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多年的作者看到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时,他会想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0:20
他会希望战乱早点结束,早点结束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局面,这样就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0:21
《云养词》对宋词的借鉴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体现。在金允植的词中,表情达意多与写景咏物相结合;感物伤怀多用比兴拟人等修辞。在情景结合的描写中,可见“词之言长”之宋词境界;在感物伤怀的描写手法上,又见“以诗为词”之东坡痕迹。
所谓,“词之言长”,是王国维指出的词有别于诗的特征,是指词的意味悠长。这种深远悠长的意味,在宋词中往往通过写景和咏物来实现。所谓“以诗为词”之于描写手法方面,主要表现为以白描、比兴、寄托等手法来写词。金允植对宋词表现手法的借鉴表现在抒情手法、叙事手法和描写手法三个方面。
间接的抒情手法
虽然宋词中也有许多直接抒情的名篇,但总体而言,词中的情感还是多通过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符合词本身之缠绵悱恻的创作特点。《云养词》中的一些篇目,在借景抒情上涵盖了宋词在情景关系上常用的三种模式;在物我关系中表现出宋人咏物常用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苗菁在《唐宋词体通论》中,把唐宋词中借景抒情分为三种类别:
一为因景起情。这类作品,往往先写情,后写景,景物对情感具有启发作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成为词的常用模式。”宋词发展到成熟阶段,婉约词人和豪放词人都常用这种模式来抒情,如周邦彦和辛弃疾等。这类写法中,景和情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上片通过写景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下片往往直抒胸臆。上下片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互见的目的。宋词中这种最常见的情景关系模式,也是《云养词》中表现情景关系最常见之模式。如《满庭芳•出西城游龙渊》和《长相思•夏初见月》。
《满庭芳•出西城游龙渊》上片描绘出“古郭云深,残村水抱”“一雨麦田肥”的农家景色,再描绘眼前“龙渊深绿净,群鱼乱跃”的景象。下片写在这一派清新的景色中,作者却被缕缕凉风唤起了思乡愁绪,眼前呈现出“草色迷离”的凄凉景象。这首词采用景——情——景的表现手法,在浩渺的江水中,一幅缠绵悠远的画面中,词人的情感与人生态度自然流露出来。而《长相思•夏初见月》这首词,则是典型的情——景模式。上阕描写美妙无比的月色,下阕直接抒发思乡之愁绪,是宋词借景抒情之常用结构。
二为景中含情。在这类情景关系中,作者一般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笔调物刻画描写景物。在看似并无感*彩的描述中,将主观的情思隐含其中。这类描写中,词人往往有意选取能够代表其情感与追求的景色,并在描绘这些景物的语词上,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这类描写,在金允植的《沁园春•望汉拿山》和《夜行船•许小痴画屏》中最为明显。《夜行船•许小痴画屏》中展现出的是一种世外桃源之境。如许的流水,自在的飞鸟,含笑的野花,置于变幻的云雨自然之中。这与辛篇的表情达意手法一致。《沁园春•望汉拿山》通篇写景,在侧重描写汉拿山之壮丽雄伟及羽化仙境之特征的描述中,传达出词人乐观豁达的真性情。
三为情景交炼。这类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情语和景语相互交融、难以分辨的特点。“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往往是景语和情语交相出现,处处渲染,处处显情;处处铺垫,处处表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情景关系被认为创作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宋代著名的词人往往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如秦观的《八六子》、姜夔的《琵琶仙》等。而《云养词》中,金允植之“残春”“云涛万叠伤心白”、“憔悴江潭”“愁云惨淡”等都是情景交炼的典型表现。与秦观之“恨如芳草”“潆濛残雨”(《八六子•倚危亭》)姜夔之“春渐远”、“汀州自绿”(《琵琶仙》)等笔法一致。皆因词人之多情之心性,方才造就了此有情之景物。
总之,《云养词》在处理情景关系方面,无论是情景分写,还是借景写情,都追求言在内而意在外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宋词在处理情景关系方面追求朦胧渺远的意境的体现。
托物言志,感物抒怀是咏物词的基本特点。金允植的咏物词,主要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所吟咏之对象,再充分展开想象,赋之于人的情感思想。这是苏轼咏物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在《全宋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以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词中作者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词人思骋万里,将“美人迟暮”之感,在拟人化的手法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允植在多方面受到苏轼的影响,他笔下的咏物词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与苏轼相似之特点。金允植的四首咏物词中,《减字木兰花•白牡丹》和《眼儿媚•芍药》都是先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吟咏对象的姿态、情状,笔调多清新质朴;再辅以充分的想象,赋之以人的情感寄托。这与苏轼的咏物手法,是相一致的。
