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2 00: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14:58
当我们看到“逸夫实验小学”、“邱季端体育馆”时,是否对著名实业家邵逸夫、邱季端会产生一种敬佩、羡慕的感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们在祖国各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在大众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于是,这些人的名字就成为一个品牌,它象征着地位和身份,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同时也是一种成功的标志。一个人的成就越大,就越注重自己的名声。平民百姓是这样,王侯将相也是如此。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权力和财富,他还可以展示自己的名声。或者,一个人觉得权力和财富都无法满足自己“摆谱”的*,那么,他也会考虑炫耀自己的名声。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名声都是格外重视,这一点,在《水浒传》里体现得颇为鲜明。书中的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国”,却能在江湖上呼风唤雨,在危难之处化险为夷,他博得了梁山众好汉的信任和敬仰,使所有英雄都对他心悦诚服。这无非是因为宋江有一个像“及时雨”、“孝义黑三郎”这样的好名声。可以说,宋江要是没有名声,他简直就是一文不值的“等闲之辈”。而宋江对自己已有的名声还远远不满足,为了摆脱“梁山贼寇”的“恶名”,他想尽一切办法求朝廷“招安”,为的就是能够被朝廷认可,被皇帝授予某个可以光宗耀祖的官衔,从而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名声。可见,名声的含金量从来是不低于金钱和权力的,它也可以成为很多人一生所追求的东西。
在今天,名声对一个人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它反映了外界对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说,名声就像是一面镜子,一个人在公众眼里是何等形象,就能通过名声这面镜子清楚地看到。因此,谁也不敢忽视。很多人刻意培养、制造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其实就是在打造自己的名声。名声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期内不会被改变。所以说,好的名声就能够成为个人可以调配的重要资源,与财富、权力一样,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来说,他们难以在财富和权力方面出人头地,那么名声就是其一生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目标,也是重要的生存手段。
名声有知名度与美誉度两个基本维度。知名度是公众、行业、社群对他的知晓程度,知名度越高,名声越稳定;美誉度是外界的认可与排名,一般从能力与道德的角度进行,美誉度越高,表明他在公众或行业、社群的地位越高,话语权越大。
尽管名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较大的自我复制功能和“从众效应”。通俗地说,好的名声可以一传十,十传百,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名声被一定数量的人认可后,就形成为一种磁石般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人们了解到你在公众或行业内的名声时,将倾向于按照其他人共同的认识来定位你。只要你能基本保持与名声相对应的姿态,并将这种信息不断地传递下去,就会不断有新人加入对你的信从者和崇拜者的行列,导致你的名声逐步累积,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这一现象在明星人物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演艺明星是依靠名气生活的群体,名声越大,地位和报酬就越高。水平一般的二三流明星,其报酬水平也要远远高于没有知名度的一流艺术家。所以,艺人及其经纪公司无不极尽所能地进行包装,大摆排场,大造声势,以此凸显自己的当红形象。一个艺人最大的灾难不是才艺平平,而是场面寒酸,被人认为是不入流的演员或过气明星。这种信息控制不好,有可能使艺人的事业由此滑入恶性循环。
基于此,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明星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炒作。“炒作”是一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就像你在热闹的街上放广播、贴海报一样,再正常不过了,所以“炒作”首先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人们不能歧视它,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它。在新时期,“炒作”是一个为某种特定行为发明的词,不应该被贴上恶俗的标签,或者被认为有冲击道德的嫌疑。炒作是一种不断翻新的商业技巧,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气,也就是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近几年来,韩国电影在亚洲观众心目中地位攀升,但很多韩国大腕跑到欧洲就没了声响,不得不自己带人造声势。2005年5月,在电影《无极》中出演主角的韩国影星张东健参加戛纳电影节,自费带去了22个亲朋好友为自己助威。但偏偏《无极》剧组没能在戛纳主会场的红地毯上走秀,于是,他把大队人马拉到戛纳郊外的一座古堡边,摆POSE亮了亮相。
商界与学界人士在知名度上不能与娱乐明星相比,一般更乐于炫耀自己获得的美誉度。展示媒体、行业对自己的赞誉与排名,在大型庆典、论坛和电视媒体亮相并发言,向合作单位要求特别待遇,都是这类人士显示自己名声的重要途径。这些方式提醒面前的对象:“我是一个获得了社会公认的人,你应该按照相应的规格、待遇对待我。”
在炫耀名声方面最露骨、也最富想象力的知名人士,当数有“股神”和“奥哈马贤者”之称的巴菲特。这是一个精明绝顶的商人,他充分了解公众(特别是企业界人士)对他的仰慕,并懂得如何运用这种价值。巴菲特屡次将自己用过的普通物品进行公开拍卖,几乎到了一种上瘾的程度。在1999年的一个慈善拍卖会上,他将自己用了20年的钱包以21万美元的价格卖出;2004年,他在一张1美元钞票上锛上自己的大名,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一次教会拍卖会上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出;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开始在全世界范围拍卖与他共进午餐的权利——“巴菲特午餐约会”,获得的收益转入巴菲特旗下的一家慈善基金会。2003年拍卖地点转到eBay网上进行。2006年,中国步步高公司创始人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的出价,获得当年与他共进午餐的权利。
这些拍卖行为一方面是为慈善事业募款,一方面也是巴菲特对自己知名度的公开炫耀。巴菲特有的是钱,钱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激励,他要的是一种自己受景仰程度的证明,以及类似打赌获胜一样的快感。敢于将自己用过的旧东西拿出来拍卖,一次共进午餐的机会也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这种骄傲与自负,只有巴菲特才做得出来。
作为一种资产,名声并非由个人完全独占,而是由个人和公众共同拥有,具有与财富等其他资产不同的属性与生长规律。妥善地管理名声,通过恰当的摆谱使之保值、增值,已经成为知名人士的一项重要任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14:58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得?”一句,意思是人虽然走了,其名却让人难以忘怀,如同大雁飞去,留下其鸣之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于后人之事。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