢自大,地大人多,法律的长臂不能远伸,公众秩序难以维持,譬如,在上海过斑马线,还是相当冒险的行动。
当然,中国步入高度文明社会也只是时间问题,迟早大部分中国人能面对他们五千年的文明而无愧。中国大陆人现在粗鲁地批评香港和新加坡人,恐怕还为时过早,孔庆东教授应先自省自谦,以免有锅怪壶黑之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2:27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此次修订版中,汇编了钱理群先生专门就本书内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讲,解析深刻生动,勾勒*风骨,引起很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补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严复、胡适、卢作孚、季羡林等人物,探讨了科学院、初中教育、大学中文系等话题,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