此外,在对具体对象的描写过程中,也可金允植对宋词的整体借鉴。金允植笔下的“白牡丹”,是“穿一套羽衣翩跹”的洁白出尘“消不得黯淡春愁”的“谪仙”。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婀娜的姿态,出尘的气质,以及黯然消逝的容颜,是宋代咏牡丹词常见手法。
类似“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王沂孙《水龙吟•牡丹》)“奇尽群花色,浴才出,醒初解,千万态,娇无力困相扶。”(刘克庄《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苏轼《雨中花》)“人间无此种,来自广寒宫。雕玉栏杆深院静,嫣然频笑西风。”
(张抡《临江仙》)这些词句,以轻盈出尘的女子姿态,黯然销魂的谪仙形象描写牡丹的词句,在宋代的咏牡丹词中占了绝大多数。不过,金允植虽借鉴了宋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但在他的词中,拟人化的姿态描写多为简练清新之语,少有铺展描摹之笔。
独特的叙事手法
叙事性是金允植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云养词》在对生活场景的描述中,在对眼前生活的铺展中,往往以化用典故的方式透露出其自身的情绪和生活状况。这也是周邦彦、姜夔、辛弃疾等宋词大家常采用的叙事手法。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分析,我们也可见金允植对宋词表现手法的借鉴。
在金允植唯一一首悼亡词《念奴娇》中,运用“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叙述夫妻二人恩爱的场面及路隔幽明的哀伤。这与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用典手法类似。苏轼和贺铸在这两首悼亡词中,也是化用前人典故来寄托哀思。苏词中“明月夜、短松冈”语出“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是从前人诗句中化出。而贺词中“松桐半死”语出《大唐新语》,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也说“半死梧桐老痛身”,把夫妻喻为一棵梧桐,把死去其中一方喻为梧桐半死。
孟郊《烈女操》更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句。“原上草,露初唏”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感叹人生短促,更是慨叹亡妻的匆匆离去,从此相见无期。
金允植在这首词中还用了《卫风•氓》的典故,写出香兰辛苦操劳一生的场景。“箱箧掩尘”的细节亦与苏词中的“小轩窗,正梳妆”,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的细节描写手法相类似。不过,在金允植的悼亡词中,虽借鉴宋词的用典手法来描绘生活场景,使得整首词具有丰富的故事性。但他在悼亡词的结尾却化用了“鸾胶再续”的故事,使得整首词少了一份悲哀低沉,多了一点戏谑之味。
在《如梦令•春梦》中,作者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整个事件,作者并未刻意描摹情感,仿佛以一个#观者的角度来写“欲说离情未细”的场面。《水调歌头•锄菜》是作者用典最多的一首词。这首词中用到了王褒的《僮约》《庄子》《论语》等诸多典故。在这些典故的描述中,展开了一幅“除草别葱茄”的生活画卷。无着意描述之情感,而是重于画面的叙述。
作者这种在叙述事件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身的情绪与生活状况的写法,与周邦彦的《蝶恋花》的叙事特征相似。这种词的重点在于纪事,往往用叙事性话语去表现一个发生在固定时空中的事件,并不着意带有情感色彩。不过,在语言表达上,金允植的词则更趋向于口语化。
总之,通过典故来展开叙事,是金允植承袭宋词叙事手法的一大方面,这在他的《贺新郎•谪居》《浪淘沙令•难买谷》等词中也都有体现。
诗歌的描写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的创作理论,具体到词的表现手法上,就是以诗歌中常用的白描、比兴、寄托手法描来写词,苏轼之后的学苏派、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都善用这种写法。本文研究的《云养词》在描写手法上,也表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金允植在词中,写景摹画,多用白描。如《夜行船•许小痴画屏》,通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淡泊世外的画面。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所通过白描手法描绘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现出来的恬淡意境相一致。在《满江红•南城饯春》中描写眼前“不见万紫千红”的场景时,正寄托了岁月易逝的感伤。与苏轼“缺月挂疏桐”的寄托手法相一致。
发议论是宋词的一大特点。金允植在他的词中,也有伤古今、叹人生之议论性特点。
如《满江红•南城饯春》《贺新郎•谪居》中都有体现。不过,金允植在词后所发慨叹、议论,多为“浮华片时荣,都如此”之人生如梦之感慨和“人百代,如晨隔”之光阴易逝的感悟。与苏轼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满庭芳》“),以同样的手法,发出同样的慨叹。
在这一点上,金允植的词表现出很大的“类苏”特点。金允植的词如《满庭芳•南城饯春》《水调歌头•锄菜》《高阳台•浴佛日悬灯》《沁园春•望汉拿山》和《浪淘沙令•难买谷》,或抒情,或叙事,或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都能尽己所思,完全是“以文为词”的典型表现。与苏轼的《哨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现出相似的艺术特征。
结语
《云养词》综合借用宋词“以诗为词”的描写手法,善用典故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含蓄间接的抒情手法,时而抒写豁达豪放的情怀,时而呈现淡泊飘渺的意境,时而充斥着黯然悲戚的愁绪。形成了《云养词》的多样化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